近日,广安市岳池县新场镇发现近20座崖。4月4日,成都商报客户端记者就此事咨询广安市当地文物考古专家刘敏,对方表示,当地的崖墓系瘗窟,即和尚墓,初步判断系宋、元时期的墓地。
3月30日,几位乡村旅游爱好者在途经广安岳池县新场镇佛堡寨村时,在当地的佛堡寨发现近20座崖墓,经广安市考古专家刘敏考证,这些崖墓全为瘗窟,即和尚墓,时间从宋代延续到明代,并以宋代居多。据悉,佛堡寨是一座小山头,占地面积约20亩,但山头除表层为泥土外,泥土下面全是质地坚硬的岩石,外围悬崖峭壁,使整个山形状如莲花,古时建有庙宇,名为红灯寺。距佛堡寨约1公里处,另有大佛寺,现仍存三尊南宋时期的巨佛。
考古专家认为,佛堡寨瘗窟的发现,对研究川东地区宋元明时期的佛教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胡佐斌 成都商报客户端记者 王超
编辑 潘莉
悬棺之谜的龙虎山悬棺
龙虎山位于江西 鹰潭市南郊,按照北孔(孔子)南张(张天师)的说法,曾是张天师修炼宝地的龙虎山就是我国道教的发祥地。龙虎山的区域内有99峰、24岩,蜿蜓流淌于群山之间的是水色清漪的仙水溪。
悬棺遗址便位于仙水岩一带。龙虎山仙水岩,有成片的千古崖墓群,绝壁之上,玉棺悬空 ,神秘莫测,被称为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观。墓葬距今2600余年,为春秋战国时期古代越人所为,数量之多,位置之险,造型之奇特举世罕见。百米悬崖绝壁之上的洞穴中棺木是用什么办法放置进去的?古越族人为何要将先人安放洞穴之中?什么人才能享受此种殊荣?成为千古之谜,至今未能破解。
临水悬崖绝壁上布满了各式各样的岩洞,里面有一百多座二千五百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古越人的岩墓悬棺,其葬位高度为20-50米。在大片岩壁上,洞穴星罗棋布,从泸溪河舟中或地面眺望,可隐约望见洞口或钉木桩,或封木板,“藏一棺而暴其半者”多处可见。因这些洞穴高不可攀,无人入内,其中所藏之物,多少个世纪以来一直是一个不解之谜。直到七十年代末,江西考古工作者利用吊篮和云梯进洞,才将这个谜解开。考石工作者入洞后,对悬棺葬进行了科学清理,出土了大批遗物。其葬制盛行崖洞合葬和群葬。在水岩、仙岩、仙女岩、谷子岩等处,每处都有十几座到数十座不等的崖洞墓。这崖洞墓中,有单洞单葬、单洞群葬和联洞群葬等几种类型。其中如79十二号墓,洞宽50余米,墓室规模巨大,内置十副棺木,显然是大家族几代人的聚葬之所。悬棺棺具形制有扁圆形、圆筒形、长方形、顶盖式和屋脊形等几种,多用巨木刳割挖空而成。木料多为楠木。随葬品多用仿铜礼器、兵器、陶器、竹木、骨玉和石器等。忌用金属器皿。贵溪悬棺是武夷山地区悬棺葬的代表,所处年代为3000年以前的春秋晚期,是当时生活在彭蠡泽东部水系的干越人的古老葬俗,且是流行于中国长江以南许多省区以及台湾和一些太平洋岛屿的悬葬的起源。这里悬棺数量多,随葬品丰富,其科学研究价值之巨大,素为海内外学者瞩目。
龙虎山崖墓数以百计,全部镶嵌在悬崖峭壁之上,整个崖墓群如一幅巨大画卷紧密相连在一起,极具神话色彩。龙虎山崖墓群是中国最早的崖墓群,是中国崖墓的发源地。除最集中的仙水岩有上百座外,马祖岩、金龙峰以及周围地区均有零星崖墓。它们的位置几乎都在悬崖峭壁之上,高低不等,远远看去大小不一,随着洞穴的变化而变化,形成奇特的景观。
2600多年前,春秋五霸争雄,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一举击败吴王夫差,演出了历史上撼人心魄的一幕。
历史已经封尘,故事依然流传。走进洞天福地龙虎山——曾经的古越人聚居之地,但见碧水丹山秀其内,道教文化美其中,丰富的人文与奇绝的自然景观交相辉映,使龙虎山煌煌荣耀,更加璀璨夺目。
尤其是随着龙虎山202座悬棺群,抖落尘封千年的黄土,走入世人的视野,时与空变得茫然交离,宇与宙显得幽深玄迷。专家考证认为,龙虎山的崖墓悬棺群,距今有2600余年的历史,是古越人所葬。龙虎山崖墓下临深渊,地处绝壁,那么古越人是如何将棺木放入洞内?崖墓里葬的又是什么身份的人?古越人为何采用绝壁洞穴墓葬?重重悬疑背后,到底隐藏着一种什么样的文明形态?如今龙虎山悬棺的“千古之谜”,已令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为它皓首穷经,欲解其谜。 1979年,江西省博物馆考古队和贵溪县文物陈列室对仙水岩崖墓群进行了一次规模较大的联合发掘工作。在这次发掘中,共清理了18处鹰岩墓,发掘了棺木37具,较完好的人骨架16副。出土了陶器、原始的瓷器、骨器、玉器、竹木器、纺织品、纺织具、乐器等220件。这些都是春秋 战国时期的珍贵文物。其中有一副保存至今仍完整无损的干尸。毛发皮肉和连接骨骼的盘腱均已消失,脱了节的骨头像大小珍珠似的镶嵌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人的完整骨架。
贵溪崖墓出土的220件珍贵文物,有陶器、纺织工具、古琴等。其中陶器就有124件。这些陶器做工精细,不仅反映了当时手工工艺水平之高,而且根据其造型和陶纹就能准确地判断其所属年代。现陈列在贵溪文物馆中。
龙虎山崖墓群的悬棺棺木大都用整大段楠木刳制而成,大小不一,形式迥异。有较大的可容葬十余人的船棺;有造型如古屋的屋脊棺;有一筒独木的独舟棺;也有现今常见的方棺;还有微型的二次葬用的骨灰盒。从考古发掘的陪葬品来看,这些棺木里的主人均为古越族人,他们习以水战,以舟代车,断发纹身,居于山国水泽。
1989年6月13日,中国悬棺研究课题组利用仿古绞车等原始机械工具,在贵溪仙水岩重现了两千多年前古人吊装悬棺的过程,为人们揭开悬棺的千古之谜指引了一条道路。 1978年,考古部门请来了身怀攀岩绝技的当地药农,凭借几根绳子荡入洞中,取出一些文物,经专家科学鉴定,确定属春秋战国时期的遗存。1979年,考古队采用层层搭架的方法第二次发掘清理,共取下棺木39具,人骨架16副,收集到珍贵文物290多件。
虽然有了实物资料,但是龙虎山崖墓中没有留下任何的文字甚至符号,地方志和史籍均找不到记载,使破解困难重重。为了彻底解开这个世界之谜,1997年6月25日,龙虎山遍下英雄帖,向全世界郑重宣布,有人能解开以下三个谜底的,即:1、棺木如何进洞?2、为何采用崖葬?3、葬者何人?即可获得30万元人民币的巨奖。
悬赏解悬棺之谜的消息一经发出,海内外解谜者纷至沓来。仅一年时间,就收到海内外猜谜者寄来的信函和文稿近千件,来函对悬赏的三个主要问题见解不一,归纳起来有三:一、关于棺木进洞方法,有“悬吊法”、“竹木搭架法”、“云梯架岩法”、“架天梯法”、“网绳搭架法”、“栈道法”、“后山挖隧法”、“楼船安放法”等。二、关于为何采用崖葬,有“升天成仙说”、“尊神事祖说”、“敬先至孝说”、“回归洞穴说”、“保存祖尸说”、“防盗防害说”、“修炼坐化说”等。三、关于何人享受此葬待遇,认为上至诸侯将相、文臣武将,下至部落首领、家庭成员或修道隐士者都有。
2004年7月,龙虎山再次悬赏40万元,求解千古悬棺之谜。但至今还没有一份令人信服的答案。 尽管龙虎山悬棺至今未解,但是人们从来没有停止过探秘绝壁悬棺的脚步,1989年,上海同济大学古代机械研究专家陆敬严教授,研制出仿古吊装法,把重达200公斤的棺木提升至洞口,由吊装人拉进洞中安放。
陆敬严教授的这种仿古吊装法升置棺木的过程,如今已经在龙虎山展现,并成为龙虎山一个固定表演节目,这个节目就设置在仙水岩悬棺比较集中的飞云阁。
表演者自峰顶轻轻腾空跳起,沿着垂直悬挂到江面的绳子而下,当他们下滑到接近峭壁中间的岩洞时,只见他们剧烈地摇晃绳索,借着惯性,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蹿入洞中。然后是地面上的楠木悬棺缓缓升空,上升到接近洞口时,岩洞里的人用短索牵引,地面的人则大幅度地摇晃绳索,借着悬棺在半空中晃荡的惯性,找准时机,上下合力把悬棺送入洞中 由中国社会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及联合国科教文卫组织等单位组成的我国最大规模的古悬棺科考队,通过搭建65米高的脚手架进入龙虎山地区最大的悬棺洞穴。专家们初步解释了这个悬棺洞穴的特点。
特点一:棺木数量多。悬棺洞穴中一共八具棺木,是中国历次悬棺研究中单个洞穴棺木最多的一个。根据墓中棺木的大小、数量和放置方位,专家初步断定这是一个家族墓葬。
特点二:没有金属随葬品。像龙虎山地区其它200多座悬棺墓一样,尽管随葬品丰富却没有一件金属随葬品。所有的墓葬,或是卯结构,或是打孔用绳子来加固,没发现使用棺钉。
特点三:墓葬地选择典型。它依山临水,悬棺放置在鸟兽罕至的山崖上。 由中国社科院、中科院等单位组织的古悬棺科考队对龙虎山古悬棺进行科学考察,专家指出,龙虎山古悬棺有三大特点:
第一:利用天然洞穴是龙虎山地区悬棺葬的第一大特点。专家指出,由于龙虎山地区属丹霞地貌,较多和较集中的洞穴为悬棺葬提供了天然条件。
第二:悬棺的棺木几乎都是由一根木头制成的。把一根大木掏空来,象独木舟一样,这样便于放置尸体、随葬品。
第三:具有封门板。古人把棺木放到洞穴里面以后,会进行封户,就是用封门板把洞口封死,这样里面的棺木就可以避免风吹日晒等自然环境对它的破坏,也可以防止一些人为的破坏。
什么是崖墓?
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县西南1.5千米处,有一座多石少土的小山丘,小山本无名,因故老相传该山丘为古帝王陵墓,所以人称“陵山”。
陵山是一座孤立的小山,西面与抱阳山相邻,北面与大楼山、玉山遥遥相望,东南两面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陵山本身由三座山峰组成,主峰及背后的山丘称为来龙及大帐,左右二峰称青龙和白虎。站在山下,从东往西看,三座山峰恰似一把太师椅,主峰为背,青龙、白虎为两侧扶手,面朝着太阳升起的地方,古人迷信,认为葬于善地可以保佑子孙后代昌盛。选择陵山作墓地,真是再恰当不过。
陵山四周分布着许多村落,东南山脚下有北陵山村和南陵山村。据当地的群众说,这两个村庄原为一村,村名为陵山,后因人口增多分为两村。陵山的东南2000米处还有一守陵村,也与陵山有墓相关。古代的皇帝,诸侯王陵墓往往设有专门的护陵人管理和看护。因陵园广阔,护陵人数目往往成百上千。守陵村应该就是当时看守陵墓的民户所住的村落。该村村民至今还相传:他们的先人是给人看坟的。但因年代久远和岁月流逝,看护的是谁的坟?坟墓在什么地方?已经无人知道了。
1968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官兵正在河北满城陵山上进行一项军事工程的施工。在施工中碰到了破碎带,施工点就避开破碎带绕了一下,结果一放炮,炸掉的石头就不见了。官兵们很奇怪,过去一看,下面是一个很大的洞穴,并且有很多东西。他们拿出了几件,一看是文物,就保存了下来,工程也立即停了下来,并立即向省里做了报告。河北省文化部门立即派了两名考古人员赶赴现场进行勘察和保护。
满城发现古墓的消息传到北京已是6月中旬。周恩来总理要郭沫若负责办理这个事情,希望尽快提出个处理意见向他报告。
郭沫若受命后,立即派人赴满城实地了解情况。随后又在科学院召开专门会议研究确定参加考古发掘人选。
在一切准备工作都就绪后,由中科院考古所和河北省文物工作队联合组成的发掘队,于6月27日正式开始了发掘工作,20世纪一次重要的考古发现就此拉开了序幕,默默无闻的满城一时成了世人瞩目的焦点。
发掘工作开始后,为了节省时间和防止文物损毁,考古专家们没有急于打开墓门,而是先从南耳室南端解放军施工时炸开的那个洞口出入,一直到清理完各种文物后,才最后打开墓门。
与西汉流行的土坑墓不同,满城汉墓是颇为奇特的崖墓。什么是崖墓呢?原来,我国自商、周以来,墓葬的形制基本上是以竖穴土坑墓为主。如安徽寿县蔡侯墓、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分别为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竖穴土坑墓,而马王堆一号墓和江陵凤凰山汉墓等都是西汉早期竖穴土坑木椁墓的代表。但满城汉墓的墓室为依山开凿的巨大洞穴,与传统的墓葬形式不同,属于横穴墓性质,一般称之为崖墓。
满城汉墓主人中山王刘胜之所以选择这种崖墓安葬,大概是受了他爷爷汉文帝的影响。据史书记载,刘胜的祖父汉文帝的霸陵也是依山为陵的崖墓。当年汉文帝经过霸陵时,对臣下说,我的坟墓以北山石为椁,用丝棉漆帛裹其中,可以永保无虞。大臣张释之回答说:只要其中没有宝贵的东西,即使不用石椁也不会遭到破坏。汉文帝连连称善,以后修霸陵时下令不改动山川,不以金银铜锡随葬而改用瓦器,号称“俭葬”。满城汉墓与霸陵相似,只是刘胜不仅随葬了金银铜锡,而且还随葬了许多稀世珍品。
从墓地现场观察,刘胜在开凿墓洞之前,先修建上山道路,从东南山脚一直修到选定营造墓地的主峰东坡上,这些古山道就是当地群众所谓的“跑马道”。山道建成以后,先在主峰中部离山顶30余米处东西向开凿山岩,造成崖面,待崖面形成一定高度后,再开凿山洞,营造墓室。墓道口使用土坯封门,同时,在封门土坯之间的部分缝隙里,发现有凝结的外溢铁水,说明该墓的封门当系在两道土坯墙之间灌以熔化的铁水,铸成一道铁门。门外再用石块填塞。这样费尽周折,目的当然是为了防盗。
刘胜墓全长51.7米,最宽处37.5米,最高处6.8米,容积约2700立方米。他的妻子窦绾墓全长49.7米,最宽处65米,最高处7.9米,容积近3000平方米,两墓形制基本相同,均分为墓道、甬道。南耳室、北耳室,中室和后室六个部分。甬道紧接墓道,在其两侧为对称的南北耳室,其后为宽大而近似方形的中室。中室和后室之间设有石门,刘胜墓的后室在中室之后,而窦绾墓的后室则在中室右侧。从出土现象观察,刘胜墓的甬道、南耳室、北耳室和中室以及窦绾墓的中室,原来在洞室内还建有瓦顶的木结构房屋,后因木料朽腐而倒塌。两墓的后室都是在岩洞中用石板建成的石屋,有门道,主室和侧室三部分。环绕刘胜墓的后室还开凿了一道回廊。墓内都有排水设施。两墓各个洞室的顶部作拱形或穹窿顶,室壁都凿成弧形,没有发现直壁和直角相交的结构形式,经历二千余年,墓洞基本上保存完好,可能同其开凿形式符合力学原理有关。
从各墓室随葬器物的出土情况看,南北耳室是库房和车马房,中室是宽大的厅堂,后室是象征卧室的内室。这种模仿主人宫室宅院的洞室墓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它比我国西汉初期常见的长方形木椁墓晚,而早于西汉后期及东汉时期存在的多室砖墓,石室墓,在棺椁制度方面,改变了我国西汉初期“诸侯五重”棺椁的旧礼制,使用一棺一椁和镶玉漆棺。在葬俗方面,属于夫妇并穴合葬,即所谓“同坟异葬”,不同于西汉后期逐渐流行的同穴合葬制度。
精心设计的墓室,工程艰巨,规模宏大。在岩石中开凿如此庞大的墓室,就是用现代化的施工方法,估计也需要上百人费一年左右的时间,可以想象,在2000多年前的技术条件下,使用铁锤和铁钎进行手工开凿,所耗费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一定十分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