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认识很多志同道合喜欢金文古物的朋友,昨天一个久未联系的朋友,发过来一张陶器古文和拓片,要我帮忙释读一下上面的文字:
我觉得这个案例上的古文字,能跟历史文献互见互证,有讨论价值,所以,在电脑上敲出来成文跟各位看官同志分享一下。
从他给的图片来看,这个近似圆柱体的东西,应该是陶豆的「柱子」,汉字「豆」就是从「豆器」取像,如下图所示:
所以,没人会去伪造一个破烂成几节的陶豆,因为这种东西不值钱,在一些历史古城遗迹上,如:邯郸、咸阳、长安,即便是18K的钛合金狗眼,只要用心一点捡,找个把有古文字陶器残片,还是不成问题的。
再者,这上面的文字古韵十足,应该是战国文字,那种拙朴之风,造假者很难模仿的,我见过太多了,「写字」和「画字」就是有区别。
所以,这个陶豆柱子上的文字是真的,是货真价实的战国文字,是2400-2200多年前的古人刻写上去的,那时候耶稣还没有出生,两千多年以后,被我看到竟然还能认识,想想都觉得不可思议!
(二)既然是真货,不管多不值钱,但上面的古文字就携带了历史信息,我们先将上面的文字释读出来。
不懂古文字的人可能看不出这些符号如何组合成字,我将其编号示意,此陶器上有六个字:
这几个字不难,我第一眼看到就基本释读出来了,只对编号为「2」的字有些拿不准,我查阅了古文字字典才确定下来,这6个字大致相当于今文字「高闾椇里曰潮」,如下图所示:
2号字比较难认的原因,这是一个战国时代的古通假字,秦汉以后就基本消失了。
李学勤先生编纂的《战国文字编》也收录了这个字,可以看出字形跟上面陶器上字形一模一样,《战国文字编》指出此字形的出处是《古陶文彙编》,编号为【3.419】
我在高明先生编纂的《古陶文彙编》一书中,找到了两个一样的陶文——编号为【3·418-3·419】:
还有三个陶文前面五个字「高闾椇里曰X」一样,但最后一个字不一样,编号为【3·420-3·422】:
高明先生在目录索引中,给出「释文、出土地、收藏者」等文物信息,:
可以看出,有「高闾椇里曰X」的陶文,大部分是高明先生的自藏品,此陶文是战国时代的齐国文字,出土地是战古齐国的首都临淄,也即今天的今山东淄博。
(三)
那么,「高闾椇里曰潮」是什么意思呢?
先说「高闾椇里」的「里、闾」二字,其实在这里,就是表示先秦居民组织单位。
释「闾」从「门」的「闾」字,本义是古代的「里门」,:
《说文》:闾,里门也。
「闾」也引申表示古代居民组织单位,根据《周礼》记载「二十五户」为一「闾」:
《周礼》:五家为比,五比为闾。闾,侣也,二十五家相羣侣也。
释「里」「里」字从「田」从「土」,意思就是农耕先民,在土地周围结社而居,所以,「里」的本义是「村邑」,引申表示先秦时期的居民组织单位,再引申表示长度单位:
《說文》:里,居也。从田,从土。
《尔雅·释言》:里,邑也。李注:居之邑也。
《周礼·遂人》:五家为邻,五邻为里。
《榖梁传》:古者三百步为里。
古人的文章诗词中经常用「里闾」表示「村落、民居、乡里、民间」,如:
南朝·《古诗十九首·去者日以疏》:思还故里閭,欲归道无因。
南朝梁·萧衍《东飞伯劳歌》:家女儿对门居?开颜发艳照里闾。
唐·韩愈 《钱重物轻状》:所贵緡货通行,里閭宽息。
综上所述,「闾、里」相当于今天乡村行政单位「乡、村、组」。那么,很显然「高闾椇里」说的就是当时齐国地名和居民组织单位。
当时的齐国「闾」应该大「里」一个级别,「闾」可能最少相当于今天的「乡镇」的级别,搞不好相当于「县」,「里」应该相当于今天「村」、「弄」的级别。
何以见得「闾」大于「里」呢?两个理由:
第一,按照汉语的语言习惯,从古至今表示地名都是从大到小。
第二,从一些史料记载可以间接推理。
我们小学都学过「晏子使楚」的课文,「晏子使楚」见于汉代刘向整理的《战国策》,齐国大夫晏子对楚王形容齐国首都临淄繁荣是这样说的:
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荫,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
很显然「临淄三百闾」不应该是「临淄三百个村」,否则楚王会笑晏子是夜郎自大的土鳖。
另外,《汉代马王堆帛书》中的《战国纵横家书·苏秦谓齐王章(一)》也提到「高闾」这个地名,不应该是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山村:
「椇」在先秦古文中也训为「俎几、豆盘」一类的器具:
所以,「高闾」的「椇里」可能因为专门制作陶器而得名。
齐国临淄出土的陶文中也经常见「陶里」加「人名」这样的落款,很显然也是制作陶器而得名。
(三)
经过以上的考释训诂,本文认为:「高闾椇里曰潮」就是地名加人名的落款,就是当时的「物勒工名」,或者「商品商标」都可以,
同样铭文陶器还有「高闾椇里曰(畾月)」、「高闾椇里曰藏」,最后一个字都是人名。
那么,这个陶器上的「高闾椇里曰潮」,用今天大白话来说就是「齐国临淄县山高乡椇村的张潮蛋造」。
这么一个不起眼的烂陶豆上的几个文字,能跟中国历史传世文献和今天考古发现的出土文献对上号,我觉得是有点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