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最新数据,请稍等......

陕西考古学家石兴邦,考古学家石兴邦去世

历史趣闻     2023-7-12     点评:22举报

新京报讯(记者张建林)据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官方消息,我国著名考古学家、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原所长石兴邦先生,于2022年10月21日16时45分在西安逝世,享年100岁。

640

石兴邦先生。图源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石兴邦先生1923年10月出生于陕西耀县,中共党员。1949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边政系,获法学学士学位。同年,考入浙江大学人类学系,师从夏鼐先生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1950年到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参加工作,先后任所务秘书、长江流域考古队队长。1961年调任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1976年重返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任第一研究室副主任。1984年调任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所长。1985年任陕西省社科院副院长,兼任西北大学历史系教授。

石兴邦先生先后主持或参与了辉县琉璃阁、西安半坡、沁水下川、临潼白家、秦始皇帝陵、法门寺地宫等重要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工作,主持开展长江流域考古调查发掘、关中地区考古调查、长江三峡地区的考古和勘察等重要考古工作。出版《西安半坡》《临潼白家》等学术专著十余部,发表《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体系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中国新石器时代体系及其有关问题》《仰韶文化彩陶纹饰的辩证发展及其源流的考察》等论文百余篇。半坡遗址的发掘更是促生了中国首座遗址博物馆——西安半坡博物馆。

石兴邦先生对考古事业饱含深情,搭建起陕西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谱系的基础框架,开创了中国聚落考古的先河,创建了以社会人类学方法诠释考古遗存的科学范式,为中国史前考古研究和中国特色考古学体系构建做出重大贡献。先生非常重视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完善了陕西考古体制机制建设,为陕西考古事业的长远发展筑牢了基础,是陕西考古事业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石兴邦先生曾任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考古学会会长、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入选首届“陕西省社科名家”,荣获“中国第二届考古学大会终身成就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编辑 刘茜贤

校对 刘军

陕西考古学家石兴邦,考古学家石兴邦去世

历史上,著名考古学家郑振香有哪些故事?

郑振香先生,有名考古专家、中国第一代的女性考古工作者、北大第一批考古专业研究生之一、妇好墓的主持发掘者、堪称考古“女将军”、有着考古“女将军”之称、唤醒妇好墓第一人。

小屯村,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这个偏僻的村庄因为挖掘出土了商代后期都城遗址殷墟而闻名世界,商代在这里建都达二百七十三年,是中国历史上可以确定位置的最早的都城,然而由于盗墓贼的猖獗,自1928年殷墟被发现后,几乎所有的墓葬都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使得殷墟的考古工作困难重重。老一辈的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正在研究中国历史文化分期问题,这个时候是郭沫若、什么范文澜这些老先生们,就是说中国的奴隶社会到什么时候结束、什么时候开始在当时是一个热点。

1974年冬天,安阳小屯村的村民为了能让第二年有个好收成,准备对村边一片闲置的高地进行平整,这个消息传到了时任安阳考古队副队长的郑振香那里,她吃了一惊、急忙赶到了现场。郑振香言:“你在殷墟的范围之内你都必须有这个弦儿啊,它就是平地也不能随便挖、也得探一探,小屯村整个地方都不能动,在我(他)们那儿就是寸土寸金,那一块儿高地你要平整了就没有了。”这片高地离村子只有不到一百米,虽然暂时阻止了村民的行动,但是郑振香知道如果不能拿出有力的证据、将很难保证现场不被破坏。他们就在地的边缘上先探,正好探的过程里就发现从东到西有七十米长的地方都是夯土,但是他们从土色土质来看可以看出来它不是一个整体,你比方说同一个房子它的土应该是差不多的,要是你建一个房子、我又建一个房子,这两个填土应该是不一样的,所以他们就发现是很多的房基集中到一块儿了,因为他们用探铲探、它总是有距离的,一般的就是一米五一个探杆,有时候三米一个探杆也可以,一个探孔也可以,但是就是你、怎么说、你中间不可能知道它连不连,只能根据土色和土质硬度来断定这不是一个房子。夯土就是人用夯砸实的土,在熟土层下面出现了大片的夯土层,说明地下的确存在着古人活动的遗迹,这也证实了郑振香的判断。由于当时正是隆冬时节,冻土层太厚,郑振香决定先将这片高地保护起来,待第二年开春后、再进行挖掘。第二年开春,在郑振香的指挥下,考古队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开出了一片超过一千平方米的挖掘场、发现了大量的房屋遗迹。那时候也没有多大的队伍,就是她和她爱人两个人去发掘。洹河南岸除了他们俩以外还有一个南京大学姓张的张老师,他们的一个基本观念就是平面先揭开,平面先揭开你就看、比方说有房子,你这房子都揭出来,比方说这房子怎么排列、大小,也就是有个基本的布局你得把它弄清楚,它这是南北一排、还是东西一排、还是什么样子,还是这房子都大小差不多,还是有大有小,你比方说新石器时代不就往往一个大房子、周围有好多小房子,那殷墟它不是这样的,它都是差不多的房子在一个位置,那也有大的房子。郑振香对于殷墟很熟悉,而这些发现并没有让她感到特别兴奋,自从1928年李济、董作宾等中国第一代现代考古学家发现殷墟开始,经过几十年的考古挖掘,人们对这片遗址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殷墟的核心面积有四百一十四公顷,以洹河为界,南部为生者的乐园、宫殿区,北部是死者的居所、王陵区,郑振香主持挖掘的地方正好位于洹河南岸的宫殿区,所以发现房屋遗址非常正常。1976年5月16日,郑振香和同事们像平常一样开始着手整理一片房基遗址,然而一个意外的发现让郑振香警觉了起来。

他们那时候先是在上面挖的一个房子,房基厚度就是说打夯的夯土厚度是四十多厘米,但是往下还是夯土,那个夯土颜色不一样了,就是跟房子不是一回事儿,这样的话我(他)们就把房子掀掉了,掀掉以后,再底下出来就是长方形的一个坑,这个坑也是夯土。他们探铲只有三米五了,一个探铲下去探不到底,那费了很大的劲儿、后来又用拧杆儿、又接了一个杆儿。一些农民就说这个东西是房根儿脚,他们就认为是房基、不是墓,这个地方好像没有墓,因为那个是王的宫殿区嘛,所以就是农民也有一些看法,不过当时她就说,我们考古它有一条基本观念就是挖到生土为止、就不能够漏掉。考古学研究的对象是古代人类活动而形成的遗迹,这些遗迹大多被掩埋在了地下。这些由人类活动形成的部分叫“熟土层”,而在有人类活动前形成的土层叫“生土层”,所以在发掘过程中“挖到生土为止,绝不能漏掉”这根弦在郑振香的脑子里一直紧绷着。十几年的野外工作经验让她感觉到这片夯土层的厚度非常反常,为了探测夯土层下面的真实情况,郑振香又找来了几个熟练的工人接着往下勘探。那天他们开工的时候就跟大家说了,咱们今天等于是背水一战,探到底是空坑、咱也死心了,咱就别这么在这儿傻呆着了,然后说要是墓就赶快挖,就是两种情况。咱们今天不管几点钟这一天都得干下来,然后早干完了早收工,晚干完了晚收工,反正就是探到底。何保国那时候他是把杆儿的,比方说你要往下探,你就拧杆儿,他就管推那个杆儿,就跟打钻一样,你要一钻它不就下去了嘛,把杆儿的是在中间,另外的人就是推着拧,你得有一个东西插到上面、接杆儿上面有一个孔,推那个、实际就像推磨似的,完了它下去了、你上面人就推,正在推的时候、突然间下滑了,探杆儿探的时候是挺困难的、一寸一寸地往下探,杆儿一下就下去了差不多七十公分,后来再探就到底儿了、杵不动了、说到底儿了。当时工人使用的是一种民间的盗墓工具洛阳铲,又叫探铲,一段有柄、另一段是半圆柱形的铁铲,使用者像砸钉子一样,把洛阳铲插入地面,拔出时洛阳铲会带出一段地下的土,根据土质人们就可以判断地底下的情况。这一天,工人在下探到五米时洛阳铲突然没了阻力一下子扎进去七十公分,这说明地下五米处有一个空洞,这个空洞、会不会是一个墓穴呢。这个时候大家都很沉默,因为这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没有东西,一种就是说到底了,可能是有东西,反正这个时候等于说是有没有东西等于是定案了,剩下的就看我们的福气了。后来拔探铲的时候工人也是希望挖到东西的,所以谁也不出声了,说慢慢提杆儿吧。洛阳铲慢慢地被提了出来,现场一片寂静,郑振香还没反应过来,一位老工人突然一把把探杆抓了过去。这个时候有一个何师傅、叫何振荣,那也是他们的一个老工人了,他的眼睛特别尖,他就朝着那个探铲一把抓过去了,因为他看见里头有个东西,他就上水边洗了洗,结果出了一个圆形的玉坠。随后,郑振香又在洛阳铲上发现了红漆的碎末,这说明地下五米处、确实有一个墓穴。殷墟宫殿区遗址下,居然发现了墓穴,里面会藏着什么秘密呢。1976年5月,郑振香凭着执着和努力竟然在殷墟的宫殿区遗址上找到了一座墓穴,然而对于这个意料之外的收获郑振香并没有寄予太高的期望,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什么,它的面积不是很大,因为大墓一般长都差不多超过二十米了,而且都有比较长的墓道,像西北岗那边儿的陵都是四个墓道,但是这个没有墓道,只不过就是比普通墓大一些。除了墓地面积小,郑振香还有一个担忧藏在心里,在殷墟的考古工作中曾经发掘出了很多商代的大墓,但是所有的墓葬都已经被盗掘一空,这座墓会不会也曾遭到了盗墓贼的破坏呢。

墓盗没盗是能够发现的,因为盗过的地方,你比方咱们这个地方是完完整整的一块土地,你要如果说在这儿挖了一个坑或者因为什么原因你这儿动土了、你再填上,我们考古的人铲平了就能发现这土是补上去的。随着挖掘工作的进行,人们并没有发现盗洞的痕迹,这让郑振香悬着的心放下来了一半,还没等她定下神儿来、新的麻烦又来了。她记得挖到六月初吧,很可能是6月2日,这时间她记不太准了,就到了潜水面了,到了水面以后再挖就出水了,这个时候就要搭架子挖水墓,水下部分还要挖,水下大概就是四米六见水到约八米深,也就是差不多两米多的水了,反正就是搭一个架子、然后得用辘轳,抽水机抽水、辘轳往上抬泥,抽水机一个清水泵一个混水泵,混水泵能够抽出一部分泥来,那个清水泵就只能抽水。水抽出以后,把泥弄上来,一点儿点儿地挖、挖了两天。为什么在挖掘过程中会突然出现水呢,原来、因为这里离洹河不远、地下水位高,而棺椁埋藏的深度又在水位线以下,所以造成了地下水倒灌,一时间泥沙混杂、给挖掘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他们首先一个是就是得增加工人,决定挖掘以后就得增加工人,因为这个口得要开大,开大你就得刻出台儿来,不能直上直下、因为它会坍塌的,然后就是继续往下挖、陆续增加工人,他们也就是一百多个工人,因为刻了四个台阶,比方说台阶有这么高,我这一铁锨上去等于在这个台阶上,台阶上宽也就五十厘米左右,上去后他就是再往上递再往上递,因为八米深,刻的是三个台阶,底下那个台阶就比较高了。

站在挖掘现场的郑振香像一位女将军一样面对瞬息万变的挖掘现场有条不紊地指挥着上百名工人继续工作,随着墓坑越挖越深、水越来越多,郑振香的心也悬到了嗓子眼儿。挖到棺椁顶以后、东西就慢慢出来了,出来就把这些东西慢慢递上来,递的时候开始他们是一件一件往上递,后来发现东西很多、不能一件一件递,因为挖水墓你必须要注意安全,要不然它泡的时间长它就会塌,所以这样的话、就是用筐来抬,比较大的一些东西最后就拿绳子捆起来往上提上来。随着清理工作的进行,终于有随葬品露了出来。开始看到的大鼎,刚刚把水抽出去以后、这个东西露出来了,他们当时是因为学过考古,有一些老工人他过去也见识过,他没见过那么大的鼎。所以他就感觉他们叫炉、香炉的炉,他说一出那个炉就知道这个墓主人不是一般人了,他们也是在议论啊、这个墓太少见了、说没有下脚的地方,就是没有地方放脚、一坑都是东西了。就他们的话讲,一坑全是东西了,挖都没地方下脚,在底下就扒拉个地方先站在那儿干活。见到这么多陪葬品,大家的热情都被点燃了,特别是这只首先被发现的青铜大鼎与王室使用的大鼎不相上下,说明了墓主人的身份不同一般。经过分类整理,这座规模不大的墓葬竟然出土了文物一千九百二十八件。包括大量精美的玉器、青铜器,其中刻有三种不同铭文的觚、爵十件套的出土,业内称“十觚十爵”,这引起了郑振香特别的注意。觚和爵是用于饮酒的青铜器具,在商周时代只有王侯贵族才有资格使用,在这之前国内出土一般是“一觚一爵”,最多也不过“四觚四爵”,“十觚十爵”的出土充分显示了这位亡者尊贵的身份。那么接下来让郑振香感到困扰的问题就是这座墓的主人究竟是谁呢,后来大家都知道了,这座墓是妇好墓,而妇好墓的发现成为当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陕西考古学家石兴邦,考古学家石兴邦去世

著名考古学家石兴邦逝世!如何看待这位大师对中国考古学做出的贡献?

这位大师对中国考古学做出了非常突出的贡献,他的一生都奉献在了考古事业上,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考古体系出了自己应尽的力量。

陕西考古学家石兴邦,考古学家石兴邦去世

石兴邦的介绍

石兴邦,中国现代考古学家,陕西省耀县人。1923年12月17日生。1949年于南京大学边政系毕业后,为浙江大学人类学研究所研究生。1950~1963年在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1963~1976年先后在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省博物馆、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工作。1976~1984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兼第一研究室副主任。1984年后在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工作。现任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及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所长等职,并被选为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陕西省考古学会副会长。

历史趣闻类推荐阅读 ⇓
煎药庙村古墓主人「煎药庙墓墓葬的朝代扑朔迷离墓主人身份难以确定」

煎药庙村古墓主人「煎药庙墓墓葬的朝代扑朔迷离墓主人身份难以确定」

历史趣闻阅读:505   点评:27
古代记载的奇闻异事,古代奇闻异事记载

古代记载的奇闻异事,古代奇闻异事记载

历史趣闻阅读:2583   点评:20
肝炎不一定都会传染人,带你全面了解肝炎疾病

肝炎不一定都会传染人,带你全面了解肝炎疾病

商家广告阅读:2122   点评:27
古代的奇异事件,古代皇帝奇闻怪事

古代的奇异事件,古代皇帝奇闻怪事

历史趣闻阅读:2610   点评:55
李密是怎么杀掉翟让的?李密为何要恩将仇报杀死翟让

李密是怎么杀掉翟让的?李密为何要恩将仇报杀死翟让

历史趣闻阅读:7703   点评:196
戚夫人人彘图片,挖眼珠剁手脚拔毛求死不得

戚夫人人彘图片,挖眼珠剁手脚拔毛求死不得

历史趣闻阅读:13265   点评:331
大陆古玩仿造的黑白江湖是真的吗,古玩骗子名单

大陆古玩仿造的黑白江湖是真的吗,古玩骗子名单

历史趣闻阅读:449   点评:24
考古遗址盲盒再上新,招财进宝考古盲盒

考古遗址盲盒再上新,招财进宝考古盲盒

历史趣闻阅读:529   点评:5
中国历史十大奇闻异事,中国历史上十大诡异怪事

中国历史十大奇闻异事,中国历史上十大诡异怪事

历史趣闻阅读:382   点评:23
古代奇闻书推荐作文,一堂与名作对话的语文课

古代奇闻书推荐作文,一堂与名作对话的语文课

历史趣闻阅读:1642   点评:34
站长统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