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最新数据,请稍等......

宁夏中卫地形地貌,中卫大麦地的旧石器时代的岩画

历史趣闻     2023-7-11     点评:28举报

640

周兴华在宁夏中卫市发现30多座石块垒砌的古人类聚落遗址与该遗址上分布的史前岩画。受访者供图

中新网银川5月6日电 (杨迪)记者6日从宁夏博物馆原馆长、副研究馆员周兴华处获悉,周兴华于近日在宁夏中卫市北长滩考古调查时,在黄河南岸高山之巅发现了30多座石块垒砌的古人类聚落遗址与该遗址上分布的史前岩画。

据周兴华介绍,古人类聚落遗址位于拐子沟高山顶上,山下北坡即是滚滚东流的黄河。聚落遗址三面环山,南面临沟,背风向阳。遗址外围呈椭圆形,长宽各约100米,分布着30多座住房基址或残墙。住房呈方形或长方形,皆存基础或高低错落的残墙。墙体皆为石块垒砌,现存残高60厘上下至1米左右,残宽40厘米左右。墙体就地采取石块,干垒干砌,严密合缝。由此推测聚落房舍当年应有柴草棚顶,后来毁灭,仅存石基与残墙。

640 古人类聚落遗址上分布的史前岩画。受访者供图

聚落内部房舍布局紧凑,两三座单间位于一处,墙壁相连,房门朝向聚落中心。遗址地表散见红陶残片、磨制石器。聚落周边有墓葬群。聚落房舍布局、地表遗存及墓葬特点显示,拐子沟遗址应为原始聚落遗址。

古人类聚落遗址所在的拐子沟及其附近地区还遗存有史前岩画。青石岩面上敲凿有鹿、羊、马、鸟等动物图像,还有射猎图像、人面像等。青石坚硬,敲凿浅显,岩画痕迹同岩晒几为一色。拐子沟为流入黄河的一条山水沟,岩面上的岩画下距沟底约5米,岩壁直立,无攀登踩脚之处,由此推测岩画敲凿应在黄河水面与山水沟水面下切之时,当时人在沟底即可敲凿岩画。后来,随着黄河水面与山水沟水面的下切,现在岩画成了高不可攀之物。拐子沟岩画时代之古老由此可见。

周兴华表示,宁夏中卫市北长滩拐子沟发现的原始聚落与史前岩画共处于同一遗址,极为罕见,此地的原始聚落与史前岩画互证,宁夏中卫拐子沟原始聚落当为新石器时代遗址。该原始聚落遗址的发现,填补了宁夏地区原始社会石砌聚落遗址的空白,为研究黄河上游人类文明的起源和黄河文化的内涵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第一手证据。(完)

宁夏中卫地形地貌,中卫大麦地的旧石器时代的岩画

贺兰山岩画,来自三万年前的书信

岩画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现,最早发现岩画的是在17世纪的欧洲。1627年,挪威的一位老师发现了洞穴岩画,但没有引起重视,直到19世纪相继在法国、意大利发现了宏伟壮观的洞窟岩画后,才产生了轰动效应。我国近代发现岩画是1915年在福建,而贺兰山岩画的发现是在1969年,当时在贺兰县爱卫会工作的李祥石,检查这里的工作之余,偶然发现了贺兰口岩画,当时也未得到很好的重视,只是到了90年代,贺兰山岩画才被世人所知,2000年以后才得到了有效保护。

银川世界岩画馆,就坐落在贺兰山岩画景区内,于2008年建成,岩画馆岩画内容非常丰富,几乎包括了世界各国岩画的所有内容,有动物图像、人像画、人体画、生活图像、符号与图案等五大类。岩画馆共征集和受捐来自70地多个国家、150个地区的3000多件岩画图录、拓片、实物,以及与岩画同时代的原始艺术品,精选展出精品546件。

据介绍,在距今3万年前,宁夏境内就有了人类活动,他们在贺兰山一带繁衍生息,创造了以贺兰山岩画为代表的原始造型艺术。宁夏岩画遗存丰富,先后发现了5个岩画区,尤以中卫大麦地岩画和贺兰山岩画出名。

中卫大麦地岩画

大麦地,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宁北山深处的一片荒漠,这里廖无人烟,稀稀落落生长着酸枣、骆驼蓬等一些植物。卫宁北山与贺兰山相对成犄角,黄河由此转折而伴贺兰山北行。

大麦地东西约50公里,南北宽25—30公里,海拔1400—1600米。这里四面群山环绕,中间山岗遍布,沟壑纵横,人迹罕至,但在这些山梁、山沟和石壁上却密集刻画着3000多组、8000多个个体岩画,平均每平方公里达到200多组,数量多,规模大,内容丰富,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属罕见。
贺兰山岩画

亘古以来,贺兰山就是我国北方古代少数民族繁衍生息、劳动创造的地方。匈奴、鲜卑、敕勒、突厥、党项等游牧民族相继在这里生活。虽然有的民族消失了,迁徙了,变化了,但他们光彩夺目的业绩,悲壮的历史进程和艰苦卓绝的斗争,以及灿烂的文化艺术,杰出的才华,丰富的想象力,在贺兰山的巨石上刻下了难以磨灭的手迹,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被称为“岩石报章”的岩画就是历史真迹的佐证。

贺兰山古代岩画,可能是那些生活在山林草原上的少数民族人民用简陋粗糙的工具,在坚硬又平整的石壁雕凿的。从岩画的内容、雕刻技巧上分析,属于不同历史时期的产物。它是某一特定环境人类社会生活、生产发展的真实记录,是古代人们生活古朴艺术的再现。

贺兰山岩画真正被外界所知是1984年1月9日《宁夏科学普及报》发表的《李祥石在贺兰山东麓发现古代岩画和西夏文字》。在这一年的宁夏文物普查中,文物工作者又在贺兰山东麓的十多个山口发现有岩画分布,并记录、公布了大量的岩画资料,引起了国内历史学界、考古学界、民族学界的轰动。特别是随着1991年10月“91国际岩画委员会年会暨宁夏国际岩画研讨会”在银川的召开,贺兰山岩画作为宁夏历史文化遗产越来越广泛地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并逐渐为世人所知。

据调查,贺兰山岩画分布在宁夏贺兰山东麓三市九县(区),共27个地点。其中银川市境内的贺兰山东麓共有 12个岩画点,从北到南计有大西峰沟、小西峰沟、白虎沟、插旗口、贺兰口、苏峪口、回回沟、拜寺口、水吉口、滚钟口、红旗沟、柳渠口。

贺兰山岩画一般分布在沟口内外山体上和沟口外洪积扇 荒漠草原上。银川境内贺兰山岩画的分布,有着明显的 地貌特征。在苏峪口以北至大西峰沟,岩画多分布在沟口内外的山体上,山前洪积扇荒漠草原上也有大量岩画分布。而苏峪口以南至柳渠口,山体岩画数量很少,荒漠草原上几乎没有岩画分布。

而在贺兰山上万幅的岩画中,人面像极具特色。原贺兰山岩画管理处主任贺吉德说,放眼整个地球的岩画图系,在岩画图像中最普遍的人面像,大多集中于环太平洋地区,这个地区有11个国家和地区分布着人面像岩画,但在远离环太平洋的贺兰山却以近千幅的数量成为世界上人面像最集中、图形最丰富的地区。

这为学者们出了一道至今没有破解的难题,贺兰山岩画人面像究竟透露出了怎样的文化信息?它是中国本土的产物还是与欧洲、非洲及其他地区的人面像属于同一种文化结果呢?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龚田夫说:“贺兰山人面像是同一种文化长距离传播的结果。它们一般都刻在 圣山上,特点是比较统一。刻的人一般是不住在山里而是住在山外的平原上的。人面像多是摹刻的,看似人面, 其实是符号的组合,有着一些基本规律,赤峰发现的人面像就像个 星象图。处于内陆的内蒙古 额济纳境内就有人面像,不过很粗糙,这说明内陆地区也有人面像。”

长期关注并研究贺兰山岩画的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李福顺说:“在中国发现的岩画中,就人面像之多种多样且集中这一点来说,贺兰山地区最具代表性。”那些奇形异状、形态不同的人面像究竟暗含哪些古老而神秘的信息呢?专家们继续着他们的研究。

而你要是想知道关于岩画的更多内容,不妨亲自来到位于贺兰山脚下的银川世界岩画馆一探究竟!

目前受疫情影响,出省的组团游暂停,中短途的周边旅行活动将是“五一”期间最主要的旅游形式,在做好防疫前提下,自由行自驾游去 宁夏 旅游都是非常不错的选择,自由行朋友不用担心景区之间交通车的问题,推荐关注 宁夏 旅游景区直通车,直达景区不进购物店。工作人员热情好客, 银川 市区乘车点有:新华联火车站旅游集散中心,老城的新月广场。每天都有发往镇北堡西部影城、 贺兰山 岩画、 贺兰山 国家森林公园的车,单程车费是15元/人,和门票一起购买更实惠方便,车上还赠送免费讲解服务。新华联周边住宿方便,有近百家酒店,交通便利。东边100米就是城市候机楼,乘坐民航大巴去机场,火车高铁到机场 中卫 都非常便利。无论是坐火车还是飞机都很方便。五一期间有发 沙坡头 、水洞沟、黄沙古渡的车辆。五一节假日发车时刻表是在公众号里可看到的,每天三班车,分享给五一出游有需要的朋友们。祝大家都能健康出行,平安回家!

宁夏中卫地形地貌,中卫大麦地的旧石器时代的岩画

中国最早的文字是骨古文吗?有没有谁听过大麦地岩画?

  从目前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的成批的文字资料——商代甲骨文字算起,汉字已有3000年的历史。由于甲骨文字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体系,我们可以推断汉字的发生一定远在3000年以前。汉字起源于图画。在汉字产生的早期阶段,象形字的字形跟它所代表的语素的意义直接发生联系。虽然每个字也都有自己固定的读音,但是字形本身不是表音的符号,跟拼音文字的字母的性质不同。象形字的读音是它所代表的语素转嫁给它的。随着字形的演变,象形字变得越来越不象形。现时世上最广为人知的象形文字,是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圣书体。约5000年前,古埃及人发明了一种图形文字,称为象形文字。这种字写起来既慢又很难看懂,国此大约在3400年前,埃及人又演化一种写得较快并且较易使用的字体。此外,现时中国西南部纳西族所采用的东巴文和水族的水书,是现存世上唯一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系统。随着时光的流逝,最终连埃及人自己也忘记了如何释讳早期的那种象形文字了。若不是因为拿破仑大军入侵埃及时,随军的法国古文字学家们的那次发现,极有可能至今考古学家们仍无法辩认这种文字。
  大麦地岩画
  岩画,大麦地的精灵
    大麦地,很美的名字,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卫宁北山深处的一片荒漠,了无人烟,稀稀落落生长着酸枣、骆驼蓬等一些植物。但是荒芜的大麦地却灵动不凡,因为岩画--那些在一道道山梁上热闹了几千年的神秘图形。在大麦地约15平方公里的区域里,已经发现了岩石上密集刻画的3000多组、8000多幅岩画,平均每平方公里达到200多组,超出世界公认的岩画“主要分布区”密度标准的20倍,数量多,规模大,内容丰富,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属罕见。
  大麦地,我们宏伟的史册
  大麦地岩画,因为很有可能将中国文字的起源往前推5000年,而备受瞩目。尽管此说目前尚无定论,但有一点毫无疑问——大麦地岩画是一部游牧先民的宏伟史册!
  大麦地位于宁夏灵武水洞沟旧石器时代遗址的西北部,水洞沟遗址下层文化距今4万年至1.5万年,属第四纪更新世晚期。水洞沟原始先民的足迹,通过贺兰山与卫宁北山一直到达西伯利亚贝加尔湖地区和叶尼塞河上游地区,这一行程路线早已被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考古发现所证明。贺兰山与卫宁北山是古代原始先民北上的重要通道之一,大麦地又是这一通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因此人们经常在这里憩息、休整、打猎、准备远征,还制作了岩画,记录了他们的生产生活。
  大麦地岩画内容丰富,多是实物的象征图形,也有少量的表意图形与符号,反映了古代人们的生活、生产、经济状况、心理活动和生存环境。岩画多为凿刻和敲击,但制作精美,形象拙朴、生动。与世界上其他著名的岩画相比,大麦地岩画最大的特点是内涵极为丰富,它从多方面反映了中华先民火热的生活、美好的愿望和热烈的情感。在岩画密集地段,几乎每块石头上都有岩画,而且不少岩画还是画在其他岩画上,画面极具层叠感。
  大麦地岩画的另一个特点是数量多。欧洲著名的洞窟岩画数量并不多,少至100多幅,多则300多幅,没有一处超过1000幅。澳洲岩画、非洲岩画虽然数量多,但分布星散。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画委员会的规定,每1000平方千米的范围内有10000幅图形则可称为世界岩画的重点地区。大麦地岩画则集中分布在15平方千米的范围内,岩画有3000多组,展现个体形象8453个,平均每平方公里遗存图像到200多组,超出了世界公认的判定岩画“主要分布区”限定标准的20倍,足可以称之为重中之重了。
  大麦地岩画,甲骨文的前身?
  寻找中国古老文字的方向在何处?只有靠考古新发现。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发现了600多个刻划文字,但年代不过五六千年,显然还不能推翻“西来说”。
  中国文字的产生、发展、演变的过程,经历了悠久而漫长的时间。甲骨文虽然是中国较早较成熟的文字,但甲骨文不可能是凭空而来的,它必定有一个继承发展的过程。2005年5月,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岩画研究中心深入大麦地,用时3个月,收集岩画考古线图3172组、8453个个体岩画图形,发现符号1500个。最引人注目的是这些符号有类似文字的图画符号,并且还发现了图画文字与符号相混合使用的古文字,即图画文字向符号文字过渡阶段的文字。这种早期岩画文字的象形性与汉字中的象形文字非常接近。由此,我们推断它是古汉字的前身,应该属于早于甲骨文字的原始汉字。这种岩画文字或词、词组的发现,无疑对研究中国文字的起源具有重要意义。
  岩画专家经初步研究整理认为,宁夏中卫北山地区大麦地遗存的早期岩画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晚期,距今2至3万年左右。原宁夏博物馆馆长、副研究员周兴华介绍说,这一结果是综合多学科研究成果得出的。文物考古学者根据岩画内容、风格、技法、刻痕、色泽、图像保存状况,结合地理学者在凿刻有岩画的岩面上发现的冰川擦痕等有关科研成果,对比已经考订年代的国内外岩画和出土文物,分析岩画图像中反映的狩猎、巫术等内容,认为大麦地的早期岩画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晚期,距今2至3万年左右。大部分作品产生于公元前一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少数作品延续到公元前一千年左右的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另外在大麦地还采集到有绳纹、划刻纹的红陶片、灰陶片,这都证明,在新石器时代大麦地已经有先民在此生活。
  而将这些岩画归于“岩画文字”,主要依据是:其一,这些岩画通过检测,存在时间远远早于其他文字;其二,它不是随意镌刻的,如同其他众多岩画一样,是有感而发有为而作,已经被作者赋予了表意的内涵;其三,“岩画文字”已具备了中国象形文字的具象性,可在甲骨文与陶器刻划中找到大致对应的形象;其四,“岩画文字”由两个以上的象形符号组成,有了文字的空间结构,基本上做到了象形字、会意字、指事字结合构成文字的要素。由此推断,“岩画文字”已经具备了古老文字的要素,应该是中国现存最古老汉字的祖先!
  深入腹地,发现宝藏
  大麦地岩画位于宁夏卫宁北山腹地,附近有著名贺兰山岩画,是个岩画密集区域。作为宁夏与内蒙古界山的卫宁北山是一条东西走向的低缓山地,与贺兰山相对成犄角,黄河由此转折而伴贺兰山北行。这里群山环绕中间山岗遍布,沟壑纵横,人迹罕至。
  1988年,一位地质工作者在进行地质调查时首先发现了大麦地岩画,并报告给了宁夏博物馆。现为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岩画研究中心研究员的李祥石得知这个情况后,带着干粮,在方圆几十里地方寻找,终于在1989年4月进入了大麦地。
  对于岩画研究者和爱好者来说,大麦地的确可以说是丰富的人类早期的画廊:在十几道浪起潮涌般的山梁崖壁上,连绵不绝地陈列着各种岩画,内容有狩猎畜牧、战争舞蹈、牛羊虎狼、日月星辰、天地神灵、手足蹄印、男根女阴、图案符号等。曾经生活在大麦地周围的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有羌戎、匈奴、鲜卑、月氏、突厥、党项等,他们被认为以其独特质朴的方式,就在这片大自然画板上,刻画自己生活,刻画自己所想的所害怕的所担心的所祈祷的。据研究,和贺兰山岩画比,大麦地岩画的群体性场面更多。放羊群的、围猎的、动物争斗的,无不是狩猎与游牧生活的写照。最大的一幅长达9米,高1.2米,据说刻画的动物、符号达到100多种,这组巨幅岩画里有近百个图形,描绘了游牧、狩猎、舞蹈各种场景,表现了先民多姿多彩的生活,被研究者称为“游牧长卷”。而其中刻画最多的是羊,有不同的物种:北山羊、盘羊和大角羊,各种羊的表现风格也各有不同。
  在亿万年时间的长河中,大麦地岩画得以保存的关键!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岩画研究中心副主任束锡红说,大麦地集中了这么多的岩画,与它的地理位置有关,大麦地是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冲突地带,从地质条件看,这里的山体低矮、山坡和缓,岩面自然平整洁净,是岩画创作的天然画板,而且这里遍地是原生铁矿石,十分坚硬,只要稍加打磨就可以作为天然的良好的画笔,再加上气候干燥,受到的雨水侵蚀少。这些地理条件都让大麦地岩画得以良好的保存。
  深处卫宁北的大麦地岩画不好找,周围是荒漠一片,了无人烟。李祥石说,目前进入大麦地的山口只有几个,除了岩画研究者和考古人员和当地少数几个居民知道如何进入,一般人都不知道如何找到这个地方。也正因为大麦地岩画这种隐秘性,使得直到今日,大麦地岩画仍保存了基本的原生状态,很少人为的破坏。
  如果消失了,宝藏就不再是宝藏了!!
  如今,遗留在崇山峻岭间岩石或崖壁上的岩画,经历了漫长岁月的风吹日晒、自然腐蚀,再加上日益频繁的人类活动,损毁的程度正在逐步加剧。岩画专家呼吁,我国岩画的保存状态堪忧,进行抢救性保护已迫在眉睫。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这里的一些岩画已风化脱落,个别岩画还被人为剥落,农民也常在刻有岩画的岩石上休息、践踏。
  原宁夏博物馆馆长、副研究员周兴华说,岩画的保存状况令人心急如焚,在寻觅岩画的过程中,经常发现熟悉的画面已风化脱落成碎块,原本完整的岩画已变得残破不全,因无知或有意毁坏的人为因素,往往发生在保护措施到位之前。面对满山遍野的岩画,抢救保护已成了燃眉之急。
  据宁夏自治区文物局多年统计,贺兰山的古代岩画与崖刻题记,自从发现以来就遭到极为严重的破坏。1998年庆祝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发行的一套三枚《贺兰山岩画》特种邮票,邮票图名分别为人面、射猎、公牛,其中最珍贵的公牛岩画现在已荡然无存。近年来,由于有关部门加强了管理,才使贺兰山岩画保护状况有所好转。中宁县黄羊湾岩画曾是宁夏岩画中保存较好的一处,然而由于修建铁路炸山采石,致使大批岩画损失殆尽。20世纪90年代这里尚有部分岩画留存,而现在完好的岩画已寥寥无几。
  岩画专家认为,由于岩画遗存的特殊性,目前切实的措施是在岩画分布相对集中的区域建立岩画保护区,就地由专人保护,而对于散布易搬动的小块岩画,应登记建档采取易地保护办法,同时对于自然破坏严重且研究价值大的,应该采取物理、化学或生物工程的方法进行加固与保护。
历史趣闻类推荐阅读 ⇓
上古战神蚩尤长什么样的?蚩尤的故事(图片)

上古战神蚩尤长什么样的?蚩尤的故事(图片)

历史趣闻阅读:13760   点评:373
舌尖上的考古|面条饺子藕汤鸡蛋烤肉那些考古挖出的美食

舌尖上的考古|面条饺子藕汤鸡蛋烤肉那些考古挖出的美食

历史趣闻阅读:529   点评:10
揭秘清朝末代皇后婉容为何出轨

揭秘清朝末代皇后婉容为何出轨

历史趣闻阅读:9175   点评:298
肝炎不一定都会传染人,带你全面了解肝炎疾病

肝炎不一定都会传染人,带你全面了解肝炎疾病

商家广告阅读:6268   点评:182
考古探索江苏省扬州市经九路元墓M17发掘简报

考古探索江苏省扬州市经九路元墓M17发掘简报

历史趣闻阅读:525   点评:6
山东遗址考古之痛1994年发生大规模盗墓事件几天毁上百座古墓

山东遗址考古之痛1994年发生大规模盗墓事件几天毁上百座古墓

历史趣闻阅读:441   点评:19
红旗小学布新校区开展考古公开课进校园活动

红旗小学布新校区开展考古公开课进校园活动

历史趣闻阅读:512   点评:9
巧克力黄金吊坠,老外发现远古金币

巧克力黄金吊坠,老外发现远古金币

历史趣闻阅读:537   点评:9
2022年美剧推荐妮可基德曼咆哮抖森一改形象成幽默牧师

2022年美剧推荐妮可基德曼咆哮抖森一改形象成幽默牧师

历史趣闻阅读:428   点评:13
古墓挖出现代东西,迁安于家村古墓文物

古墓挖出现代东西,迁安于家村古墓文物

历史趣闻阅读:481   点评:3
站长统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