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最新数据,请稍等......

考古一百年重现中国,中国的考古之路

历史趣闻     2023-7-11     点评:10举报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物考古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就考古工作作出系列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2020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就考古工作发表重要讲话。2021年10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文物领域规划首次上升为国家级专项规划。2022年4月,国家文物局发布《“十四五”考古工作专项规划》,考古工作定位更加清晰,目标任务更加明确,考古事业进入蓬勃发展的新阶段,取得重要成果。

在喜迎党的二十大召开之际,我们浏览中国考古这十年取得的成就,撷取其中的几个片段,以期折射出——

这十年,我们迈向考古强国的足迹

光明日报记者 李韵 王笑妃

【守望家园】

对于考古来说,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黄金十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波涛涌动的海疆,到白雪皑皑的塞北;从一马平川的草原,到沟壑纵横的山区;从雪域高原到鱼米之乡,从中原腹地到大漠戈壁,8800多项考古发掘项目陆续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成果丰硕,深海考古实现“零的突破”,在基本建设考古中抢救保护大批珍贵文物,考古工作为塑造全民族历史认知提供了有力支撑。

这十年,中国从考古大国迈向考古强国的步伐扎实稳健、铿锵有力。

400

甘肃白石崖溶洞遗址古DNA分析沉积物样品的采样 资料图片

手铲释天书 厘清文明脉络

何以中国?知道从哪里来,方知向何处去。“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每位中华儿女都曾有屈原一样的好奇,悠久的中华文明何时形成,与其他文明相比,起源、发展之路有何特点?

十年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成果多点开花、繁星满天,中国的历史轴线不断被拉长。

这十年,考古确认了5000多年前的良渚文明是中国第一个国家文明。扎实严谨的考古成果打破了西方学术界对“文明标准”的话语垄断,提出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由11条人工堤坝和山体组成的水利系统是迄今所知世界最早的成熟水坝系统;高度发达的稻作农业,又为以制作精美玉器为代表的专业化手工业提供了经济支撑;而以用玉制度为核心的礼制则表明这里已经出现阶层分化、权力分配。这一切都向世界昭告:良渚社会已从荒蛮的史前期踏入文明的社会,“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并非传说!

400

南海I号出土的金璎络胸佩 李韵摄/光明图片

这十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持续不断地探索,考古人用手铲诠释了区域文明的涓涓细流是如何百川归海,最终形成中华文明的。

中华大地的文明之光并非良渚一处独亮,还有牛河梁、凌家滩、双槐树、石峁……从西辽河到长江中下游再到黄河流域,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距今5300年前后中华大地各地区陆续进入了文明阶段,如同满天星斗,共同光耀着世界东方。而距今3800年前后中原地区形成了以二里头为代表的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其文化影响力向四方辐射,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

这十年,“考古中国”的边疆考古成绩斐然。新疆和青藏高原地区的遗珍不断被发现,新疆石城子遗址、北庭故城遗址,西藏玛不错遗址、当雄墓地,甘肃白石崖溶洞遗址、青海都兰热水2018血渭一号墓等考古成果,为人类起源、农业起源、古代人群迁徙、史前文化发展与环境变迁等研究提供了关键证据,在汉唐军政建置体系、高原丝绸之路及南亚廊道等重要课题研究方面,也取得了重大进展,还原中央政府有效治理和管辖西域的历史,提供民族文化大融合的历史见证。

这十年,8800余项考古发掘项目,用丰富、翔实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实证中华文明延绵不断、多元一体、兼收并蓄的发展脉络。

400

河南淮阳平粮台遗址出土的龙山时期玉冠饰残片 资料图片

科技溯根源 解读文明密码

今年三星堆遗址的考古现场“科技感”十足。一排连体的玻璃房子搭建起高科技加持的“考古方舱”,考古工作者在里面身着防护服,通过多功能考古操作平台,在可升降可旋转的工作台上“悬空”发掘;声光电智能化设备实时传输文物信息给专家,进行线上“会诊”;最新的环境调控系统保证了发掘舱的恒温恒湿;有机实验室、无机实验室、应急分析实验室、微痕应急保护实验室等被搬到考古现场,实现对文物第一时间的保护与研究……30余家单位组成的多学科专业团队携手,田野考古、实验室考古、科技考古、文物保护深度融合,开创了新时代考古工作的新模式。

这十年,从传统的“手铲释天书”,到各种“黑科技”大显身手,科技成为考古发展的新动力、新引擎。考古技术装备不断升级“上新”,考古研究领域不断跨界“出圈”,科技深度参与考古田野调查、勘探、现场发掘、资料整理与研究分析、文物保护的全过程中,多学科协同“作战”的趋势与效果日益彰显。

400

西藏吉隆贡塘王城遗址 霍巍摄/光明图片

深陵变高谷,沧海化桑田。史前的二里头地区山川湖海何貌?科技考古拨开三千多年前的超大型都邑二里头的云雾和谜团,还原数千年前的生活场景。通过环境考古,学者们推测出当时的二里头,北依邙山、南傍伊洛河,气候湿润、土壤肥沃、动植物资源丰富;民以食为天,动植物考古勾勒出二里头居民的食谱:肉食以猪肉为主,主食以小米为主;手工业考古发现,当时金属器和玉器的专门性技术更加完善,已出现贵族专用的陶器生产部门。

这十年,跨学科研究、多学科携手已成常态。化学、生物学、物理学、地质学、大气科学、环境科学、体质人类学等前沿学科纷纷与考古“联名”,考古材料科学、分子生物考古等分支学科不断壮大……科技助力考古向精细化、纵深化发展,多维度解读古人留下的信息。

400

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出土的神人头像 资料图片

水下觅明珠 打捞沉没文明

百年前,清末中日黄海海战爆发,北洋水师中被誉为“亚洲第一巨舰”的定远舰受损搁浅后,为了不落入敌人手中,毅然选择自爆,在硝烟中壮烈地沉入大海。百年后,为了接定远舰回家,水下考古人用了三年时间,每天迎着晨曦出发,背负近30斤的装备下潜,终于拨开重重泥沙,打捞出定远舰的铁甲残骸,这段悲壮辛酸的历史也被一同唤醒。

400

西沙珊珊岛水下考古 资料图片

这十年,致远舰、经远舰、定远舰等甲午海战沉舰相继被发现,开创了中国海域近现代沉舰水下考古的先河,探索出了一套独特的水下考古调查发掘方法;伤痕累累的铁甲残骸,警醒着人们以史为鉴,勿忘面海而兴、背海而亡的道理。

中国是海陆兼备的文明古国,拥有绵长的海岸线和辽阔的海洋国土,内陆也遍布河流湖泊。沉船、古城址、码头……先民创造的丰富的文化遗产如粒粒明珠散落水底,水下考古承载着打捞沉没的文明、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之重担。

这十年,水下考古扬帆出发,开辟新航程。2019年我国第一艘水下考古专用船“中国考古01”交付使用,我国水下考古装备设施水平已居世界前列;这十年,深海考古实现零的突破,借助“深海勇士”号载人潜器在西沙实施了首次深海考古调查。我国水下考古一步步实现由浅海向深海的挺进。

这十年,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线的港口遗址考古和沉船考古成果频出。

从1987年在广东省阳江海域的偶然发现,到水下调查、整体打捞、全面发掘,“南海一号”见证了中国水下考古从无到有再到世界前列的发展历程。这艘距今八百多年的宋代沉船,出水文物总数超过18万件,被誉为“海上敦煌”“水下殷墟”。从“水密隔舱”技术彰显宋代造船业的发达,到船上的人类骸骨提示南宋时或已出现外籍水手,再到船上为打发时间用鱼骨制作的工艺品还原古人的海上活动……“南海I号”沉船考古为研究南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商贸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这十年,水下考古区域调查、发掘及研究范围不断扩大,从长江、鄱阳湖等内水水域,到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大海域,再到西沙群岛、南沙群岛等海岛,逐步摸清我国水下文化遗产状况,研究领域从沉船向港口码头、海防、航海技术等扩展;人员队伍和机构建设不断加强,2014年我国拥有了专门、独立的国家级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机构——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020年又在水下中心基础上组建成立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大幅度增加人员编制,越来越多的人成为水下考古的“深潜者”。

考古走出去 放眼世界文明

9月的费尔干纳盆地炎热干燥,沙漠和绿洲交错间,是二十余座神秘的丝绸之路古城。明铁佩遗址是乌兹别克斯坦距我国最近的古城址,不仅地理位置重要,而且遗迹现象也十分丰富,被誉为“丝绸之路活化石”。

2011年年底,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派出一支队伍,成为走出国门的第一支“国家队”。他们与乌兹别克斯坦同行组成联合考古队,在8年时间里,揭示了该地区汉晋时期丝绸之路沿线大型城邑的基本格局,充分展现了丝绸之路沿线的文化交流、族群迁徙、思想交融和文明互动。2016年,习近平主席在对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进行国事访问时,接见了联合考古工作队的中方人员代表,高度评价了中乌合作考古项目成果。

2015年,在中美洲的丛林深处,携带热带病毒的蚊虫、毒蛇都无法阻止中国考古人探索世界古老文明的热情。中国考古队在玛雅文明的核心城邦——科潘遗址,通过第一手资料,寻找破译玛雅文明兴衰的新线索。遗址出土了与中国龙首酷似的羽蛇神头像和怀抱玉兔的“月亮女神”雕刻,这些中国和玛雅文明之间的相似性,开启了中外古代文明比较研究的新课题。在与其他文明对话中,中华文明的特质也更加明晰。

这十年,作为人文交流、文明互鉴、连通民心的“金名片”,中国考古的“朋友圈”不断扩大,紧密围绕“一带一路”人文交流主题,积极走出国门,开展国际合作。目前我国已在亚洲、非洲、欧洲、美洲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40余项联合考古。

这十年,从非洲肯尼亚海滨,到蒙古高原的草原;从古丝绸之路上的中亚古城,到中美洲丛林中失落的玛雅文明古城;还有印度、孟加拉国、柬埔寨等国的宗教寺庙和遗址,中国考古步履不停地深入古代文明核心地区,探索人类文明起源和发展的不同道路,为“一带一路”提供学术支撑。这十年,中国越来越频繁地参与世界考古学热点讨论。人类起源和现代人起源,埃及文明、玛雅文明等世界古代文明考古,丝绸之路相关的重要港口遗址考古、古代族群考古、重要古城考古,佛教考古等诸多国际学术前沿领域和热点问题,都是中外合作考古研究的内容。

十年长征,万里纵横。中国考古敢于走出去、能够走出去,源于中国考古的底气。中国考古学者深厚的学术底蕴、独树一帜的发掘技术与方法、大遗址考古等先进理念及吃苦耐劳的“莫高精神”,受到国际考古学界的称赞,中国在国际考古界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不断增强。

考古人十年辛苦磨一剑,换来现代考古的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新时代考古人将继续述粹言,续绝学,持正论,辟新径。中国从考古大国迈向考古强国的步伐扎实稳健、铿锵有力!

《光明日报》( 2022年10月09日 12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考古一百年重现中国,中国的考古之路

《第五次开始600万年的人类历史如何预示我们的未来》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第五次开始》([美]罗伯特·L.凯利)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um6ao_No229fQiarmPdqKQ 提取码: ncwv    

书名:第五次开始

作者:[美]罗伯特·L.凯利

译者:徐坚

豆瓣评分:7.6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年份:2018-7

页数:280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我们从打猎上树摘果子,到开汽车坐办公室,谁能说清楚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一个特立独行的考古学家,罗伯特凯利,放下探寻过去的考古铲,穿越到1万年后的未来,观察人类从600多万年前走向未来的历程,惊奇地发现了人类社会的五次“突变”,每一次“突变”都是一次转折,每一次转折都是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始:

“技术”让人类从动物界胜出,第一次转折开始;

“文化”让人真正成为人,第二次转折开始;

“农业”让人类从游猎走向定居,第三次转折开始;

“国家”让文明打上不平等、暴力与战争的烙印,第四次转折开始;

而今天,我们正处在第五次转折的临界点上,所有人都在参与一场前所未有的全球性巨变,人类社会正发生重大变革,全新时代正在开启,我们所有人都在其中,没有人能够逃脱……

《第五次开始》是一个考古学家用半生的探究和思考,为我们找到一个清晰、好懂、有力的认知工具,用“五次开始”可以刷新我们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认知。正如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罗新教授所说:“很少有考古学家如此透彻地关注未来,更少有关注未来的学者如此满怀乐观。罗伯特凯利透过考察人类全部的过去认识现在并触摸未来,演示了历史的巨大价值。”

将600万年浓缩进280页,专为普通读者而写,精彩程度堪比《人类简史》

惊人的考古细节和历史现场感,强烈的忧患意识,满载未来考古学家的今日启示

这是一本能够给多层次、多领域读者带来助益的作品:

商界人士、管理者和普通白领:可以从本书中学到前瞻性的宏观见识;

政府官员、政府智囊,以及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生物学、社会学学者:可以从本书中获得看待历史、判断当下、预示未来的宽广视野和重要参考;

大学生以及普通读者:不仅可以跟随作者这位超级考古学段子手开启一次考古探险,更可以从书中获得关于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知识以及如何看待世界的重要启发。

-------------

见识丛书(见识城邦出品):

01《时间地图:大历史,130亿年前至今》[美]大卫克里斯蒂安

02《太阳底下的新鲜事:20世纪人与环境的全球互动》[美]约翰R.麦克尼尔

03《革命的年代:1789—1848》[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4《资本的年代:1848—1875》[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5《帝国的年代:1875—1914》[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6《极端的年代:1914—1991》[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7《守夜人的钟声:我们时代的危机和出路》[美]丽贝卡D. 科斯塔

08《1913,一战前的世界》[英]查尔斯埃默森

09《文明史:人类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与交流》[法]费尔南布罗代尔

10《基因传:众生之源》(平装+精装)[美]悉达多穆克吉

11《一万年的爆发:文明如何加速人类进化》[美]格雷戈里柯克伦 [美]亨利哈本丁

12《审问欧洲:二战时期的合作、抵抗与报复》[美]伊斯特万迪克

13《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美]艾尔弗雷德W.克罗斯比

14《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1500年至今》(平装+精装)[美]雅克巴尔赞

15《瘟疫与人》[美]威廉麦克尼尔

16《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美]威廉麦克尼尔

17《奥斯曼帝国的终结:战争、革命以及现代中东的诞生,1908—1923》[美]西恩麦克米金

18《科学的诞生:科学革命新史》(平装+精装)[美]戴维伍顿

19《内战:观念中的历史》 [美]大卫阿米蒂奇

20《第五次开始》 [美]罗伯特L.凯利

21《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精装+平装) [以色列] 尤瓦尔赫拉利

22《黑暗大陆:20世纪的欧洲》[英]马克马佐尔

23《现实主义者的乌托邦:如何开创一个理想世界》[荷]罗杰布雷格曼

24《民粹主义大爆炸:经济大衰退如何改变美国和欧洲政治》 [美]约翰朱迪斯

25《自私的基因(40周年纪念版)》(平装+精装) [英]理查德道金斯

26《权力与文化:日美战争1941—1945》 [美]入江昭

27《犹太文明:比较视野下的犹太历史》 [美] S. N. 艾森斯塔特

28《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 [美]尼尔波兹曼

29《黑火药时代:中国、军事创新与世界史上的西方崛起》 [美]欧阳泰

30《当代欧洲史》 [美]斯图尔特休斯

31《从航海图到世界史:海上道路改变历史》 [日]宫崎正胜

32《1491:前哥伦布时代美洲启示录》 [美]查尔斯曼恩

33《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美]查尔斯曼恩

34《专家之死》 [美]托马斯尼克尔斯

35《大历史与人类的未来》 [荷]弗雷德斯皮尔

……后续新品,敬请关注……

【编辑推荐】

1. 考古学家罗伯特凯利站在600万年的时间跨度上审视人类历史,提出时代命题,连通当下与未来。他找到人类社会的四次重大突变:“技术”让人类从动物界胜出,“文化”让人真正成为人,“农业”让人类从游猎走向定居,“国家”让文明打上不平等、暴力与战争的烙印。而今天,我们正处在第五次突变的临界点上,全球合作新时代正在开启,人类迈向共同体的步伐将越来越快……

2. 荣获2018年美国考古研究所霍尔顿图书大奖;国际知名考古学者布莱恩费根、戴维托马斯、朱利安克里布、史蒂芬莱克森,国内考古名家陈淳、许宏、唐际根、杭侃、曹兵武、潘守永、白杰,历史名家葛承雍、罗新、彭刚、徐晓旭,以及万圣书园创始人刘苏里、资深媒体人胡洪侠、经济学家梁小民、果壳网CEO姬十三等激赏推荐;《三联生活周刊》《南方周末》《澎湃》《界面》《好奇心日报》《中国文物报》《文汇报》等十多家重要媒体争相报导。

3. 专为普通读者而写,280页的短小篇幅一笔写尽600万年的人类大历史,生动有趣,清晰透彻。在纵横数万里、上下百万年的尺度里观察人类,没有哪门科学能比考古学做得更好。

4. 和《夺宝奇兵》一样精彩的考古探险,迷人的考古细节、惊艳的故事、侦探小说般的推理,穿越历史的密码,撩开神秘的面纱,精彩呈现生死对话、古今交流:两足行走有何神奇?阿尔比斯山上那具5000年前的奥茨冰人裸尸是谁,他生前干过什么,又因何而死?北美西北海岸夸富宴上一场歌单引发的血案又是怎么回事儿?等等,满足你对考古的所有神秘期待。

5. 作者罗伯特凯利教授是当今国际考古学界的领军人物,半生奔波于田野考古第一线,极富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视野宏阔,考古临场感十足,是一位满腹故事又很会讲故事的高手。

6. 直面当下种种社会问题,满怀强烈的忧患意识,满载未来考古学家的今日启示:若要解决种族主义、性别歧视、气候变迁、圣战组织、暴力战争等重大课题,必须由人类自己去改变,一切取决于我们自己。

7. 本书由国内知名考古学者、两度中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奖获得者、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徐坚倾力翻译,文笔优美生动,带你步入一场极为愉悦的阅读之旅。

8. 作者特别为中文简体版精选50幅全彩图片,令你仿若置身神秘考古现场和各大文明遗址,领略600万年人类演进之路。


【名人推荐】

每个对历史和未来感兴趣的人,都会发现本书是他们思考的美妙七点。最重要的是,它用通俗流畅的语言来谈论考古学,是我读过的最好的考古学佳作,相信它会成为经典。

——布莱恩费根(Brien Fagan) 世界知名考古学家


《第五次开始》对于我们来自哪里、我们走向何方这两个重大问题做出了重要表率。罗伯特凯利教授对考古学的研究表明,我们人类是如何一次又一次地成为与我们所希望的完全不同的物种的。在我们试图维持现状的时候,却无意中触发了决定最终改变的进化。凯利提醒我们: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一切皆由我们决定。

——戴维托马斯(David Hurst Thomas) 美国纽约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

《第五次开始》以考古学家的视角回顾过去,审视当下,展望未来。考古学重建的历史比文献历史更丰富,更广博。有本书在手,古往今来,无远弗届。只有深刻和清醒地了解人类的过去,才能使我们明智地对待未来。在今天全球化的世界上,社会的成败已经处于局部地区所能掌控的能力之外,以史为鉴尤为重要,而这种镜鉴就可以《第五次开始》为代表。

——陈 淳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

考古学家一般只勾勒过去尤其是远古的图景,那就会有读者问,这和我有什么关系。罗伯特凯利教授却没有止步于此,他从考古人独特的超宏观视角引你继续看当下、看未来。他告诉你世间万物,从无永恒,我们正置身于人类发展的第五次开始,而一切都源自第一次开始——我们的祖先打出第一块石器那一刻。在这部极简人类史中,作者举重若轻地道出了600万年以来人类行为的关联性,最终提出人类向何处去的终极问题。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许 宏 中国社科院考古学研究所研究员、《何以中国》作者

究竟应该怎样去认识人类未来的发展?美国著名考古学家罗伯特凯利透过600万年的

人类历史,给予未来谨慎的乐观。面对当今世界的种种乱象,我们是生存还是毁灭?也许,只有第五次开始,人类才能够延续下去。全书十分好读,作者想“有意保持本书短小、愉悦,有时甚至是轻松”,他希望的是写一本“大家真的会认真阅读的书”,而不是“一本充斥了拖沓冗长、涩滞不便的大段引文的书”,虽然“这样的书俯拾皆是”。可以说,作者在书中做到了希望自己做到的那样,“我关注宏观格局,因为我认为这才是考古学的最大的贡献”。

——杭侃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

考古的意义不仅在于对历史的发现,更是对文明的尊敬,对社会进化的探索。美国考古学家罗伯特凯特教授纵横在600万年的历史长河中,使得掩埋了距今9000年的人类遗迹经过考古重见天日,既从时间的深处苏醒,又提供了穿越历史的密码,特别是那些亲身发掘的考古细节,不仅撩起了神秘的面纱,而且通过文物背后的考据、推测和想象,完成生死对话、古今交流,展现给我们人类命运面临的第五次开始,有着跨越欧亚的全球史的人生进化体验。考古学家与科学家不一样,从来都不能发明,只是在不断发现。考古史实本身不会说话,只有当人们凸显出扎实的历史考订所蕴含的力量,才能超越世界变得有力无比,震撼人心。

——葛承雍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文物出版社前任总编辑

考古学家西拉姆说过,了解过去的五千年,是为了理解未来的一百年。跟随罗伯特凯利登上考古学这台时空穿梭机,从古代遗存木石陶铜的冰凉中触摸生命的温热和进化的内在动力,可以看到的不仅是一个简洁具象、真实感人的考古发现的人类历史,也提示着当下我们在巨大时空中所处位置与未来可能的演化方向。用600万年刻度的时光透镜观望未来,人类可能从来没有如此地觉得脚踏实地,也会感到无处不在的严峻挑战和机遇的迫切与真实。每一次都似乎面对末日,但每一次人类都创造出一个新的开始。

——曹兵武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总工程师、中国文物报社前任总编辑


石器时代的祖先,食不果腹。他们无法想象宫保鸡丁的美味,无法想象穿上时装后的优雅,更无法预测航母和导弹背后国家机器的强悍。人类是如何走到这一步?五百年后世界又会怎样?我们需要一双眼睛,长时间注视地球,纵览人类。《第五次开始》便是这样一双眼睛。它洞察人类生存的脚步,预见未来的变与不变。

――唐际根 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

罗伯特凯利展示了考古学对大历史可以有什么样的贡献。当观察的尺度涵盖了古人类出现以来的全部600万年时,传统的所谓“文明史”不再独孤且神秘:之前人类史已经有过三次同等重要的转折,“文明”的发生不过是第四次而已,更何况我们此刻正在告别这个阶段,开始进入第五次“开始”。很少有考古学家如此透彻地关注未来,更少有关注未来的学者如此满怀乐观。凯利透过考察人类全部的过去认识现在并触摸未来,演示了历史的巨大价值,因为只有历史本身才是清除历史神话的终极利器。

——罗 新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转身回望过去,只是为了寻找通往未来的足迹。一个被考古学严重耽误了的“段子手”会怎么样?这个问题,只有一个答案,那就是成为超级的考古学学术段子手!罗伯特凯利便是这样的超级段子手,书中每一章都是相对独立的考古学探险故事,不仅引人入胜,而且大多数都属于“只此一家,别无分号”的独一无二的考古学故事。最最重要的,这些“故事”有的本身却是一场“事故”,严肃的学术探险,却偶然暴露出作者天生的顽皮与段子手笔法。及至读完全书,才渐渐发觉只有专长于实证研究的考古学家才能写出这样的著作!译者徐坚教授是三北考古牌——本科硕士博士均毕业于北大考古——的佼佼者,两度中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奖获得者,他亲自翻译的此书必属精品中的精品!

——潘守永 中央民族大学人类学与博物馆学教授

罗伯特凯利教授放下考古学家的架子,为普通读者展现考古细节和还原历史现场,让人们更深切地感知既往,感知考古学科的意义。他基于对人类历程的高空纵览,从长时段的历史解构中关照当下,得出了一个伟大的现实命题——第五次开始——人类走向命运共同体。《第五次开始》是一部启发人类认知自我、认知当下、认知当下自我行为与社会互动关系的上乘佳作。当下中国的考古文博界呼唤更多如本书译者徐坚教授这样的专业和语言贯通之才,以便更出色地参与国际讨论,将我国的考古文博成果进行国际分享,帮助地球村公民通过母语从长时段、大格局中,加深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的认知与认同。

——白 杰 首都博物馆党委书记

“温故而知新”是把握未来的必须,“回首愈深邃,前瞻愈智慧”,了解过去是看清前路的前提,考古学也是未来学。考古发现日日新,我们知道的考古知识有些已过时,需要更新。《第五次开始》可以帮助我们打开视界,在全球600万年的时空中了解人类历史最根本、最伟大的突破,以及这些突破给人类带来的便利和束缚。本书的翻译堪称锦上添花,除了专业准确顺畅以外,富有中国文化背景以及现代生活气息的文字,往往能让中国读者会心一笑,好像是一位深受传统文化熏陶而又特接地气的中国学者,给你娓娓诉说人类600万年的历史以及他一辈子的感悟和思索。

——郭物  中国社科院考古学研究所研究员

知晓了自己从哪儿来,未必就能告诉我们,自己将要去往何方,但至少有助于我们了解自身在广袤的历史时空中置身何处。罗伯特凯利这位视野宏阔又很会讲故事的考古学家,很出色地做到了这一点。

——彭 刚 清华大学副教务长、历史系教授

这是一部书写整个人类的严谨的大历史,又是一连串关于你我他人生的有趣的小故事。考古学家罗伯特L.凯利轻松惬意地切换着时间频道,时而把你带入他的考古工作场景,时而领着你回归到某个或久远或晚近时期的人们的生活,当然也忘不了不时瞭望人类的未来。

——徐晓旭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河南人俗话说:“他正困呢,你给他个枕头!”我正想认真读读大历史、全球史一类的书,这本书就来了。不一定等什么都结束了才开始。于我而言,打开这本书,“开始”就开始了。

——胡洪侠 深圳《晶报》总编辑、资深媒体人

罗伯特凯利教授,一位特立独行的考古学家,以长达45年的一线考古经验,带领我们一步步感知“人何以为人”。600万年的人类社会相继经历了技术、文化、农业和国家四次开始,一次比一次迅猛,一次比一次剧烈,正如凯利教授所说,我们正处在“第五次开始”的开端,人类如何进化,又将走向何处?相信大家可以在这本书里找到答案。

——姬十三 果壳网CEO、在行创始人

从考古看人类的未来,不是从历史看人类的未来,也就是从人类的最初发展来看未来的趋势。作者罗伯特凯利教授对第五次开始充满信心,也就是对人类的未来充满信心。这本书不仅告诉我们人类成长的历程,而且从这个历程中预示了未来。全书写得有趣,特别吸引人,值得每一位爱书的人、每一位关心人类过去与未来的人认真读一读。

——梁小民 知名经济学家

作者简介:

罗伯特L .凯利(Robert L. Kelly)

国际知名考古学家,曾任美国考古学会会长,美国怀俄明大学人类学系教授,以狩猎-采集者社会为主要研究方向。从1973年开始,凯利教授参加和主持了北美西部和世界各地的考古发掘。长期担任世界考古学领域的重要刊物《美国古物》(American Antiquity)主编。2017年,凯利教授入选德国洪堡教授计划。

主要代表作有:《考古学》(Archaeology,再版7次),《考古学:脚踏实地》[Archaeology: Down to Earth,与戴维赫斯特托马斯(David Hurst Thomas)合著,再版5次],《觅食幅度》(The Foraging Spectrum,1995),《狩猎-采集者的生活方式》(The Lifeways of Hunter-Gatherers,2013),发表专业学术论文100余篇。

《第五次开始》是凯利教授的新作,荣获2018年美国考古研究所霍尔顿(Felicia A. Holton)图书奖。

---------

译者简介

徐坚,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在考古学理论、考古学史和青铜时代考古学上卓有建树。代表著作有《暗流:1949年之前安阳之外的中国考古学传统》《时惟礼崇:东周之前青铜兵器的物质文化研究》《名山:作为思想史的早期中国博物馆史》,译作有《中国艺术史》《理解早期文明》《第五次开始》等,发表论文30余篇。

考古一百年重现中国,中国的考古之路

史前文明 存在吗?

以下转自百度百科
人类所发现的许多文明古迹时间跨度非常古远。从当今发掘和发现的各种不同史前人类文明遗迹看,从一个非常久远的远古时代开始,在我们这个地球上就一直存在着人类,并发展出高度发达的文明。如在三叶虫化石上发现的6亿年至2.5亿年前的穿着鞋的人类脚印,在今天的非洲加蓬共和国发现的20亿年 史前文明遗迹
前的大型链式核反应堆,在现今南非发现的28亿年前的金属球,及多次不同时期的石器等等,很难想象它们属于同一人类文明时期。因此,科学家们又提出了多次史前文明的理论,认为地球上曾经有过多次史前人类及文明。人类的发展并不象以前想象的那样,而是周期性的,不同时期地球存在不同的文明。 现代科学已认识到,一切事物发展皆有周期性。人有生、老、病、死;植物、动物也有生、老、病、死;社会的发展有周期性,同样,人类的发展也很可能有周期性。这可以从当今发掘出和发现的各种不同史前人类文明遗迹和不同史前人类石器时代留下的工具找到线索。 学者Emilio Spedicato在其著作《Galactic Encounters, Apollo Objects andAtlantis: A Catastrophical Scenario For Discontinuities in Human History》中对史前人类毁灭的原因作了深入的分析,认为来自外星际空间的物体(彗星、陨石等)造成地球气候的异常,可能导致人类文明的毁灭。 然而,很明显的是,这些不同史前人类及其拥有的文明都最终从地球上消失了。不同时期地球的大灾难毁灭了当时的文明,甚至灭绝了当时绝大多数的生物,只残留下极其少量幸存者。那么这些文明为什么被淘汰?如何被淘汰?
现代科学界已发现:在地质历史上发生过几次特大的灭绝,几乎灭绝了所有的生物。地球周期性灾变的直接证明非常多。从已发现的证据看,史前人类文明曾因各种灾变而毁灭,这包括地震、洪水、火山、外来星体(包括陨石、彗星)撞击、大陆板块的升降、气候突变等等。 1万2千年前沉入海底的亚特兰蒂斯大陆 亚特兰蒂斯曾是一个具有高度人类文明的大陆,但却在大约11600年前一场世界性的大地震灾难中沉入海底。现今的加那利群岛被怀疑是其在海平面以上的残留部分。(这实际上是一种附会,亚特兰蒂斯的高度文明至今只存在于少数古代书籍和疑似的古代遗迹中,更重要的是,即使按照古人的说法,其文明水准依然只有奴隶到封建社会的程度)
回顾到我们现代文明为止的近百万年文明史,可以发现有数个共通点。它们是如下五点。 一、文明一定有荣枯盛衰。 二、神一定会在各文明中派出伟大的光的大指导灵。 三、文明迈向最盛期、散发最后光辉时,一旦恶魔竞出,恶念之云覆盖人类,必然会出现地轴变化、大陆沈没的大异变。 四、新文明虽然承继古文明,但一定会寻求不同的价值尺度。 五、不过,不论任何文明,人为进行魂的修行,必须要有修行场所供轮?转生的过程则是不变的事实。 看过上述五个共通点,再考虑现代文明的话,现在也就是二十世纪后半,可以说酷似穆文明、亚特蓝提斯文明终结的时候。理由是,一味倾向科学万能的时代,唯物思考一再蔓延,人心紊乱、社会犯罪日益膨胀化、迷惑世人的宗教家迭出,而有心的宗教指导者也在世界各地出现。
沉入海底的遗迹
在秘鲁海岸边的水下200米深处,人们发现了雕刻的石柱和巨大的建筑物。在直布罗陀海峡外侧的大西洋海底,成功地拍摄了八张海底照片。从这些照片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有一座古代城堡的墙壁和石头台 史前文明
阶...... 。它沉沦的时间也是在大约一万多年以前。(传闻在百幕大三角地带海域西面,发现了一座巨大的金字塔,但是并没有任何照片和影视资料,细心的朋友也许能发现网络上的海底遗迹照片是太平洋亚洲大陆架上的海底遗迹,而并不是百幕大三角的海底遗迹)。 很显然,这些曾代表着史前人类并有光辉灿烂文明的城市遗迹,却因大陆下沉而沉入海底。
史前大洪水之谜
大约1万2千年前左右,上一期人类文明曾遭受一次特大洪水的袭击,那次洪水也导致大陆的下沉。考古学家陆续发现了许多那次大洪水的直接和间接证据。人类文化学家也通过研究世界各地不同民族关于本民族文明起源的传说则发现:世界各地不同民族的古老传说都普遍述及人类曾经历过多次毁灭性大灾难,并且如此一致地记述了在我们本次人类文明出现之前的某一远古时期,地球上曾发生过一次造成全人类文明毁灭的大洪水,而只有极少数人得以存活下来。全世界已知的关于大洪水的传说有600多则。例如,中 史前文明
国及日本、马来西亚、老挝、泰国、印度、澳大利亚、希腊、埃及及非洲、南美、北美土著等各个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传说中都保留着对一场大洪水的记忆。虽然这些传说产生于自各个不同的民族、文化,却拥有极其相似的故事情节和典型人物。对于这一切证据和现象,用偶然或巧合是根本无法解释的。 有关那次大洪水的过程,《圣经》中有所描述。虽然《圣经》是一本宗教书籍,但很多学者认为《圣经》描述的是真实的人类历史。以下为《圣经》中关于那次大洪水的摘要:“洪水泛滥地上40昼夜,水往上涨,把方舟从地上漂起”;“水势在地上极其浩大,山岭都淹了”;“5个月后,方舟停在亚拉腊山上;又过4个月后,诺亚离开了方舟,地已全干了。”那次洪水同时伴随着大陆的变迁完全摧毁了当时整个地球的人类文明,只有极少数人活下来了。近来考古学家发现的许多史前遗迹,如亚特兰第斯大陆、希腊文明及海底建筑物等等均可能因那次洪水而消失。
曾受陨星撞击的地区
中、美等国专家最新联合测定出中国广西百色打制石器的年代在80万年前。专家推断,万古以前,这一地区曾经受到陨星的撞击,大火烧毁了茂盛的森林,留下一层红色的溶岩,打制石器就埋在这层溶岩底下,可以推断制造那些石器的人类就在那场天灾中消失了。
踩在三叶虫上的足印
1938年美国肯塔基州柏里学院地质系主任柏洛兹博士宣布,他在石炭纪砂岩中发现10个类人动物的脚印。显微照片和红外线照片证明,这些脚印是人足压力自然造成,而非人工雕刻。据估计,有人足痕迹的这些岩石约有二点五亿年历史。 更早一些时候,有人在美国圣路易市密西西比河西岸一块岩石上,曾发现过一对人类脚印。据地质学家判断,这块岩石约有二点七亿年历史。 最为奇特的发现,是在美国犹他州羚羊泉。业余化石爱好者米斯特于1968年6月发现了几块三叶虫化石。他叙述说,当他用地质锤轻轻敲开一块石片时,石片“像书本一样打开,我吃惊地发现,一片上面有一个人的脚印,中央处踩着三叶虫,另一片上也显出几乎完整无缺的脚印形状。更令人奇怪的是,那几个人穿着便鞋!” 之后,1968年7月,地质学名家伯狄克博士亲往羚羊泉考察,又发现了一个小孩的脚印。1968年8月,盐湖城公立学校的一位教育工作者华特,又在含有三叶虫化石的同一块岩石中发现了两个穿鞋子的人类足迹。 所有这些发现,经有关学者鉴定,均认为令人无法怀疑,是对传统地质学的严重挑战。犹他州大学地球科学博物馆馆长马迪生,在记者招待会上说,那时候“地球上没有人类,也没有可以造成近似人类脚印的猴子、熊或大懒兽,那么,在连脊椎动物也未演化出来之前,有什么似人的动物会在这个星球上行走呢?” 三叶虫是细小的海洋无脊椎动物,与虾、蟹同类。在地球上存在时间从6亿年前开始,至2.8亿年前灭绝。而人类出现的历史与之相比,很短,至于穿上像样的鞋子不过三千多年。这一切,又该作何解释?
20亿年前的核反应堆
原子能技术是人类近几十年中才开始掌握的一门高科技技术,而在非洲,却发现了一个20亿年前的核反应堆! 法国有一家工厂使用从非洲加蓬共和国进口的奥克洛铀矿石,他们惊讶地发现,这批进口铀矿石已被人利用过。铀矿石的一般含铀量为0.72%,而奥克洛铀矿石的含铀量却不足0.3%。这一奇怪的现象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注意。他们纷纷来到加蓬奥克洛铀矿考察,发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史前遗迹——古老的核反应堆,由6个区域约五百吨铀矿石构成,输出功率估计为100千瓦。这个反应堆保存完整,结构合理,运转时间长达50万年之久。 据考证,奥克洛铀矿成矿年代大约在20亿年之前,成矿后不久就有了这一核反应堆。而人类只是在几十万年之前,才开始使用火。那么,是谁留下了这个古老的核反应堆?是外星人的作品,还是前一代地球文明的遗迹? 如今经证实,此核反应堆是在1972年由 法国物理学家Francis Perrin发现,他表示这个核反应堆是自然形成的,而自然界竟比人类先一步“造”成了第一个核反应堆。大约20亿年前,反应堆产生并持续了上百万年,在那个时候平均每次释放出100KW的能量。
矿石中的人造物
人类学会制造工具不过几十万年历史,然而,人们却从几千万年甚至几亿年前形成的矿石中发现人工制造的东西。 1844年,苏格兰特卫德河附近的矿工,在地下8英尺的岩石中发现藏有一条金线。 1845年,英国布鲁斯特爵士报告,苏格兰京古迪采石场在石块中发现一枚铁钉,铁钉的一端嵌在石块中。 1851年,美国马萨诸塞州多契斯特镇进行爆破,从坚实的岩床中炸出了两块金属碎片。 这两块碎片合拢后,竟是一个钟形器皿,高12厘米,宽17厘米,是用某种金属制成,有点像锌或锌与银的合金,表面铸刻着6朵花形图案,花蕊中镶有纯银,底部镌刻着藤蔓花环图纹,当地报刊誉为“精美绝伦”。 1852年,苏格兰一处煤矿中,在一大块煤炭中发现一件形状像钻头的铁器,而煤块表面无破损,也找不到任何钻孔。 1885年,澳大利亚一处作坊的工人,在砸碎煤块时发现煤中有一个闪闪发光的金属物,是一平行六面体,两面隆起,其余四面均有深槽,形状规则,使人无法否认这是一个人造物体。 1891年,伊利诺州摩里逊维尔镇的柯尔普太太在敲碎煤块时,发现煤里有一条铁链,两端还分别嵌在两块煤中。这两块煤原来是一个整体,只是在敲碎时才分开。 1961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奥兰恰市洛亨斯宝石礼品店3位合伙人兰尼、米克谢尔和麦西,在一个海拔4300英尺的山峰上,找到一块化石。当他们用钻石锯开化石时,锯刃被坚强的东西弄坏了,打开后才发现,化石中包着一个“晶洞”,里面有一个像汽车火花塞一类的东西。中间是一条金属圆芯,外包一个陶瓷轴环、轴环外又有一个已变成化石的木刻六边形套筒,套筒外面便是硬泥、碎石和贝壳化石碎片。据地质学家估计,这块化石在50万年前就已形成。而50万年前又何来汽车火花塞?
古怪古冢
距离澳大利亚东海岸约750英里的新喀里多尼亚岛以南40英里处,有一个叫派恩的小岛。岛上有四百多个像蚁丘似的古怪古冢,用沙石筑成,高8至9英尺,直径300英尺。 古冢上寸草不生,古冢内也找不到任何遗骸,只在3个古冢中各发现一根直立水泥圆柱。在另一个古冢中发现有两根并排的水泥圆柱。这些圆柱,直径从40英寸至75英寸不等,高40英寸至100英寸。用放射性同位素碳检验法测定,这些圆柱是公元前1095年至1120年间的东西。是谁在人类发明水泥之前就已使用水泥了?这些圆柱究竟有什么用处?为什么在附近找不到任何有关的人类遗物? 在南美发现一个秘密的隧道系统。这个隧道系统的秘密入口处由印第安人的一个部落把守,一直通向250米深的地下。隧道内壁光洁平滑,顶部平坦。其中有几处宽阔的厅洞,竟有喷气客机停机库那么巨大。在一处宽153米、长164米的大厅中,放着一张桌子,7把椅子。这些桌椅不知用何种材料制成,像石头又不冰冷,像塑料却坚硬如钢。 在美国佛罗里达州、佐治亚州及南卡群岛一带海底,人们发现一条路面宽阔的平坦大道。潜水艇安上轮子后可以像公共汽车一样在大道上行驶。
南极洲发现三万年前热带古城市废墟
最近,瑞典一支探险队声称,他们在南极洲发现了一座热带城市废墟。这座城市的建筑大部分为积雪所覆盖,隐藏在冰川后面,有的摩天大厦直插云霄,形状像金字塔,也有的是圆柱体形,墙壁薄而结实,没有加上绝缘体。 科学家们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测试,结果显示,这座城市是在约3万年前建造的。这是一种特别的人类居住区。这些建筑物最大的特征是没有门,入口呈马蹄形,高约6米。科学家由此推测,这些特别建筑物居民约3.6米到 4.2米高。 探险队之所以发现这座古城,是靠了去年夏天一次地震。那次地震震裂了南极西部的一条大冰川,探险队员们才发现隐藏在冰川后面的这座城市。现在,他们运送推冰器材到现场,继承推开冰雪发掘,已发掘了40多亩面积的市区。估计还需要多年才能发掘整个废墟。探险队长拉逊说,这是首次发现的人类曾在南极洲生活的遗址。
超时代的技术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托普卡比宫珍藏着一张奇特的古代地图。这张古地图是18世纪初发现的,看样子是一份复制品。地图上,只有地中海地区画得十分精确,其余地区,如美洲、非洲都严重变形。然而,当科学家们进一步深入研究时,惊讶地发现,这张古地图其实是一张空中鸟瞰图。同阿波罗八号飞船所拍摄的地球照片相比,土耳其的这张古地图就像是它的翻版一样。地图上美洲、非洲的变形轮廓线,同阿波罗飞船拍摄的照片完全重合。尤其令人惊讶的是,古地图上还绘出了南极洲冰层覆盖下的复杂地貌,同南极探险队在1952年用回声探测仪对南极冰下地形的探测图毫无二致。是什么人在远古时代就已掌握了太空航摄的高技术? 南美喀喀湖高原,古城第阿瓦拉克神秘的废墟,有一座用整块红色砂岩雕刻成的巨大神像。神像上刻有一幅完整无缺的星空图,以及上百个符号。考古学家多年研究,终于破译了星图及符号。他们认为,这幅星图所描绘的是2.7万年前的古代星空,那些符号记述的是极为深奥的天文知识。这些知识是现代人类所未掌握的。数万年前居住在南美喀喀湖畔的古人类,又怎样掌握了超过现代人类的天文知识? 更为奇特的是,1921年在非洲赞比亚,人们发现了一个古尼德人的头骨,头骨左方有一个边缘平滑的圆孔,这圆孔唯有子弹射击才能形成。而据考证,古尼德人生活在旧石器时代中期,距今约有7万年。当时的人类,才刚刚学会使用石斧! 还有,在巴格达城郊的一座古墓中,科学家发现一组两千年前的化学电池,他们仿造古电池成功地获得0.5伏电压,持续工作了18天。世界公认的第一个电池,是公元1800年发明的,距今仅仅200余年。 在埃及金字塔中,考古学家们从一具男童木乃伊的左胸中发现一颗人造心脏。现代医学研制使用人工心脏不过十来年历史,而木乃伊的这颗人造心脏却在5千年之前,就已通过精密的外科手术安进一个男孩子的胸腔!
马享佐·达摩毁灭之谜
马享佐·达摩毁灭之谜印度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之一,也是人类文明的一个发源地。从19世纪开始,人们在印度河旁的旁遮普郡一带,发现了一个东西长1600公里、南北长1400公里属同一文明的大量遗址,其涵盖范围之广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这就是所谓的“印度河文明”。 其中最著名的是两座古城遗址,即哈拉巴和马享佐·达摩(印度语为死亡之谷)。据最保守的估计,这两座古城距今最少有5000多年,但在印度的早期神话中没有这两座古城的记载,所以更多的人认为,它们的历史也许比猜想的要久远得多。 在城市建筑的挖掘中,考古学家根本找不到神殿和宫殿,这与世界上目前所探掘的古城遗迹都不相同,似乎这些城市根本没有统治者。马享佐·达摩城的居民住宅建筑更证实了这点,所以住房都是由砖木建成,从格局规模来看基本差不多,好象贫富分化没有出现在这里,更没有发现任何一件艺术品。 是原来就没有,还是被岁月销毁了?在马享佐·达摩出土了大量遗骨,有的在街道上,更多的人在居室里。在一个比较大的废墟里发现了成排倒地死去的人们,有些遗体用双手盖住脸,好象在保护自己,又好象看见了什么很害怕的事情。可以肯定,所有的人都是在突然状态下死去的。 马享佐·达摩古城遗址 这座古城当时一定发生了一件很巨大的异常事变,是什么呢?是火山爆发?可在这一带几千公里的范围内人们没有发现遗留的火山口;是突然爆发的流行病、瘟疫?可医学证明瘟疫和各种流行病不可能突然毁灭一座城池。印度的考古学家卡哈对出土的人骨进行了详细的化学分析后说:“我在9具白骨中,发现均有高温加热的痕迹。”这说明马享佐·达摩的毁灭和人民死亡与突然出现的高温有关。 马享佐·达摩和《圣经》里索多姆的毁灭有极相似之处,都是突然间被与高温有关的东西摧毁的。人们在马享佐·达摩还发现在许多坍塌的建筑物上有承受过某种高温的痕迹,人们甚至发现一些“玻璃建筑”——托立提尼物质。这种物质的形成是由于瞬间高温溶化了物体表面然后又迅速冷却造成的。至今人们只在热核武器爆炸的现场发现过这些人为的物质。一些证据都在说明,这里曾发生过核爆炸。 索多姆毁灭之谜《圣经·创世纪》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灾难降临之前,两个天使来到了索多姆,居民罗得正坐在城门口,等待着这两位天使。罗得马上认出了他们,并热情地请他们到他家里过夜。城里的人们很想污辱他们。可这两个陌生人却只消轻轻一挥手,就可打消当地花花公子的性欲。他们使这帮惹是生非之徒双目失明。 这两个天使很快告诉罗得,赶快把他的妻子儿女及家人转移出城。他们警告说,这座城市马上就要毁灭了。罗得家里的人都不相信这个古怪的警告。认为这是罗得在开玩笑,根本不加理会。 天亮了,天使催逼罗得说:起来,带着你的妻子儿女和家人赶快出城,免得你因这城里的罪恶而同被剿灭。但罗得执意不走,并对天使说:我不能走。天使道,逃走可以救你的性命,不要回首顾盼,不要在洼地徘徊,逃到山上去!否则你将丧生。罗得说,我不能逃到山上去,既然大难临头,就难免一死。天使见此情景,只好拉着罗得的手、他妻子的手及家人的手,将他们领出来,安置在城外。并再次对他说:赶快逃到山上去,不要回头看,免得你也被剿灭。 紧接着,当地烟雾就如炉灶烟升腾般一下升起,硫磺与火从天降至索多姆城,城里、洼地上的居民与生物统统未能逃脱厄运。罗得的妻子不顾天使的劝告,回头望了一眼,立刻身死。罗得这才感到危险,迅速上山而去。 在索多姆城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我们无法想象,至高无上的“上帝”也受一张时间表的约束。不然的话,那他的“天使”为什么要那样匆忙呢?是不是什么发射前的递减计数已经开始?是不是某种将摧毁这两城市的指令就定在那一时刻,而“天使”是知道这一切的? 如果是这样,毁灭的时刻显然已经迫在眉睫了。难道说“天使”们就没有更简便的的方法让罗得全家脱险吗?他们为什么一定要让罗得全家到山上去?为什么要禁止他们回首顾盼呢?这些问题历来都令学者棘手。但是,自从美国在日本投下两颗原子弹后,我们似乎从中能够领悟出点什么。 也许我们能够这样解释,索多姆城是有计划地故意用一次核爆炸来摧毁的。“天使”们为了惩治那些邪恶的人,将爆炸时间定在了那一天。为了使那些他们认为不该被毁灭的人躲避这场灾难,比如罗得一家,他们匆匆来到城市,给这些人以警告,告诫他们“逃出城去”“不要回首顾盼,不要在洼地停留,逃到山上去”。也许那里正好有天使为这些人准备的避难所——防核爆炸的掩蔽体。而有一些人却不顾天使的警告,回头观望,当然难逃劫难。 但对于史前是否发生过核爆炸,我们所说的一切,只能是猜测。
索多玛的记载
《圣经》是世界上发行最多,流传最广的书籍之一。它是基督教的宗教经典著作,也是古代中东地区特别是犹太民族的一部详细的编年史。《圣经》这个名词是公元四世纪时君士坦丁堡大主教约翰·克里索斯通取的,他把犹太人所有的圣书统称为《圣经》。在《圣经》中保留了众多的犹太民族远古时代的历史传说,这些传说往往带有某些神话色彩,人们曾经以为那是古代人想象力的产物。但随着科学的深入发展,人们重新审视《圣经》,竞发现在这些神话和传说之中,包含着某些超越时代视野的真实记载。 《旧约·以西结书》第一章至第三章中以西结的一段描述,被认为是有关不明飞行物的最早记载之一。那是在犹太人的约雅斤王被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撤掳走之后的第五年(即公元前592年),天上出现了一具奇异的“飞行器”,降落在迦勒底(今属伊拉克)的迦巴鲁河边,以西结写道: “我观看,见狂风从北方刮来,随着有一朵包括闪烁的大云,周围有光辉,从其中的火内发出路像光耀的精金。” 能够扇起狂风,能发光,能喷出火焰,这是一种什么飞行器呢?下面以西结又说: “又从其中,显出四个活物的形象来。他们的形状是这样,有人的形象,各有四个脸面、四个翅膀。他们的腿是直的。脚掌好像牛犊之蹄,都灿烂如光明的铜。在四面的翅膀以下有人的手。……行走并不转身,俱各直往前行。……活物往来奔走,好像电光一闪。” 以西结观察得相当仔细,他并没有说他们是“人”。这些“似人的活物”到底是什么?是戴有宇航盔、身穿太空装、系着飞行装置的外星生物,还是受某种摇控指挥的太空机器人? 以西结又有如下记载: “……活物的脸旁,各有一轮在地上。轮的形状和颜色好像水苍玉。……好像轮中套轮,轮行走的时候,向四方都能直行,并不掉转。四个轮轱周围满有眼睛。活物行走,轮也在旁边行走。活物从地上升,轮也都上升。” 这是某种碟形或螺旋桨式飞行器吗?那轮辊上的眼睛是不是飞行器的舷窗呢? 随后以西结“又听见一位说话的声音”,声音告诉以西结,要他按上帝的差遣,对本国子民传渝。他被带上飞行器,飞行器起飞了: “我又听见那活物翅膀相碰,与活物旁边轮子旋转震动轰轰的响声。于是灵将我举起,带我而去.……” 飞行器把以西结带到他的流放同胞居住的地方提勤亚毕,以西结在他们中间“忧忧闷闷地坐了七日”。以西结的经历是一次乘坐不明飞行物的经历吗?美国航空航天局的专家布卢姆里希对以西结提供的飞行器进行了思考和计算,并写成了一本名为《天穹开处》的书。他认为,以西结描述的飞船有着非常可信的程度。几十年内,人类的技术就能够制造出那种飞船。 《圣经》中另一段引起很多人兴趣的描写,是《旧约*创世纪’第十九章》,上帝要毁灭所多玛和娥摩拉这两座罪恶之城。他派了两名天使来通知罗得带着全家逃离这里。天使带领罗得家人出了城,对他们说:“逃命罢。不可回头看,也不可在平原站住,要往山上逃跑。”他们逃出之后: “当时耶和华将硫磺与火,从天上…降与所多玛和蛾摩拉,把那些城和平原,并城里所有的居民,连地上生长的,都毁灭了.罗得的妻子田头一看,就变成了一根盐柱,亚伯拉罕清早起来,到了他从前站在耶和华面前的地方,向所多玛、蛾摩拉与平原的全地观看,不料那地方烟气上腾,如同烧窑一般。” 那两名天使为什么要对罗德家人强调“不可回头看,也不可在平原站住”? 上帝用什么武器,能够在瞬间把两座城彻底毁灭?罗得的妻子回头一看为什么会带来灾难?那两座被毁灭的城市为什么会姻气上腾?直到1944年广岛和长畸被美国的炸成废墟之后,有些人重看这段文字,才顿感恍然大悟:只有才能一下子毁灭整座城市,只有爆炸的光辐射才能对看它的人造成致命的杀伤,只有逃离平原才能避开爆炸时冲击波的危害,只有的爆炸才能形成那冲天而起、从遥远的地方都能看到的烟云。古代人讲到神灵降下的灾难时,可能想到大火,可能想到雷电,可能想到洪水和瘟疫,但很难说他们能准确地凭空想象出某种高科技武器!造成的毁灭性后果。感谢远古时代那些犹太民族的先知,他们忠实而具体地记录下了那些当时他们还并不理解的事件,使今天的人们面对着这一切时,能够重新思考。
详情见http://baike.baidu.com/view/68860.htm?fr=ala0_1
历史趣闻类推荐阅读 ⇓
古今奇闻的小说,古代奇闻趣事小说

古今奇闻的小说,古代奇闻趣事小说

历史趣闻阅读:1586   点评:59
仙境传说手游升级路线,仙境传奇冰雪无限刀

仙境传说手游升级路线,仙境传奇冰雪无限刀

历史趣闻阅读:438   点评:14
肝炎不一定都会传染人,带你全面了解肝炎疾病

肝炎不一定都会传染人,带你全面了解肝炎疾病

商家广告阅读:6268   点评:182
魏征给李世民谏言,李世民为什么要说魏征"妩媚"

魏征给李世民谏言,李世民为什么要说魏征"妩媚"

历史趣闻阅读:11694   点评:387
古代的奇闻趣事,古今奇闻轶事

古代的奇闻趣事,古今奇闻轶事

历史趣闻阅读:1487   点评:47
关于日本人九个有趣的历史事实有哪些,日本历史最悲惨公主

关于日本人九个有趣的历史事实有哪些,日本历史最悲惨公主

历史趣闻阅读:476   点评:26
三星堆新发现丨8号坑上新猪鼻龙四翼小神兽等再现新奇特

三星堆新发现丨8号坑上新猪鼻龙四翼小神兽等再现新奇特

历史趣闻阅读:415   点评:26
我的父亲苏秉琦:一个考古学家和他的时代,苏秉琦良渚文化

我的父亲苏秉琦:一个考古学家和他的时代,苏秉琦良渚文化

历史趣闻阅读:371   点评:24
刘弗陵死后为什么是刘病已继位?霍光是忠臣吗?

刘弗陵死后为什么是刘病已继位?霍光是忠臣吗?

历史趣闻阅读:11458   点评:387
历史上的顶级富豪都是谁,都有多少家产

历史上的顶级富豪都是谁,都有多少家产

历史趣闻阅读:9897   点评:239
站长统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