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楚国王室六大公族姓——屈、景、昭、怀、田、吴之一,皆为楚国王室分封子孙的食邑地名,后代以之为姓。
据《元和姓纂》记载,景姓是由楚大夫景差而来的姓氏。
相传,景差是楚国贵族,入仕后官至大夫,子孙为了加以纪念,便以他的名字为姓,成为最早的一批景姓人。
秦亡汉兴之后,这些掌握着知识的楚国贵族后裔纷纷出世,从木牍的官府文书来看,1号墓的主人应该就是一位从楚地宦游成都的景氏后人。
这个景氏,逐渐发现我们在这个三峡或者什么时候发现早期的这个景氏碑,文献上面没有这个景氏的记载。
他们从什么地方来的?到什么什么地方?然后在大概是什么时候进入了四川?到什么时候到了关中?什么时候到了四川?
四川景姓的老祖宗发源地在通江县泥溪鸳鸯池,四川其他地区的景姓都是从这里分支出去的,祖上是皇宋授武略将军景畴。
很大的可能性就是跟他们那个有一定的关系。
除了漆耳杯杯底的印字,椁室夹层出土的几枚半两钱和五铢钱,也从侧面印证了这个推测。
俗话说,秦半两,汉五铢。
秦朝灭亡后,汉承秦制,西汉初期仍使用秦制半两钱,但汉半两更轻薄,表面没有秦半两那么外凸。汉武帝元狩五年开始第四次币制改革,实行“废三铢钱,改铸五铢钱”,钱文“五铢”从此启用。
到了吕后时期,西汉才开始着手货币改革。
五铢钱因此诞生。墓葬中同时出土这两种钱币,说明1号墓主人应该生活在吕后或稍晚的文帝景帝时期。
有了意外出现的50枚简牍,1号墓的挖掘,终于有了一个柳暗花明的转折。
欣喜之余,考古队员开始希望类似的结构会出现在另外两座汉墓中。
完成了1号墓的发掘后,考古队员打算继续发掘规模最大的2号墓。
可是由于埋葬最深,而且地形复杂,无奈之下,考古领队谢涛只能临时决定带领队员先清理最南边的3号墓。
3号墓处在川陕路旁的绿化带里,周边环境最利于考古发掘。找准墓口的确切位置后,刚刚开始清理填土,考古队员就再次发现了两个早期盗洞。
3号墓同样具有鲜明的楚国葬俗,一层层剥开包裹果实的青膏泥,揭开同样被盗穿了的盖板。考古队员又一次在椁室底部发现了空间更大的夹层。
这一次,夹层甚至还被分隔成了一南一北两个独立的空间。
令人惊喜的是,虽然南侧夹层已经被撬开,但北侧夹层却保存完好。
按捺住内心的激动,考古队员先清理了夹层被盗的这一半。
因为被盗,南边的夹层淤满了泥土。
在这个空间里,盗墓贼留下的依然是各种漆木器。
他们虽然同样珍贵,但毕竟品种单一。
既然刻意修建了密室,按照情理应该会有玉器、铜器甚至金银器存在。
丰富的器物类型会让考古资料更加充实,让发掘不留遗憾。
打开里面就明显能看见就是水的泥土渗下去都是非常少,泥土渗下去都非常少。
把底下的盖板取开以后,它里面基本上就是说你把水排干以后,它是什么样的东西,就是什么样的。
排干积水后,考古队员发现大量随葬器物,几乎堆满了这个不大的空间。那个地方每天晚上都渗水,必须派工人用海绵之类的要把水沾干。沾干以后,才能看清楚里面的情况,才能做。等沾干水后,就发现有一个那个小漆人的躺在那。
漆木人俑是楚国常见的配置,延续了楚国葬俗的老官山之前发掘的1号墓中,也出土过类似的人俑。
但仔细观察,这件木俑却有些与众不同,因为看见它是一个裸体。
考古队员就觉得很奇怪了。
木俑陶俑大量出现在墓葬中,其实源于古时一些可怕的葬俗。人殉制度,在制作替代殉人的人俑时,为了更加真实,工匠们会为他们刻画出衣服以及毛发。
可是在3号墓中,这件人俑身上,却明显没有类似的纹饰。
看到这个细节,队员杨永鹏突然喊出了答案。他说这有一个经络经穴俑。
听到杨永鹏的呼喊,在场的其他考古队员很快聚集到这里。
但一时间却不敢相信他的判断。
1993年2月,在四川绵阳,一座名叫双包山的汉墓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具身上绘制有人体经脉的漆木人俑。
多年以来,人们一直认为他是最早的经络漆人。
中医学界认为,它的出现相当于在人类进化史上发现北京猿人头盖骨。
绵阳也因此被称为中国针灸的故乡。
正因为刚刚看过双包山汉墓的发掘报告,记忆犹新的杨永鹏才产生怀疑。
眼前的人俑分明就是一件经络漆人。
为了验证这个推测,考古队员把人俑从昏暗的墓室移到了阳光下,轻轻把它取上,放在盒子里面拿出来。放在阳光下面一看,考古领队谢涛大叫:我的天啊,这个经络人俑啊,因为当时出土的时候,身上那个红的那个线条啊是非常清楚的。就是有几个,他不是完全有,但是有些断断续续,你能看得出来。
看到密室中的第一个发现就如此重要,挖掘现场一片欢腾。
领队谢涛迅速向考古研究院做了汇报。这个东西我知道非常重要。而且我当时我记得,但是我用的手机还很差吧,而且那个还能那个那个那个信号也很差,拍了一个照片发给王院长。我说,这个东西太重要了,谁也不准碰,谁也不准摸,马上进实验室,就拿走了。
与双包山汉墓相比,老官山3号墓的经络漆人器形完整,但体积却小了不少。
在考古研究院的实验室里,人们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很快又发现了一个不同之处。这就是小漆人身上还标注了不少细小的文字。
背后的什么心、肝、脾、肺,考古队员最先看见的是五脏。然后一看哎,肩上还有字,那肩上写个字是干嘛呢?肚脐眼儿有字,肋下有字,肘部有字,然后再拿个放大镜仔细判断它跟一般的小的气泡和这个穴位的区别就看出来了。那就很明显就知道了啊,它有学位的。
穴位是人体经脉,中医可以通过针灸、推拿点按或者艾灸刺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今天标有穴位的针灸铜人,是中医经络教学不可缺少的教具。
但在中医研究史上,却清清楚楚地记载着他始创于北宋天圣四年,即公元1026年。
由翰林医官王惟一奉宋仁宗的命令铸造。
北宋的针灸铜人早已下落不明。如今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具其实是明代的仿制品,但却仍然是传统医学史上的稀世珍宝。
现在眼前的经络漆人虽然是木制的,但身上的穴位却显示。在比北宋早1000多年的西汉时期,就已经有了类似的工具。
清理持续进行,一些漆黑的细竹条,引起了考古队员的注意。
有了此前在1号墓中发现木牍的经历,一些人开始怀疑这些细竹条会不会也是重要的简牍。
细竹条表面完全炭化,然后根据考古队员的经验判断,理解中的竹简不一样。
但是当时心里还是不确定,那到底是什么样的东西啊。
在成都平原长久以来发掘的大大小小的墓葬中,从来就没有出土过质地脆弱的竹简。
即使是来自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也觉得他不像是期待中的汉代竹简,考古队员小心翼翼提取了这些细竹条,交给负责清理的队员。
直到第二天,谢涛才知道这些不起眼的东西竟然真的是竹简,而且数量达到了惊人的900多只。
在实验室里,考古队员花了大量时间尝试了解竹简中文字的内容。由于早期盗掘这批竹简腐朽得比较严重,这也是一开始人们没有判断它是竹简的另一个原因。
因为考古队员对文字竹简不是很了解。所以就请了这方面的专家武家璧老师,他对这个古文字他是比较了解。
那么它就逐渐是随着室内的整体啊,它是边清洗边显眼边拍照片,就红外照片,红外扫描边弄这些,他就边在识读一些的相关的文字。
考古学家武家璧老师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长期从事科学史的研究。
经过艰难的辨认,武家璧老师惊讶地发现,竹简文字中包含着许多医学术语,应该是一部古代医学专著,著述者的名字叫做敝昔。
敝昔是谁?他会是3号墓的主人吗?可惜查文献,人们却始终没能找到这个名字。
长久以来,学术界公认最早的医学典籍是黄帝内经,虽然相传为黄帝所著,实际上却成书于西汉时期,作者同样无从查起。
如今,西汉早期墓葬出土了医典,而且很可能属于更早的先秦时期。无论这位究竟是谁,他都已经打破了黄帝内经保持的记录。
可是就在大家已经对解开谜题不再抱有希望时,武家璧突然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在9月中旬的时候,1号墓就发掘完了,然后,到年底12月份左右的时候,武家璧把这个大致的一些判断,他说这个这个书,著述者可能敝昔,就是扁鹊。
中学语文课本曾经入选过一篇名叫《扁鹊见蔡桓公》的文章,学过这篇课文的人都知道,扁鹊名叫秦越人,是战国时期的一位神医,因为医术高超,当时的人们干脆借用了上古神话中一位人头鸟身名叫扁鹊的神医来称呼他。
武家璧在深入研究了西汉早期文字后,发现敝昔竟然就是扁鹊这两个字在当时的写法。
参考来源:中央电视台科教节目
四川一古墓挖出9部医书,揭开扁鹊身世之谜,神医扁鹊是否真的存在?
提起中医,大家会想起著名的神医——华佗。华佗曾经帮助关公刮骨疗伤,还发明了其他的药品,比如麻沸散。除了华佗之外,神医扁鹊也是被人们经常提到的中国神医之一,有些人也会质疑神医扁鹊真的存在吗,在四川的一个古墓中出土九本医书,这九本书也让我们了解了神医扁鹊的身世。神医扁鹊是否存在?四川一古墓挖出9部医书,揭开扁鹊身世之谜。
读过《史记》的朋友们可能会知道,神医扁鹊是第一位中国历史上有史记载的神医。我们看其他的史料进行对比,就会发现关于扁鹊的事情,真假难辨,史书扁鹊治疗了许多王公贵族的疾病,他在咸阳的时候,遭到秦国太医的嫉妒残忍杀害。这些关于他治疗各种贵族之间疑难杂症的事情,跨越了两三百年,神医扁鹊的行医足迹也遍布是全国。比如他曾经在山东行医,在河南,河北,在陕西等地,也有关于他的传说。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事情,一个人不可能活300年,也不可能在当时那个经济条件下游遍全国,所以有些人也开始质疑神医扁鹊到底是不是真人。
我国2017年修订的中学课本中,为了求公平,求客观,便去掉了关于神医扁鹊的介绍。但后来考古有了新的发现。在2013年四川的成都的老官山汉墓中,出土了九本关于医学方面的竹简。考古专家们在研究多年之后,发现这些医学竹简中,有失传了两千多年的扁鹊一派的相关典籍。网友们在了解到这个事情之后,便确定神医扁鹊是真实存在的。
那个著名的神医扁鹊,其实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医生秦越人,他也被人称为秦少齐。神医扁鹊和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一起被称为我国古代五大医学家。神医扁鹊创立了望闻问切四诊法,可谓是奠定了我国中医学的基础,扁鹊也堪称是中医理论的奠基人。
我们在仔细的阅读《史记》、《战国策》等古籍会发现,扁鹊似乎不像是一个人,更像是以扁鹊为代表的,那些医术高超的一家以及其相关传承者的一个总称和代称。这些医术高超的医者和其弟子,足迹遍布布各地,所以神医扁鹊的名号也就名扬天下。可能史书中记载的扁鹊并不是一个人,更像是一个集体,人们将其统称为神医扁鹊。
据一些野史记载,秦越人在死亡之后,他亲自写的医术因为一些客观原因失传。他的弟子们为了纪念老师,便把他们自己写的医书冠上扁鹊的名字。所以人们开始质疑扁鹊到底是谁,我国修改历史课本的相关人员们,为了追求客观,追求公正,便将扁鹊这个历史人物从中学生的历史课本中除名。
如果我们仅从医学典籍上来看,会发现扁鹊和他的弟子们是中医史上的第一学派。扁鹊和他的弟子们,对于战国秦汉时期人们关于中医方面有着不小的影响。在早期的扁鹊学派,他们坚持的是巫医分离的原则,他们坚持重视脉诊,这是一种极大的进步。比如我们所了解的《黄帝内经》,可谓是中医现存最早的医书,而《皇帝内经》的底本就有关于扁鹊的书。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关于医学的帛书,是在2013年成都天回镇老官山汉墓关于医学方面的竹简出土之前,最划时代的考古。这些帛书虽然只是残片,但也可以让人们了解在《黄帝内经》之前,古代医学的相关内容以及相关的理论体系。考古专家们经过数年的研究,终于从老官山汉墓的一些关于医术方面的竹简中,整理出了九本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医书。这九部中有五部也许不是战国时期失传的扁鹊的作品,但一定是关于扁鹊医派的典籍,关于扁鹊一派的典籍,其实就是《黄帝内经》的本源。从我们关于扁鹊以及其相关的典籍的描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扁鹊一派的确是存在的,并且扁鹊一派极大的推动了中国中医的发展。
神医扁鹊真的存在吗?四川一古墓出土9部医书,揭开扁鹊身世之谜
从汉代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的《扁鹊仓公列传》来看, 扁鹊是出现在我国正史上的第一位医家,有“神医”之名。 但细究史料就会发现,关于“扁鹊”的记载真假难辨。
扁鹊治疗赵简子不幸病症、巧医虢太子“尸厥症”、望齐桓侯之疾、在咸阳遭秦太医李醯妒忌杀害等事迹的时间横跨三百多年,而且他的行医足迹遍及如今的山东、河北、河南、陕西等地。
这些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关于扁鹊到底是不是真人,历来争议颇多。
为了力求客观严谨,2017年修订的中学 历史 课本去掉了关于扁鹊的介绍,考古却有了新的发现。2013年四川成都的老官山汉墓出土了9部医书竹简,专家们研究数年后发现, 其中就有失传2000多年的扁鹊医派的典籍。 广大网友看到新闻后不禁惊呼: 神医真的存在!
被 历史 教科书“除名”的“扁鹊”其实是指 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秦越人(秦少齐), 他与华佗、张仲景、孙思邈和李时珍一起并称我国古代五大医学家,后世尊为“医祖”。
相传他创立了“望、闻、间、切”四诊法,奠定了我国中医理论的基础。
综合分析《史记》《战国策》《说苑》等众说纷纭的古籍记载来看, “扁鹊”这个称号更像是以秦越人为代表的一些医术高明的医家及其弟子的总称。
他们的行医足迹遍布各地,“随俗为变”,作为医、药、技全科精专的“神医扁鹊”而名扬天下。
相传秦越人亡故以后,由于他亲撰的遗作散佚,弟子为了纪念老师,把所做的《难经》冠以了“扁鹊”之名。 “扁鹊到底是谁” 之谜由此愈发扑朔迷离,争论不休之下,这个 历史 人物就从中学生的课本里消失了。
从传世典籍来看, 扁鹊及其传人堪称中医史上的第一医学学派,在战国、秦汉时期产生过不小的 社会 影响。 早期的扁鹊医派坚持巫、医分离,以重视脉诊、针石疗法为核心特色,在传承中逐渐成为历代医家的“公器”,如涓流汇聚入海一般,形成了中医疗法的特色。
《黄帝内经》是中医现存最早的医典,其底本就是“黄帝、扁鹊脉书”,原是扁鹊医派弟子秘传的典籍。 传自汉代淳于意时,他因为触犯了刑律被押送到长安受肉刑,小女儿淳于缇萦勇敢上书救父,感动了汉文帝,不仅赦免了淳于意,还废除了肉刑。
接着汉文帝宣召了淳于意,他被问及师承时,奉上了本门的医书。到了汉成帝时,“黄帝、扁鹊脉书”经官方修订为《黄帝内经》《外经》、《扁鹊内经》《外经》(相当于如今的上册、下册),事实上都是扁鹊医派的著作。 今本《黄帝内经》由此阐发补充而来。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是司马迁为扁鹊与淳于意一并所立的传记,其中记载最详细的扁鹊治好虢太子“尸厥症”,让他“起死回生”的医案、明确提出“信医不信巫”的医学理念等, 都可以在《黄帝内经》中得到印证。 从扁鹊传承至淳于意的这一医派,即使放眼世界史,也可以与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斯、古罗马医学家盖伦相提并论。
在2013年成都天回镇老官山汉墓的951支的医简出土之前,中医史上至关重要的考古发现就是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医帛 ,让世人一窥《黄帝内经》之前的古代医学概貌。
经过四年的钻研,专家们从老官山汉墓的医简文物中,整理出了9部未见诸史册的医书,并推断其中有5部虽然不是战国时失传的扁鹊亲撰之作,但基本可以肯定 是隶属于扁鹊医派的典籍,是《黄帝内经》的本源。
从实物来看,这批医简上的字体有篆书、有隶书,明显是古代医家一代一代经年传承下来的。而从医简的主体部分抄录时间来判断,汉墓主人应该是淳于意的弟子。
所随葬的这批医简的所属标志就是多次出现的 “敝昔曰” , “敝昔”正是“扁鹊”的通假字,证明了医简是扁鹊医派的珍贵资料,堪称“扁鹊医简”。
这五部扁鹊医派的医书现在已经识别出了约两万字, 在中医现存的古籍中,内容、体系的丰富、完整性堪称翘楚。
相比马王堆医书所载一两味药的药方更有中医方剂的,无论在理论还是临床使用上都极具现实价值。而其中望诊、脉诊、经络循行、针灸针法、方剂配伍及疾病的论述, 都是现存《黄帝内经》可回溯的本源记载。
其实,在中医史上,战国、秦汉是扁鹊医派的鼎盛期,囊括了丰富临床经验的珍贵医药典籍基本上都是代代秘传的手抄本,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发展壮大。
因此 随着系统理论性更强的《黄帝内经》经官方书府广为流传,到宋代版印书籍蔚然成风时,世人就已经普遍知黄帝医派而不知扁鹊医派了 ,对于“扁鹊”此人更加莫衷一是。
历史 的发展有自身的逻辑,中医自然也不例外。作为早期的古老医派,扁鹊一系的发展方式主要是医家口授和带徒, 渐渐滋生了防治病救人的秘技外泄的严苛保守风气,非常容易失传。
东汉名医华佗遇害前才将毕生心血所著的“可以活人”医书交付狱卒,对方不敢收,他竟将医书焚毁……由于绝大多数著作都不幸失传了,扁鹊医派的衰微也就无可避免了。
老官山汉墓出土的扁鹊医简研究成果确实冲击了公认的以《黄帝内经》(《素问》《灵枢》)成书为标志的中医理论体系,以及由《伤寒论》成书为标志的中医临床辨证体系。
早在战国时期,扁鹊秦越人(秦少齐)及其弟子就已经系统性地开创了中医的理论及实践体系。
《黄帝内经》由“黄帝、扁鹊脉书”衍生而来,而《伤寒论》由“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整理集结而成,从文献记载来看, 张仲景应该也是扁鹊医学的传人。
从以上推论也可以看出, “扁鹊医派”的存在毋庸置疑,但“神医扁鹊”作为一个凝聚了一派医家事迹的神通广大符号,更胜于一个真实存在的 历史 人物。
中学 历史 教科书出于审慎务实的史观,去掉一个半仙式的名医传奇,其实是无可厚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