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最新数据,请稍等......

探索发现连续4天揭秘南京上坊东吴大墓这座大墓出土的青瓷家族正在展出

历史趣闻     2023-7-10     点评:6举报

现代快报讯青瓷钱纹盖罐、青瓷网格连珠纹重沿罐、人面纹瓦当……从7月19日开始,CCTV-10《探索·发现》栏目连续4天播出《上坊东吴大墓》纪录片,众多精美的文物接连亮相,令观众应接不暇。

640

这座神秘大墓出土的文物,目前正在“从秦淮河到扬子江——古代南京段长江文物特展”中展出。特展由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南京市博物总馆主办,南京市博物馆承办,南京博物院、镇江博物馆、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协办,现代快报支持,将持续到8月28日。

钱纹盖罐上蹲着小狮子,东吴青瓷家族组团来了

肚子圆鼓鼓,身上缀满钱币花纹,盖子上“蹲着”一只小狮子——这是上坊东吴大墓出土的青瓷钱纹盖罐。细看,这只身高38.8厘米的大罐子,身上留有修复时拼合的痕迹,虽然缝隙几乎隐形,远看似乎浑然一体。南京市博物馆副馆长岳涌介绍,它在地下沉睡了一千多年,出土的时候,裂成了多片,盖上的狮子也分了家。“文物医生”像拼图一样,一点点修复,还原出它原本的样子。

640

△青瓷钱纹盖罐

纪录片中,包括这件青瓷钱纹盖罐在内的许多文物令观众目不暇接。想近距离观看这些文物?南京市博物馆正在展出的“从秦淮河到扬子江——古代南京段长江文物特展”中,它们都是重要成员。

来自东吴的青瓷“家族”组团来了:青瓷毛笔、青瓷书刀、青瓷果盒、青瓷提梁罐、青瓷磨、青瓷灶、青瓷网格连珠纹重沿罐、青瓷杵……这是迄今发现的东吴贵族墓葬中出土青瓷器最多的一座,显示出墓主非同寻常的身份。除了“青瓷家族”,龙纹装饰的金指环、“微笑”的人面纹瓦当等,无不显示出这座大墓的神秘。

640

△人面纹筒瓦

都说“六朝旧事随流水”,上坊东吴大墓出土的大量文物,将观众的视线拉回风云变幻的东吴时期。“1800年前,东吴在长江边修筑石头城,开启了南京的六朝时代。此后300余年间,东吴、东晋、宋、齐、梁、陈相继以南京为都城。”岳涌说。

东吴晚期贵族?墓主人究竟是谁,至今成谜

640

△虎首状石棺座

雕有羽人的巨型覆顶石、兽首形石灯台、虎首状石棺座……这座墓葬是如何被发现的?专家们如何确定它的年代?墓主人是谁?

640

△兽首形石灯台

考古纪录片《上坊东吴大墓》回顾了17年前的发现历程。2005年12月,南京市江宁区上坊镇中下村,一群工人在道路施工过程中,意外挖出了一座青砖垒砌的大墓。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部对它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

640

墓葬刚被发现时,里面充满了积水和淤泥。考古队员们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勘探,又用科学的手段进行考古发掘,最终探明这座大墓为土坑竖穴砖室结构,有封土、墓坑、斜坡墓道、排水沟和砖室几个部分。其中,作为墓葬主体的砖室,长达20.16米,宽度有10.71米,由封门墙、石门、长甬道、前室、过道、后室及4个耳室构成。

640

考古队员们还发现,砖室的部分结构有明显人为破坏的痕迹,墓底有损毁严重的瓷器碎片。这都表明,这座墓葬已经早早被盗墓贼“光顾”过了。不过考古队员细心筛查,还是找到了不少逃过一劫的宝贝,包括170多件金、银、铜、铁、漆木、瓷、陶等不同质地文物,以及600多枚铜钱。

640

△上坊东吴大墓

根据墓葬形制结构和出土文物的特点,专家们推定,这是一座东吴晚期的大墓。“南京上坊中下村孙吴墓是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结构最为复杂的孙吴贵族墓葬之一。”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志高告诉现代快报记者。他曾经是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部主任,也是当时上坊东吴大墓的考古发掘领队。

“我们认为上坊孙吴大墓墓主有可能是孙皓后期的一位宗室之王和他的两位王妃。”王志高表示,墓主人的真实身份,学界仍在探讨研究中,至今还是一个未解之谜。

现代快报 记者 张文颖 刘静妍/文 钱念秋/摄 苏蕊/后期

(部分图由南京市博物馆、南京市考古研究院提供 编辑 张爱红)

探索发现连续4天揭秘南京上坊东吴大墓这座大墓出土的青瓷家族正在展出

帮忙看看此壶是哪个朝代的?

图片无法看出真伪,只能说是唐宋以前的,因为宋5大官窑都没这种形制的,小窑口就无法判断了,宋以后这种形制和色彩花纹的就更少了,大概是汉--隋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瓷窑和瓷器考古
古陶瓷学者对考古出土的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陶瓷器进行过多次科学鉴定和研究,提出陶器和瓷器的界定标准,使长期存在于考古学界的陶瓷混称现象有所改变,这是古陶瓷研究工作中的一大进步。根据古陶瓷学者提出的陶瓷器界定标准,我国真正的瓷器开始出现于东汉,发源地在今浙江上虞一带。随后,南方各地也开始设窑烧瓷。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的瓷器生产已进入成熟阶段。北方战乱不息,经济凋敝,手工业遭到严重破坏,瓷业的出现大约要迟至北魏统一北方以后。根据南北方所存在的不同情况,分别介绍如下。
南方的瓷窑和瓷器
考古发现的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南方瓷窑,主要分布在浙江和苏南宜兴一带,江西、湖南、四川、福建等省境内也有零星发现。这个时期的瓷器,绝大多数发现于窑址所在地及其附近的六朝墓中,除云南、贵州以外,其他各地的六朝墓也有一些瓷器出土。
  浙江是我国瓷器的发源地和主要产区之一。其中烧造最早、产品数量最多、质量最好而最负盛名的是越窑青瓷。浙东的上虞、宁波和浙南的永嘉等地,都发现了东汉中晚期的越窑窑址;在东汉晚期墓中,又相继发现用越窑生产的青瓷器随葬。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曾对上虞小仙坛东汉越窑址中出土的青釉印纹垒瓷片进行测试化验,并与上虞龙泉塘西晋越窑青釉瓷片的试测数据进行对比研究,证实这些青瓷片具有瓷质光泽、透明性较好,吸水率低,烧成温度达1300℃左右,胎釉结合紧密,符合近代瓷的标准。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浙一带的制瓷业迅猛发展,仅上虞一地,已发现东吴时期的窑址30 多处,西晋窑址60 多处。曹娥江沿岸的帐子山、鞍山、小仙坛、龙池庙等地,窑址密布,是当时烧造青瓷器的重要场地。这里不仅蕴藏着丰富的优质瓷土,也有烧制青瓷器的充足燃料,曹娥江更为青瓷的远销提供了极为便利的运输条件。江苏、安徽、江西、福建、湖北、湖南等地六朝墓出土的青瓷器,经常发现是浙江生产的越窑瓷器。
  除上虞以外,浙江的绍兴、余姚、鄞县、宁波、奉化、临海、萧山、余杭、湖州以及江苏的宜兴等十几个市县,也都发现了六朝瓷窑遗址。根据制品釉色的不同,可分为越窑、均山窑、瓯窑、婺州窑和德清窑。越窑主要分布于浙江北部和东部沿海地区。均山窑在江苏太湖之滨,集中分布于宜兴丁蜀镇和均山附近。瓯窑在浙南温州一带。婺州窑主要分布于浙江中部的金华地区。德清窑主要分布于浙江北部的德清县及其附近。上述瓷窑,除德清窑和上虞帐子山窑兼烧黑瓷以外,全部烧制青瓷,各有特色。
发掘资料表明,南方青瓷普遍采用龙窑烧制,起初是陶瓷同窑共烧,以后逐渐分离。窑炉结构和装烧技术因时代不同而有所改进。大体说,窑身由宽短变成狭长,由统烧改为分段烧,窑床斜度由前缓后陡变成10 多度平斜,窑型由不定型逐步走向定型化,随着窑炉的改变,烧制技术的提高,窑具的设计也有改进,从而增加了装烧的数量和提高了成品的质量。
  考古发现的六朝瓷器,大多出自窑址所在地及其附近的墓葬中。长江下游沿岸也是六朝瓷器的重要分布区,特别是六朝都城建康(今南京)及其沿江西上的马鞍山、芜湖和东下的扬州、镇江一线。根据器形、装饰纹样,釉质色泽以及坯体等特点,可分为孙吴、西晋、东晋、南朝四个发展阶段。东吴青瓷较多保留东汉瓷的特点,常见器形有钵、双耳或四耳的罐,双耳或四耳的盘口壶,双沿罐,水盂、油灯、香熏、唾壶等日用器。此外还有专供随葬用的模型明器,如堆塑谷仓罐、羊形尊、虎子、灶、碓、鸡笼之类。胎质坚硬细腻,呈淡灰白色,釉色灰青,表面不大均匀。装饰纹样有弦纹,模印的斜方格回纹、斜方格井字纹,雕刻,镂空,堆贴等技艺。南京及其附近出土的东吴越窑青瓷器,造型大多优美雅观,例如,1955 年南京光华门外赵士岗4 号墓出土的“赤乌十四年”青瓷虎子,1958 年南京清凉山出土的“甘露元年五月造”的青瓷羊尊和青瓷熊灯,1974 年南京甘家巷建衡二年墓出土的双系罐和双系、四系盘口壶,1962 年溧阳东王公社凤凰元年墓出土的一组青瓷明器(仓、灶、水盂、鐎斗、提篮等),1955 年南京光华门外赵士岗凤凰二年墓出土的蛙形水盂,1973 年金坛白塔天玺元年墓出土的堆塑楼台谷仓罐,等等,都是越窑精品,充分展示了东吴时期青瓷制作的高度艺术水平。
  西晋青瓷的成就最为突出。工艺技术、器形种类以及装饰变化,都比东吴时期有明显的发展。常见的器形除东吴时原有的以外,出现了不少新的造型,有筒形罐、鸡头或虎头的双耳罐、扁壶、圈足唾壶、兽形尊、三足盘、多子福、镂空香熏,熊头或兔头水注;明器中新出现犀牛形镇墓兽、男女俑、尖头形灶、猪舍、狗舍等。这些新器形,有的造型直接采用动物形象,有的用动物形象作装饰。在一般器皿上,流行模印的饰带,如细小斜方格纹,井字菱形纹,联珠纹。在盆、钵、洗上流行用竹刀刻划海星纹和水波纹。谷仓的装饰更为突出。在谷仓罐肩部以上,堆塑了各种形象的奴仆、卫士、阙楼馆阁、长廊列舍、龟趺碑等复杂的内容。西晋晚期出现了在青釉上点染酱褐色斑纹的做法,打破了青瓷单色釉的传统作风,丰富了釉的装饰效果。
在青瓷器上刻写年号、产地和制作者的姓名,也是东吴西晋越窑青瓷器的一个特点。例如上述南京赵士岗东吴虎子,腹部刻“赤乌十四年会稽上虞师表宜作”,江苏金坛西晋墓出土扁壶上刻“紫(此)是会稽上虞范休可作坤者也”。绍兴、余姚、平阳发掘的西晋墓,以及吴县狮子山西晋傅氏家族墓,墓内随葬的堆塑楼台谷仓罐上,往往在楼台下方的龟趺碑上分行刻写“元康×年×月造,会稽”、“出始宁,用此丧葬宜子孙作吏高迁众无极”等字样。说明上虞一带是当时青瓷器的重要产地,同时反映了生产青瓷器的商品性质。
  东晋时,青瓷生产进入普及阶段。瓷器造型趋向简朴、实用,装饰大大减少,模型明器衰落。常见的产品有罐、壶、盘、碗、钵、盆、洗、灯、砚、水盂、香熏、唾壶、虎子和羊形烛台。饮食器皿大都大小配套。纹饰以弦纹为主,少数器物上仍可见到水波纹。到东晋晚期,开始出现莲瓣纹。南朝仍采用两晋时的制瓷工艺,多数胎质致密,呈灰色,通体施青釉。器形较小,制品以鸡头壶、盘口壶和四系罐为最多。浮雕莲瓣和刻划莲花纹成为当时的主要纹饰,由此看到佛教在南朝民间已十分盛行。西晋后期出现的褐色点彩工艺仍普遍存在,但褐点小而密,与初始时不同。
  长江中游的江西、两湖和四川,大约在三国时期开始设窖制瓷。南昌市郊的吴永安六年墓、吴高荣墓、武昌莲溪寺吴永安五年墓、鄂城吴孙将军墓,随葬的青瓷器,为这看法提供了实证。这四座东吴墓随葬的青瓷器,胎质、釉色、器形基本相同。属于越窑青瓷系统的一个分支。胎呈浅灰色,釉色分豆青和蟹壳青两种。豆青釉薄匀润,开细片,不脱落;蟹壳青釉不甚均匀,呈蜡泪状,有脱落现象。釉不及底,有些壶、罐表面印麻布纹。主要器形有罐、壶、钵、碗、碟、盅、盘、案、槅、耳杯、香薰等日用器和院落、房屋、仓、灶、碓、磨、臼、牛车、禽畜及禽畜圈舍等模型器。造型、胎釉与浙江越窑青瓷均略有差异。值得注意的是,安徽马鞍山孙吴朱然墓和佳山吴墓,墓中随葬的部分青瓷器竟与这四座墓出土的同类青瓷器完全相同。表明江西、湖北在三国时已经烧制青瓷器,而且把青瓷器作为商品远销到长江下游。
西晋时期,长江中游的青瓷器数量明显增多。从墓中随葬的陶瓷器比例看:江西瑞昌马头西晋墓随葬青瓷器66 件,陶器仅6 件;湖北黄陂滠口吴末晋初墓随葬青瓷器73 件,陶器7 件;益阳、长沙较大的西晋墓,几乎全部用青瓷器随葬。一般造型规整,釉色莹润,装饰华美,有捺印、贴花,加彩和透雕,并开始出现褐釉点彩的新工艺。缺点是釉胎仍结合不好,吸水率和气孔率都较高。进入东晋南朝时期,这里与长江下游一样,青瓷制品转入以日用器皿为主,明器少见,纹饰趋向简朴,烧制技术有所改进,但釉面光泽较差,透明度始终不及长江下游所产
  已发现的长江中游六朝窑址,重要的有四处,即江西丰城窑址、湖南湘阴窑址,以及四川的成都青羊宫窑址和邛崃窑址。丰城窑址分布于罗湖一带,范围约3 万平方米,废品堆积有的达5—6 米。1979 年发掘。上层堆积唐代瓷片,下层堆积的瓷片与南昌、新干、清江、永修等地南朝墓出土的瓷器相同。丰城唐代属洪州,这里发现的南朝窑场,应是唐代洪州窑的前身。湘阴窑址分布于县城堤坑一带,范围约10 万平方米。1973 年发掘。在25 平方米的发掘区内出土西晋至初唐的青瓷一千多件(片),还有大量的匣钵等窑具。其中的两晋南朝瓷器与长沙、浏阳、湘阴、益阳、郴州等地的两晋南朝墓瓷器完全一致。湘阴唐代属岳州,这里发现的两晋南朝窑场,应是唐代岳州窑的前身。成都青羊宫窑址和邛崃县的固驿窑址、十方堂窑址,都只做过调查和小规模试掘。初步认为这些窑址均始烧于南朝而盛行于唐代。四川南朝墓中的四系壶、四系罐、敛口平足碗,以及杯、盘、钵等日用器,都可以在这些窑址的遗物中找到归属。
南方沿海的福建、广东、广西,已发现的两晋南朝的青瓷器也不少。从发表的资料看,三省区的情况各有不同。福建政和西晋永兴三年墓随葬的青瓷器,是福建目前可确认的最早青瓷器。此墓随葬盘口壶、双耳罐、短颈壶、钵、虎子各一件,从出土的器物造型看,与浙江越窑所产相似。东晋墓出土的青瓷器遍及全省十多个县,重要的器形有碗、碟、盘、钵、罐、盘口壶、三足盆、五盅盘、多子槅、耳杯、灯、博山炉、膲斗、蛙形水注、三足砚、唾壶、虎子等日用器和灶、谷仓罐、猪圈、鸡舍等模型器。从器形、胎釉和纹饰风格看,明显分为两类。一类与浙江越窑所产相似,釉色青绿,胎釉结合较好,例如谷仓罐、三足砚、蛙形水盂等。另一类造型独特,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如南安丰州东晋墓出土的带嘴双系罐、敛口深腹钵,器形纹饰均不同于他处所产。这类瓷器,釉色较杂,有青黄、青灰、苍青等不同色调,胎釉结合较差,易脱落。南朝墓随葬地方特色的青瓷器更多,如锯齿形托杯、盖碗、年底浅刻重瓣莲花盘、排列多层乳尖的熏炉、前蹲后卧的虎子,以及单管或多管的烛台等。这时长江中下游随葬明器已大为减少,但福建南朝墓仍甚为流行。常见的有鐎斗、火盆、带盘三足炉、粘连的五杯盘、提桶、虎子和鬼灶等,形体皆短小,显然是专供随葬的明器。
  关于福建瓷器的来源,目前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意见认为,两晋及南朝前期墓所出的瓷器均为浙江越窑产品,至南朝后期,才多见本地产品。另一种意见认为,福建两晋南朝墓出土的瓷器,绝大部分是本地烧造,只有少数来自浙江瓯窑。1982 年试掘福州西郊怀安窑址,发现一段龙窑残基。出土瓷片含有南朝至唐代的遗物,出土窑具上又有刻写“大同三年”“贞元”的年号。由此推知,怀安窑的始烧年代至迟在南朝中期,到晚唐仍未停止。福建南期墓出土的青瓷器,有一部分应是怀安窑所烧造。由于发掘面积太小,资料未全部公布,全貌还不清楚。看来福建瓷器来源的问题,还有待于怀安窑的继续发掘和更多的新窑址的发现。
  广东至今未发现六朝瓷窑址,但是从西晋墓出土的瓷器中可以看出,广东在西晋或孙吴时期可能已设窑烧瓷。举年代明确的广州沙河顶西晋永熙元年墓为例。此墓随葬青瓷器50 多件,器形有四耳罐、鸡首壶、碗、盏、盆、盂、盅、耳杯盘、簋、豆形灯、唾壶、虎子、牛车、骑马桶等。其中鸡首壶、唾壶、虎子、牛车、骑马俑等,与长沙西晋墓所出的同类器十分近似。四耳罐、簋、盅、豆形灯、耳杯盘、灶等,则常见于广州东汉墓所出的同类陶器。这部分瓷器胎色灰白,釉呈青黄色,开细片,多脱落,说明尚未完全瓷化。它们应是沿袭东汉制陶工艺,在本地设窑烧成的。进入东晋南朝时期,广东青瓷器似乎完全是清一色的本地产品。
  粤北始兴韶关是东晋南朝墓的主要分布区,已发现的东晋南朝墓近百座,内有纪年墓10 余座,断代比较明确。随葬青瓷器400 件左右,其中绝大多数是富有地方特色的四耳罐和大小配套的瓷碗。长江中下游所习见的鸡首壶、莲花壶、盘口壶、虎子以及鸡、狗和圈舍,在这里甚为罕见。
广西青瓷器大多发现于南朝墓,从出土的盘口壶、莲瓣鸡首壶、多子槅、多足砚、唾壶、虎子、禽畜模型以及骑马俑、部曲家兵俑等的器形看,与长沙西晋墓出土的同类器十分近似,可能是受长沙方面的影响而在本地仿造的。考古工作者曾在象州牙村发现一处汉至六朝的陶瓷窑址。从窑址中采集的一部分瓷片看,与南朝墓所出极为相似④。因未发掘,目前尚无法论定。
北方的瓷窑和瓷器
北方制陶业出现较晚。古陶瓷学者一般认为,北方制瓷业大约开始于北魏晚期,制瓷工艺很可能是南朝逃人传入的。北朝陶瓷除发现于窑址和北魏洛阳城大市遗址以外,绝大多数发现于北朝墓,尤其是东魏北齐时期的高级统治者墓中。每墓一般随葬几件至十几件。北朝大墓随葬陶俑动辄数百成千,随葬陶器皿、陶模型器一般也有数十件。随葬瓷器的数量显然不能同共出的陶俑、陶器皿的数量相比。在南方,两晋南朝墓以随葬瓷器为主,一般中型墓随葬十几件至三十多件,这也是北朝墓所比不上的。
  目前可以认定的北朝窑址有三处:一处是河北磁县贾壁村窑;另二处是山东淄博市寨里窑③和枣庄市中陈郝北窑址。这三处窑址都是北朝至唐代的青瓷窑。窑炉椭圆形(俗称“馒头”窑),以木柴为燃料,生产生活用具。器形以碗、钵、盆、罐为多,一次拉坯成型,器底留有线割痕迹,器体厚重,胎质粗糙,含有较多的砂粒和铁质。施青釉,内施全釉,外施半釉。施釉方法主要有蘸釉和刷釉两种。釉汁不纯,厚薄不匀,色调一般较灰暗,内底多留有三支钉烧痕,烧制技术不高。
  北朝墓出土的瓷器以青瓷为主,白瓷、黑瓷也有一些,但数量不多。青瓷器大都造型简朴,注重实用,烧制技术不甚成熟,除少量莲花尊以外,全属日常生活用具。在品种、形制和烧造工艺方面,具有较大的共同性。冀南的磁县和豫北的安阳,是曹魏、东魏、北齐的政权中心,经济、文化都比较发达,所以在这一带的东魏北齐墓,随葬瓷器比较多,工艺水平也较高,这里应是北朝瓷器生产的一个重点地域。
磁县、安阳一带的东魏、北齐墓,一般都有几件瓷器随葬。重要的有:磁县湾漳大墓出土青瓷罐10 件;茹茹公主墓出土青釉仰覆莲盖罐1 件;高润墓出土鸡首壶、覆莲盖罐、罐、碗、烛台等青瓷器17 件;尧峻墓出土高足盘、三耳壶、罐等青瓷器5 件:尧母赵郡君墓出土青瓷瓶1 件、酱褐釉的四系罐、双耳瓶、双系瓶、细颈瓶、壶共7 件;赞皇李希宗墓出土青瓷碗、带系罐共18 件,另有一些黑釉瓷片;平山崔昂墓出土黑釉四系罐、翠绿釉盘、豆青釉的盘口壶和唾壶,以及酱黄釉、黄绿釉、“焦釉”的碗,共14件;安阳范粹墓出土酱黄釉扁壶、白釉绿彩三系罐、白釉绿彩长颈瓶、白釉长颈瓶、白釉四系罐、白釉壶、白釉碗等,共14 件;濮阳李云墓出土豆青釉六系罐、米黄釉绿彩四系罐各2 件。这些瓷器标本,是研究北朝瓷器的重要实物资料。
  从这批瓷器的一般特征观察,器体多数厚重坚硬,胎质洁白、浅红、土黄都有。釉色以青绿、黄绿为多,透明度较差;又有白、黑、酱、褐诸色。大多施半釉,釉层不太均匀,有脱釉现象。但各色釉中都有一些胎质沽白、釉色晶亮,达到光洁莹润的精品。例如,茹茹公主墓出土的青釉仰覆莲盖罐,高润墓出土的鸡首壶,崔昂墓出土的黑釉四系罐,李云墓出土的米黄釉加绿彩的四系罐和青釉六系罐,范粹墓出土的酱黄釉舞乐人物扁壶和白釉瓷,制作都很精美,特别是白釉长颈瓶,于乳白色透明釉上施数道绿彩,工艺新颖,都是北朝不可多得的精品。
  引人关注的还有黑瓷、白瓷,以及这批瓷器的产地问题。
  自1977 年浙江上虞东汉窑址中发现黑瓷、青瓷同窑共烧以后,人们便寄希望于最早的北方黑瓷的发现。这批材料为此提供了实证。到目前为止,北朝黑瓷已发现多起:北魏洛阳故城大市遗址发现黑瓷碗5 件、杯3 件、盂1件;东魏李希宗墓发现黑瓷片;北齐崔昂墓发现黑釉四系罐。这些黑釉瓷,釉质都较好,有光洁度,特别是李希宗墓的黑瓷片和崔昂墓的黑釉四系罐,制作颇精,证明北方黑瓷在北朝时已达到一定的工艺水平。
  白瓷的出现是陶瓷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是后来各种彩绘瓷的基础。北方白瓷的出现,过去一般认为在隋代,范粹墓白瓷的发现,把过去的认识提前到了北齐。范粹墓的白瓷,釉呈乳浊淡青色,说明它是在青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关于磁县安阳北朝瓷器的产地问题,过去学者曾提到磁县贾壁窑址,应是北方青瓷的中心产区之一,但认为现存窑址开创于隋代。高润墓出土的青瓷碗和护胎釉碗的发现,证明与贾壁村旧窑址采集的碗片完全吻合。高润死于北齐武平七年,据此知贾壁村窑早在北齐时就烧造青瓷,而且知道在瓷器上采用护胎釉的新工艺。
  此外,河北景县封氏家族墓、山东临淄崔氏家族墓出土的北朝青瓷器,也是比较重要的发现。
景县封氏墓有四座墓随葬青瓷器,共35 件,年代约从北魏到隋初。器形有碗、盘、碟、杯、壶、瓶、罐、托杯、唾壶和仰覆莲六系尊。虽然胎釉工艺都不够成熟,但造型很有特色。除四系盘口壶、唾壶与南方青瓷近似外,直径达40 厘米的大盘,带托深腹杯,四系罐,都与南方青瓷不同。最突出的是出自封子绘墓和祖氏墓的4 件仰覆莲六系尊,形体高大,造型宏伟,装饰瑰丽,运用印贴、刻划和堆塑等艺术手法,在器腹以下通施凸塑的仰覆莲七层,又在口沿到颈部堆贴飞天、宝相花和蟠龙等纹饰。盖上同样有莲瓣装饰。出土时,整体呈青灰色,胎釉仍结合牢固,不变形,不脱釉。经鉴定,胎釉的化学成分与南方越窑青瓷有明显差别,故被誉为北方青瓷的代表作。有趣的是,武昌、南京等地的南朝墓中也发现这种莲花尊,目前已知的至少有6件(流散国外的未计入),有的造型更大,装饰更华丽,年代也较早。看来景县封氏墓的莲花尊很可能是南方逃人或受南方制瓷工艺的影响而在本地仿制的。
  临淄北朝崔氏墓地,始于北魏延到北齐。其中有9 座墓随葬青瓷器共41件。器形有碗、盘、高足盘、罐、四系罐、鸡首壶、狮形水盂等。除狮形水盂制作较精以外,都是一般的日用器皿。  器形、胎釉及烧造技艺,均与附近寨里窑出土的瓷器基本相同,自应归属于寨里窑所产。

探索发现连续4天揭秘南京上坊东吴大墓这座大墓出土的青瓷家族正在展出

求采石矶,朱然墓,李白墓,褒禅山。这四个地方的导游词,要好的

采石矶导游词 采石矶位于马鞍山市区西南约5公里的采石公园里的翠螺山麓,古称牛渚矶。它和岳阳城陵矶、南京燕子矶,合称“长江三矶”。以山势险峻,风光绮丽,古迹众多而列三矶之首,素有“千古一秀”之誉。采石矶突兀江中,绝壁临空,扼据大江要冲,水流湍急,地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采石矶历来为江南名胜,古往今来,吸引着许多文人名士,像白居易、王安石、苏东坡、陆游、文天祥等都曾来此题诗咏唱,特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多次来采石矶游览,留下了许多有名的诗篇。现在在采石矶上建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是马鞍山的旅游景点。 游人来到马鞍山市西南的唐贤街,过锁溪桥,即见平地拔起的翠螺山。山西北临大江,三面为牛渚河环抱,海拔131米,犹如一只硕大的碧螺浮在水面而得名。此山原名牛渚山,相传古有金牛在此出渚。山间林木葱绿,蔚然深秀,西麓突兀于江中的悬崖峭壁就是著名的采石矶;西北临江低凹之处,人称西大洼,北边山脊梁叫蜗牛尾,山势险峻;南麓林木葱郁,亭阁隐隐,太白楼等文物古迹均分布在这一带,最高处是翠螺峰。 太白楼面临长江,背连翠螺,浓荫簇拥,是一座雄伟壮观的古建筑。它与湖南岳阳的岳阳楼、湖北武昌的黄鹤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合称为江南著名的“三楼一阁”。太白楼是为纪念我国唐代诗人李白而建造的。它初建于唐元和年间(806~820年),原名谪仙楼,距今已有1100余年历史。清雍正八年(1730年)重建,改名为“太白楼”,亦称作“唐李公青莲祠”。历代均有修建,现存建筑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一1908年)。太白楼高18米,长34米,宽17米,采用我国传统的古建筑式样,主楼三层,一层为厅,二层为楼,三层为阁。前后分两院,前为太白楼,后为太白祠,由回廊相连,二、三楼阁檐下置郭沫若书写的“太白楼”和张恺帆书写的“谪仙楼”匾额,各具神韵,十分醒目。进门檐下两壁嵌有一块清代重修太白楼碑记和一块记载李白生平的碑文。进入大厅迎面大屏风绘有太白漫游来石图,壁上挂着太白游踪图,楼上设两尊黄杨木太白雕像,一立一半卧,还有太白手书拓本和各种版本诗集陈列,以及历代名士文人的诗篇、楹联、匾额和绘画。 太白楼西侧是广济寺。绿树掩映之中的“观音阁”是圮毁的广济寺仅剩的建筑,内供观音菩萨像。阁前左侧有一口“赤乌井”,是采石矶最为古老的历史文物。 广济寺西首有蛾眉亭,亭建于北宋,已有900多年历史。亭内有数方珍贵的古碑。蛾眉亭据险而临深,凭高而望远,景色秀丽。亭前左前方临江之处,是一块平坦巨石为联璧台,此石嵌在葱郁陡峭的绝壁上,伸向江中,险峻异常。民间传说诗人李白是在这里跳江捉月,骑鲸上天的,故又称捉月台或舍身崖。 联璧台左下侧的临江绝壁之上有燃犀亭,四方小亭简朴典雅。传说东晋将领温峤在此燃犀角照金牛水怪。亭下滔滔江水穿过天门一泻而下,浪击峭壁,卷起千堆雪,气势壮观。亭西侧石阶下还可以看到悬空横出的巨石,上有一只50余厘米长的大脚印,传说是明初大将常遇春三打采石矶时留下的。 翠螺山半山腰还有李白衣冠冢,墓用青石垒砌,基高2米,直径5米,墓碑上镌“唐诗人李白衣冠冢”。四周松柏簇拥,芳草菲菲,环境幽静。 三元祠,又称三官洞,是采石矶最大的一座天然石洞,在蛾眉亭西侧岩下,洞傍山临江嵌在崖壁间,下落无地,如自水出,江水拍击洞边崖壁,浪花飞溅,令人眩目。洞内上下两层,洞内有洞,可通大江,环境别致,四季景色迥然各异,洞中供奉天、地、水三元水府神位。内还设有茶室。 马鞍山市中心还有雨山湖公园,当涂县境内有青山李白墓、天门山等名胜古迹 朱然墓导游词 朱然陈列馆位于市区南部的雨山乡境内,为三国东吴大将朱然之墓。朱然墓发掘于1984年6月,出土许多珍贵文物,部分漆器填补了三国美术史的空白,也是已发掘东吴墓葬中墓主身份最高、墓葬规模最大的、时间最早的一座大墓,被列为80年代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一、三国历史的缩影――朱然文物陈列馆三国朱然文物陈列馆,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南雨山区,距六朝古都南京只有40多公里,交通十分方便。本馆始建于1987年,经历年扩建,占地面积已达11000平方米,主体建筑为一组仿汉风格的古典建筑群。目前有朱然墓室陈列厅、出土文物陈列厅、朱然生平浮雕长廊、仿古兵器馆、朱然家族墓陈列厅、望楼钟鼓等场馆对外开放,辅助设施,休息场所也十分完备。馆外群山遥峙,馆内绿草成荫,春天樱花烂漫,八月丹桂飘香。它既是一座展示三国东吴历史文化特色的专题性博物馆,也是一处探古寻幽,休闲娱乐的绝佳旅游胜地。二、三国东吴大将――朱然朱然(公元182-249年),字义封,丹杨故鄣(今浙江安吉)人。本姓施,十三岁过继给舅父朱治为子。少年时朱然与孙权同学,结为好友。三国争雄,朱然北抗曹魏,西拒蜀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朱然与潘璋在临沮生擒关羽。黄武元年(公元222年),朱然率五千人马与陆逊一起抗击刘备,取得了“火烧连营七百里”的辉煌战绩。此后,朱然镇守荆州重镇江陵,打败了曹魏连续半年的围困和进攻,威名远扬。65岁时,朱然官拜吴左大司马右军师,成为统领东吴全军的重要将领。吴赤吴十二年(公元249年)春三月卒,终年68岁。三、独具特色的三国东吴墓葬群――朱然墓及其家族墓地朱然墓发现于1984年6月,已在地下沉睡了1700多年。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已发掘的三百余座吴墓中,墓主身份以朱然为最高。1996年6月在朱然墓西南33米处又发现了几座东吴大型墓葬,经六朝考古专家鉴定为朱然家族墓。朱然墓总长8.7米,宽3.54米,最高处2.94米,自南向北分别墓道、封土墙、前室、挡土墙,后室等几个部分组成。整座砖室墓结构严谨,布局合理,显示出三国时高超的建筑技术。附近的家族墓与之互相映证,丰富了我们对当时葬俗及社会意识的了解。四、精湛的工艺、精美的造型――朱然墓出土文物朱然墓共出土漆器、青铜器、青瓷器、陶器等文物140多件,铜钱6000多枚。其中的出土漆器,是一次重大的考古发现,填补了我国汉末至六朝时期漆器工艺史的空白。 李白墓导游词 李白墓园枕着郁郁葱葱的青林山,面对奔流不息的青山河,山青水碧,环境幽雅,与采石矶、天门山形成李白文化旅游线。园内有牌坊、太白碑林、眺青阁、太白祠,李白墓、青莲书院、十咏亭、盆景园等景点。李白墓完整地保存了唐代名人墓葬形制,太白祠、享堂集中展现了明清宗族祠堂的建筑风格,“宋碑”则详细记载了李白生平身世和诗歌成就,“太白碑林”镶嵌着著名书法家书写的李白各个时期经典诗碑106方。 走进墓园,春看杜鹃、夏赏青莲、秋闻金桂、冬品腊梅,亭台楼阁、竹林流水,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诗魂背枕的青林山,林壑优美、鸟道纡曲、百鸟鸣啁,由南远眺如展瓣芙蓉,婀娜多姿,由北遥望若朝天双阙,直入云霄。 今天的李白墓,始建于公元817年,是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是研究李白及其诗文,欣赏书法作品,品味园林艺术的江南著名文化旅游景点。 褒禅山导游词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游览的是人间胜景褒禅山。 褒禅山也叫华山。唐代贞观年间,有一位叫慧褒的和尚云游到此,被这里的山水所沉醉,就在这里造房子居住,死后葬在这里,因此叫褒禅山。大家看前面有一座大寺庙,旁边有一座塔,那就是褒禅寺。它的前身是慧褒禅院,慧褒的坟墓就在那里。慧褒禅院原先不大,后来宋代、明代先后两次进行了扩建,寺庙规模才逐渐扩大,住僧有千人之多。可惜千年古刹在文革期间被毁,我们今天所见的褒禅寺,是2000年绍云法师重修的。 褒禅山,山色翠霭,四面如围。中有起云峰,欲雨则云先起,春夏往往风之。有龙洞、罗汉洞,洞穴曲折,洞壁怪石错落,钟乳石倒垂其间。有袭女泉、白龟泉,泉水清洌,终年不竭。山上多井,有民谚云:黄山三百六十顶,褒山三百六十井。下有慧空禅院(即华阳寺),为明人郑和所建,气势宏伟,后屡有修建。院内古柏参天,有大、小石塔各一,今已毁坏。四周山势突兀,景色秀丽,北宋大臣王安石曾游此,作《游褒禅山记》。文章中说;“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今碑记尚存,众多洞天,泉水之胜,仍吸引游人。 古人这里是“路入云堆,禅房四面,峰随意立座,野梅香满山。王安石在游记中记的华山洞,洞内轩敞开阔,石壁上满是记游者的字迹。洞内翠蝶绿裹,树木繁茂,树从中传出铮钲之声,象有人弄琴。次地真乃人间胜景。 希望对您有帮助,望采纳,您的采纳将是我们回答的动力
求采纳
历史趣闻类推荐阅读 ⇓
张良对刘邦攻占咸阳有何作用?张良是怎么死的

张良对刘邦攻占咸阳有何作用?张良是怎么死的

历史趣闻阅读:11245   点评:286
李隆基为什么一定要杀了上官婉儿 上官婉儿怎么死的

李隆基为什么一定要杀了上官婉儿 上官婉儿怎么死的

历史趣闻阅读:8000   点评:295
肝炎不一定都会传染人,带你全面了解肝炎疾病

肝炎不一定都会传染人,带你全面了解肝炎疾病

商家广告阅读:2122   点评:27
明朝状元奇闻二则,明朝一秀才为了救自己的朋友

明朝状元奇闻二则,明朝一秀才为了救自己的朋友

历史趣闻阅读:1905   点评:38
抢走吴三桂老婆陈圆圆的是李自成吗

抢走吴三桂老婆陈圆圆的是李自成吗

历史趣闻阅读:11345   点评:177
埃及法老图坦卡蒙是被大臣阿伊给害死的吗

埃及法老图坦卡蒙是被大臣阿伊给害死的吗

历史趣闻阅读:12706   点评:288
古代女子肛门刑法图片,开花梨/骑木驴折磨女子

古代女子肛门刑法图片,开花梨/骑木驴折磨女子

历史趣闻阅读:21953   点评:449
清明节宋朝,宋朝的清明节

清明节宋朝,宋朝的清明节

历史趣闻阅读:392   点评:17
考古学文化内涵,1952年考古学

考古学文化内涵,1952年考古学

历史趣闻阅读:495   点评:21
元朝奇闻异事,元朝趣事

元朝奇闻异事,元朝趣事

历史趣闻阅读:476   点评:17
站长统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