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最新数据,请稍等......

中医超级宝典中医学基础,中医必背五脏口诀

历史趣闻     2023-7-10     点评:13举报

640

必背经典

1.《灵枢·本神》: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泾溲不利。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脏不安。

2.《灵枢·决气》: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腠理开泄,汗出溱溱,是谓津。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3.《素问·生气通天论》:

①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官,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②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4.《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

5.《素问·举痛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a.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

b.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

c.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

d.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

e.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f.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6.《素问·调经论》: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气有余则喘咳上气,气不足则息利少气……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形有余则腹胀,泾溲不利,不足则四肢不用……志有余则腹胀飧泄,不足则厥。

7.《素问·脉要精微论》:持脉有道,虚静为保,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

8.《素问·金匮真言论》:春善病鼻鼽,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

9.《素问·平人气象论》: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盛喘数绝者,则病在中;结则横,有积矣;绝不至,曰死。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

10.《素问·病机十九条》: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瘈,皆属于火[心];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火]。

1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剽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

12.《素问·脏气法时论》:

①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②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13.《素问·上古天真论》:

①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②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必背阴阳篇

1.总体论述:

①《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

2.阴阳之中复有阴阳:

①昼为阳,夜为阴;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

②《素问·金匮真言论》: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阴中之阳,肝也;阴中之至阴,脾也。

3.阴阳对立制约:

①《素问·脉要精微论》: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阴阳有时,与脉为期,期而相失,如脉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时。

②《类经附翼·医易》: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

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

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a.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b.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盛;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4.阴阳互根互用:

①《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②《景岳全书·传忠录·阴阳篇》: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③阴阳又各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化,无阴则阳无以生。

④《素问·生气通天论》: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⑤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⑥阳损及阴;阴损及阳。

⑦《景岳全书·新方八略》: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源泉不竭。

5.阴阳消长平衡:

①阴消阳长;阳消阴长。

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6.阴阳相互转化:

①《素问·六微旨大论》: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

②《素问·天元纪大论》: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

③《灵枢·论疾诊尺篇》:四时之变,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阴主寒,阳主热;故寒甚则热,热甚则寒。故曰:寒生热,热生寒。此阴阳之变也。

④《素问·六微旨大论》: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

7.用于疾病的治疗:

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①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

*损其有余[实者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②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

*补其不足[虚者补之]→

a.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病治阴;

b.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阴病治阳。

③张景岳→阴阳互根:

a.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b.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8.脏腑相关:

①《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②《素问·六节藏象论》: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③《五脏别论》: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魄门亦为五藏使,水谷不得久藏。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必背五行篇

1.《尚书·洪范》:五行特征

木曰曲直→生长;升发;条达;舒展;通畅。

火曰炎上→向上;温煦;光辉;升华;升腾。

土爰稼穑→中土大地,万物之母→承载;化生;受纳。

金曰从革→顺从;变革→刚柔相济→阳中之阴。

水曰润下→滋润;凉润;向下;闭藏。

2.《素问·五运行大论》: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

病因与发病篇

1.七情内伤:

①《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②《灵枢·口问》: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目者,宗脉之所聚也,上液之道也;口鼻者,气之门户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摇则宗脉感,宗脉感则液道开,液道开故泣涕出焉。液者,所以灌精濡空窍者也。故上液之道开则泣,泣不止则液竭,液竭则精不灌,精不灌则目无所见矣,故命曰夺精。

③《素问·举痛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a.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b.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

c.盛怒者,迷惑而不治。

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故气缓矣。

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

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

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2.饮食劳倦:

①《素问·痹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②《素问·至真要大论》: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攻,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

③《素问·五脏生成论》: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脉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

④《素问·生气通天论》: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⑤《素问·举痛论》: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

⑥《素问·宣明五气论》: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

经络病机篇

1.经络的气血偏胜偏衰: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则胀满。——足阳明胃经

2.经络的气血逆乱:巨阳之厥,则肿首头重,足不能行,发为眴仆。厥气上逆则霍乱[足太阴之别]。

3.经络的气血运行不畅:经言是动者,气也;所生病者,血也。气留而不行者,为气先病也;血壅而不濡者,为血后病也。是故先为是动,后所生病也。

4.经络的气血衰竭:

①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瘛瘲,其色白,绝汗乃出,出则死矣。

②少阳终者,耳聋百节皆纵,目瞏绝系,绝系一日半死,其死也色先青白,乃死矣。

③阳明终者,口目动作,喜惊喜言,色黄,其上下经盛,不仁,则终矣。

④少阴终者,面黑齿长而垢,腹胀闭塞,上下不通而终矣。

⑤太阴终者,腹胀闭不得息,善噫善呕,呕则逆,逆则面赤,不逆则上下不通,不通则面黑皮毛憔而终矣。

⑥厥阴终者,中热嗌干,善溺心烦,甚则舌卷卵上缩而终矣。

中医超级宝典中医学基础,中医必背五脏口诀

中医入门必背口诀

中医入门必背口诀较多,建议买相关书籍进行学习,推荐《中医入门歌诀》。《中医入门歌诀》是2009年04月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魏良行、倪正文、丁宪春。《中医入门歌诀》以歌诀形式对中医药学的主要内容进行了系统的归纳介绍。书中包括中医的基本特点,阴阳、五行、脏象、经络、气血津液等基础理论,病因病机、各种诊法、辨证、治疗原则和方法,中药来源、性能、炮制、用法和530余种中草药、400余首方剂,均编成歌诀。《中医入门歌诀(第3版)》在第2版基础上做了较大的增、删、改,全书共10章,《中医入门歌诀(第3版)》内容深入浅出,理论与实践结合;形式上不拘一格,或五言,或七言,顺口押韵,好学易记,是快捷学习中医药学的好帮手,为军医版长销、畅销书之一;适于中西医临床工作者、中医院校学生和初学中医者阅读参考。

中医超级宝典中医学基础,中医必背五脏口诀

中医入门之方药基本知识

中医入门必备之方药基本知识

  方和药是中医两种最重要的要素。你对中医的方药了解吗?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关于方药的疾病知识,欢迎阅读。

  一、君臣佐使

  多种药物配成的处方,称做方剂。方剂的组成有一定的法度,称做方制。所以,方剂是用单味药物治疗的进一步发展。它的特点是:具有综合作用,治疗范围较广,并能调和药物的毒性,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

  方剂的组成,分君、臣、佐、使四项。一般处方用药多在四种以上,均按这四项配伍,即使少于四种药或多至几十种,也不能离此法则。否别漫无纪律,方向不明,前人所用有药无方。

  1.君:君是一方的主药,针对一病的主因、主症能起主要作用的药物,即《内经》所说:主病之谓君。君药不一定一方只有一个,也不一定猛烈的药才能当君药,主要是看具体情况和需要来决定的。

  李东垣曾说:假如治风,则用防风为君;治寒,则用附子为君;治湿,则用防己为君;清上焦,则用黄连为君;清中焦,则用黄芩为君。依此类推,即使是比较性味薄弱的药物,如桑叶、菊花、陈皮、竹茹等,都有作为君药的资格。

  2.臣:《内经》上说:佐君之谓臣。臣是指协助和加强君药效能的药物,如麻黄汤中的桂枝就是帮助麻黄发汗解表的,所以它在麻黄汤中是臣药。臣药在一个方剂内,不限定只有一味,一种君药可以有几种臣药;如果一方中有两个君药,还能用较多的臣药来配伍。

  3.佐:臣之下称做佐,佐药就是接近于臣药的一种配伍药。除了与臣药一样协助君药的作用,还能协助君药解除某些次要症状。

  例如,麻黄汤用杏仁为佐,其作用就是宣肺、平咳,帮助君药解除麻黄汤证的次要症状。另一方面,假使君药有毒性或者药性太偏,也可利用佐药来调和。

  4.使:从“使”字的意义来看,使药是一方内比较最次要的药物。《内经》说:应臣之为使。可知使药是臣药的一种辅助药。在临证上一般把使药理解为引经药,引经药的意思是将药力引到发病场所,所以也叫引药,俗称药引子。

  君、臣、佐、使等字面虽含有封建意味,但实质上是用来代表主要药和协助药,以说明方剂的组织形式。几千年来,中医在方剂的配合方面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无论经方和时方都是遵守这个原则制定的。

  在这里顺便谈一谈“经方”和“时方”的问题。中医从单味药的使用发展到方剂,这是很早以前的事。《内经》里就有乌贼骨、茹藘和雀卵组成的血枯方,制半夏和秫米组成的失眠方,泽泻、白术和麋衔组成的酒风方等。到张仲景博采众方撰述《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剂更为完备。后人重视其著作尊为经典,并称其方为经方,把后来方剂叫做时方。我们认为经方的疗效是肯定了的.,但时方的价值也是不可否认的。时方的形成,也是中医学术不断发展的例证之一。同样的理由,上面说过的六经辨证法是以《伤寒论》为主,三焦辨证法是以《温病条辨》为主,一在汉朝,一在清代,不仅没有抵触,而且相得益彰。《温病条辨》的方剂在《伤寒论》的基础上还有不少的发挥和补充。所以,在古为今用的目标下,我们应重视经方,也应重视时方,还要重视现代的有效方剂。

  二、七方

  方剂在应用上,出于所用药物的种类多少和产生疗效的快慢不同,又分为七类,简称七方,即大方、小方、缓方、急方、奇方、偶方和复方。

  1.大方:病邪强盛,非大力不能克制,须用大方,如下法中的大承气汤便是。用大方的时候,应先考虑正气能否胜任,因为大下可以伤阴,大汗可使亡阳,邪虽去而正气随伤,这就失却用大方的意义了。

  2.小方:小方和大方是相对的。邪气轻浅的,只要用较轻的方剂,或者根据大方减小其制,这就叫做小方,如下法中的小承气汤便是。

  3.缓方:一般慢性、虚弱性病症,不能急切求效,宜用药力缓和的方剂来长期调养,如补法中的四君子汤,即是缓方一类。

  4.急方:急方和缓方是相对的。是在病势危急时用来急救的,例如腹泻不止,手足逆冷,脉微欲绝,用四逆汤回阳。急症用急方,不仅药力要专,药量也宜重,故常与大方结合应用。

  5.奇方:奇是单数,奇方即专一的意思。如病因只有一个,就用一种君药来治疗主症,以求其药力专一,故叫奇方。但奇方并不等于单味药,亦有臣药、佐药等配合。

  6.偶方:偶是双数,含有双方兼顾的意思。如同时有两个病因,需要用两种君药来治疗的,就叫偶方。临证上所说的汗下兼施,或攻补并用,都属偶方一类。

  7.复方:复是复杂、重复的意思。凡是病因较多或病情较复杂的就需用复方治疗。如五积散是由麻黄汤、桂枝汤、平胃散和二陈汤等方剂组成,用一方来祛除风、寒、痰、湿以及消痞去积。

  另一种是指用此法不效,冉用它法,它法不效,更用另一方法,如《内经》所说:奇之不去则偶之,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去之。所以,在某些情况下,复方也叫重方,不同于一般与单味药相对而言的复方。

  七方是方剂组成的法则之一。除此以外,还有从治疗作用来分的。如张景岳曾把方剂分为“八阵”,即补阵、和阵、攻阵、散阵、寒阵、热阵、固阵、因阵。补阵的方剂是用于元气亏损,体质虚弱的病症;和阵的方剂是用来调和病邪的偏胜;攻阵的方剂是用于内实证的;散阵的方剂是用于外感证的;寒阵的方剂是用于热证的;热阵的方剂是用于寒证的;固阵的方剂是用于滑泄不禁症的;因阵的方剂都是因症立方的。目前,一般方剂的分类多照汪昂《医方集解》所分,计分二十二类:

  1.补养剂:滋补人体阴阳气血不足,消除一切衰弱病症,如六味地黄丸、四君子汤等。

  2.发表剂:疏散外邪,解除表证,如麻黄汤、桂枝汤等。

  3.涌吐剂:引邪上越,使其呕吐,如瓜蒂散、参芦散等。

  4.攻里剂:以通便导滞,清除肠胃实邪为主,如大承气汤、大陷胸汤等。

  5.表里剂:既疏表邪,又除里邪,表里双解法,如大柴胡汤、桂枝加大黄汤等。

  6.和解剂:用和解方法来达到祛除病邪为目的,如小柴胡汤、逍遥散等。

  7.理气剂:疏理气机,解郁降逆,如四七汤、旋覆代赭汤等。

  8.理血剂:和血祛瘀,养营止血,如四物汤、胶艾汤等。

  9.祛风剂:通阳散风,滋阴息风,如小续命汤、地黄饮子等。

  10.祛寒剂:扶阳温中,祛逐内寒,如真武汤、四逆汤等。

  11.清暑剂:清解暑邪,如香薷饮、六一散等。

  12.利湿剂:排泄水湿,如五苓散、五皮饮等。

  13.润燥剂:滋润津血枯燥,如琼玉膏、消渴方等。

  14.泻火剂:清热解毒,如白虎汤、黄连解毒汤等。

  15.除痰剂:化痰涤痰,如二陈汤、礞石滚痰丸等。

  16.消导剂:消积行气,健运脾胃,如枳术丸、保和丸等。

  17.收涩剂:收敛精气,固涩滑脱,如真人养脏汤、金锁固精丸等。

  18.杀虫剂:驱除肠寄生虫,如集效丸、化虫丸等。

  19.明目剂:专治目疾,如羊肝丸、拨云退翳丸等。

  20.痈疡剂:专治外科肿疡、溃疡,如真人活命饮、散肿溃坚汤等。

  21.经产剂:专治妇科月经及胎前、产后疾病,如六合汤、达生饮等。

  22.救急方:包括急救冻死、溺死及毒虫咬伤等方。

  中医的方剂,一般很难分类,原因是一个方剂往往包含多种效能,因而不能把它固定在一个门类内,即使几个方剂的治疗目的一致,但使用上又有很大出入。例如补养剂,不仅用于虚弱证,也能用于其他证候;而且补养一类的方剂也不是任何虚弱证都能适应的。此外,方剂中药物的加减、用量的多少,都能使其性质和作用改变。例如,麻黄汤用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组成,为发汗解表剂;倘把桂枝改为石膏,便为麻杏石甘汤,治肺热气喘;或把桂枝除去不用,便为三拗汤,治伤风感冒、鼻塞咳嗽等症。又如,小承气汤和厚朴三物汤,同样用大黄、枳实、厚朴组成,但小承气汤以大黄为君,厚朴为佐,厚朴的用量比大黄减半;厚朴三物汤以厚朴为君,大黄为佐,厚朴的用量就比大黄加一倍。这样,小承气汤适用于泻热通大便,而厚朴三物汤则是行气除满的方剂了。这说明根据治疗作用的分类,是指其主要作用而言,运用时必须考虑。

  三、剂型

  方剂有多种剂型,各具不同的性质和不同的效用,常用的有丸、散、膏、丹、酒、汤等几类。

  1.丸剂:丸剂俗称丸药,或药丸。将药物研成细粉后,加冷开水或蜜,或米糊、面糊等黏合物做成的圆形体。根据治疗上的要求,丸剂的大小和重量是不一致的,有小如芥子的,有大如弹丸的,也有如绿豆或梧桐子大的。大约大丸每粒重一钱、二钱或三钱,小丸每两二百至四百粒,细小丸每两六百至一千五百粒,极小丸每两五千至一万粒。

  丸药入胃,吸收较慢,多用于慢性疾病之须长期服食者,故前人所说“丸者,缓也”,就是这个意思。又,病在下焦亦多用丸,取其吸收慢,到达肠内才发生作用;也有急症、重症采用丸剂的,因可先期制成,取其便捷。

  2.散剂:即粉剂,将药物研成细粉。有分研、合研、陆续配研等手续。一般多用合研,但带黏性的药物如乳香、没药、血竭、孩儿茶等,或挥发性强烈的药物如麝香、冰片、樟脑等,或较贵重的药物如犀角、羚羊角、珍珠、熊胆、蟾酥等,均用分研。陆续配研是因处方中含有少量贵重药,或有其他必须分研的药物时用之,法将需要配研的药物分研后,置一种于乳钵内,然后加入等量的其他药粉,研匀以后,再加等量的其他药粉同研,陆续倍量,增加至全部混合均匀为止。

  散剂用于内服,药力较丸剂为速;亦用于鼻,或作外敷用。

  3.膏剂:将药物用水煎汁,浓缩成稠厚半固体状,挑取适量,用开水冲服。一般制法:药物水浸一夜,煎两次至四次,取汁分次过滤,合并再熬,至不渗纸为度。另外,有用植物油熬炼的,则为外贴用膏药。

  膏剂多为滋补类,用于慢性虚弱证,冬季服用的膏滋药亦属这一类。

  4.丹剂:丹是用升华或熔合等方法制成的,主要为矿物类药物。也有用一般药物混合制成的,则取“赤心无伪曰丹”的意思。丹的剂型不一,有丸、有散和锭剂等。

  用法与丸、散剂相同。

  5.酒剂:为药物用白酒作溶剂浸取所得的浸出液,故俗呼药酒。制法分冷浸和热浸两种。冷浸将药物泡在酒内,过一个时期即可服用;热浸是药物和酒密封坛内,隔水用文火缓缓加热,保持低温,经过三至七天,去火放冷。

  药酒多用于风湿痹痛,借酒的力量来帮助流通气血,加强舒筋活络的效能。

  6.汤剂:即水煎剂,用适当的水煎取药汁,倾出后加水再煎,第一次为头煎,第二次为二煎。一般每剂均煎两次,服法有头、二煎分开服的,也有将头、二煎药汁合并后,再分两次服的。临证上,汤剂应用最广,不仅吸取快、作用强,而且便于随症加减。

  丸、散、膏、丹和酒剂,多数属于成药,亦可视病症需要,处方配合。一部分丸、散、膏、丹除单独使用外,也能放在汤剂内包煎,或用药汁冲服。

;
历史趣闻类推荐阅读 ⇓
辽宁博物馆最新展览,云游博物馆直播完整版

辽宁博物馆最新展览,云游博物馆直播完整版

历史趣闻阅读:331   点评:18
新中国河南考古第一人是哪位,中国考古之父

新中国河南考古第一人是哪位,中国考古之父

历史趣闻阅读:423   点评:17
偃师商城遗址取得多项重要考古新发现,偃师商城遗址考古价值

偃师商城遗址取得多项重要考古新发现,偃师商城遗址考古价值

历史趣闻阅读:308   点评:19
肝炎不一定都会传染人,带你全面了解肝炎疾病

肝炎不一定都会传染人,带你全面了解肝炎疾病

商家广告阅读:5360   点评:148
藩镇割据的历史事件:藩镇割据形成的原因,唐朝藩镇割据的历史

藩镇割据的历史事件:藩镇割据形成的原因,唐朝藩镇割据的历史

历史趣闻阅读:10320   点评:232
左宗棠是怎么死的?左宗棠之死真相

左宗棠是怎么死的?左宗棠之死真相

历史趣闻阅读:9795   点评:330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原因是什么?焚书坑儒真的发生过么?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原因是什么?焚书坑儒真的发生过么?

历史趣闻阅读:8502   点评:206
古代奇闻异事书籍,历代奇闻异事书籍

古代奇闻异事书籍,历代奇闻异事书籍

历史趣闻阅读:2223   点评:20
李世民墓被挖开过吗,李世民是秦王吗

李世民墓被挖开过吗,李世民是秦王吗

历史趣闻阅读:300   点评:4
慈禧太后为何越老越风骚:慈禧究竟有何倾世之貌

慈禧太后为何越老越风骚:慈禧究竟有何倾世之貌

历史趣闻阅读:10696   点评:251
站长统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