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考古学是一所学术流派,也是圣经研究和黎凡特考古学的一个子集。圣经考古学研究古代近东的考古遗址,特别是圣地(也称为巴勒斯坦,以色列地和迦南地),从圣经时代开始。
圣经考古学于19世纪末由英国和美国考古学家出现,旨在证实圣经的历史性。在20世纪20年代之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当巴勒斯坦处于英国统治之下时,圣经考古学成为黎凡特考古学的主要美国学派,由威廉·奥尔布赖特和G.欧内斯特·赖特等人物领导。这项工作主要由教会资助,并由神学家领导。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圣经考古学受到过程考古学(“新考古学”)的影响,并面临使其将研究的宗教方面推到一边的问题。这导致美国学派从圣经研究转向该地区的考古学及其与圣经文本的关系,而不是试图证明或反驳圣经的记载。
希伯来圣经是关于巴勒斯坦地区的主要信息来源,主要涵盖铁器时代时期。因此,考古学可以提供圣经史学无法提供的见解。对圣经文本和考古发现的比较研究有助于理解古代近东人和文化。虽然希伯来圣经和新约都被考虑在内,但大部分研究都集中在前者上。
圣经考古学的发展以不同的时期为标志:
在英国托管巴勒斯坦之前:第一次考古探险始于19世纪,最初是由欧洲人进行的。当时有许多著名的考古学家在工作,但其中最着名的是爱德华·罗宾逊,他发现了许多古老的城市。巴勒斯坦勘探基金成立于1865年,维多利亚女王是其赞助人。1867年,查尔斯·沃伦和查尔斯·威廉·威尔逊在耶路撒冷的圣殿周围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耶路撒冷的“威尔逊拱门”就是以他们的名字命名的。美国巴勒斯坦勘探协会成立于1870年。同年,一位年轻的法国考古学家查尔斯·克莱蒙-甘诺(Charles Clermont-Ganneau)抵达圣地,研究两个著名的铭文:约旦的梅沙石碑和耶路撒冷神庙的铭文。另一位人物于1890年进入现场,威廉·马修·弗林德斯·皮特里爵士,他被称为“巴勒斯坦考古学之父”。在《Tell-el-Hesi》一书中,皮特里非常重视对作为考古标记的陶瓷的分析,从而为有条不紊的探索奠定了基础。实际上,回收的物体或碎片有助于以一定程度的精确度确定年表,因为陶器在历史上的每个时代都以不同的方式制作并具有特定的特征。1889年,多米尼加教团开设了耶路撒冷的法国圣经和考古学校,该学校在其领域享誉世界。诸如M-J之类的权威机构。拉格朗日和L.H.文森特在学校的早期考古学家中脱颖而出。1898年,德国东方协会(德国东方协会)在柏林成立,其一些发掘工作随后由德国皇帝威廉二世资助。当时还成立了许多其他类似的组织,目的是促进这一新生的学科,尽管这个时代的调查的唯一目的是证明圣经故事的真实性。
在英国托管巴勒斯坦期间(1922-1948):在此期间,对圣地的调查和探索大大增加,并由威廉·福克斯韦尔·奥尔布赖特,C.S.费舍尔,耶稣会士,多米尼加人和许多其他人的天才主导。这个伟大的进步和活动的时代以繁荣结束:1947年在库姆兰发现了死海古卷,随后的挖掘工作在很大程度上由法国人罗兰·德·沃克斯(Roland de Vaux)指导。
英国托管之后:1948年标志着圣地一个新的社会和政治时代的开始,以色列国的建立和以色列考古学家的入口。最初,他们的挖掘仅限于该州的领土,但在六日战争之后,他们扩展到西岸的被占领土。这一时期考古学中的一个重要人物是凯瑟琳·凯尼恩,他指导了耶利哥和耶路撒冷奥菲尔的挖掘工作。克里斯特尔·贝内特领导了佩特拉和安曼城堡贾巴尔·卡勒的挖掘工作。耶路撒冷的方济各会和多米尼加人的考古博物馆特别引人注目。
今天的圣经考古学:二十一世纪的圣经考古学通常由大学和政府机构(如以色列古物管理局)赞助的国际团队进行。招募志愿者参加由专业人员进行的挖掘工作。从业者正在加大努力,将一次发掘的结果与附近的其他发掘结果联系起来,试图对每个地区的古代历史和文化进行越来越广泛和更详细的概述。最近技术的迅速发展促进了数十个相关领域的更科学精确的测量,以及更及时和更广泛地传播的报告。
简单论述西方文化精神的主要特点
一、成型期:“分子论”标志着西方文化的成熟
如果说东方文化是偏精神的,那么西方文化相对就是偏物质的,这里称之为“西方物质文化”。
西方文化的发展远比东方文化的发展要简单得多,他的内容变化是由神学到哲学,最后到科学。西方的神学与东方的神学不一样,东方的神学建立在深刻的经学上,而西方的神学没有很深刻的思想,就只是以敬仰美好的神来净化心灵,没有东方神学中那种很强的精神理念上的指导。所以西方神学思想并不影响政府的管理思想,这个问题在东方就完全不一样了,特别是在中国,经学和理学思想是政府管理思想的基础,杂糅其中的神学思想也会渗透到政府的管理思想中。
西方神学与东方神学的最大区别在于:西方神学不排斥物质,东方神学极力排斥物质。这种文化内涵上的差异,导致西方物质文化的产生,由此带来了西方工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意识。东方文化由于排斥物质,也就产生不了工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意识。
西方哲学文化的产生,是西方物质文化产生的前奏和思想准备,也是西方文化理性思维的开始。从神学文化走向物质文化,西方的哲学文化起到了过渡作用。在西方哲学文化中,要解决的最主要的问题是,物质是第一性的,还是精神是第一性的?是物质决定精神,还是精神决定物质?这种哲学上的大辩论,最终把西方文化从神学的混沌思维中解脱出来,建立了偏重于物质的理性思维,也就是物质文化的思维,这是西方文化中的一大进步。
在这期间,科学文化的产生有力地支持了唯物论,并因此而把神学思维撇在了历史的后面,神学从此而成了一个名存实亡的文化“摆设”。
西方的物质文化是以科学思维为基础的。哲学文化解放了西方人的思维,同时孕育出了科学思维,也孕育出了科学理论。“分子论”的诞生,宣告了西方物质文化的产生,因为这是西方人物质思维的开始,物质思维是以探索物质构成和崇尚物质光华为思维特征的。
东方人的思维是物性思维,以“阴阳论”为基石,注重对事物属性及其功能的分析,优点是宜于看到物质与精神的运动共性,掌握事物运动与人之间的关系,根据这种关系作出预测和运筹,借势运力,寻找最佳决策,讲究思维能力;西方人的思维是物质思维,以“分子论”为基石,注重对事物内部构成的发现,掌握事物内部与外部的关系,优点是宜于根据事物结构创造新事物和新功能,讲究创造才能。所以,“分子论”成为东西方文化的分水岭。
二、住留期:工业经济使西方文化达到鼎盛
西方的物质文化对于促进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科学技术的发展向人类展示了物质境界的光华,使神学中对物质境界的描述成为人类社会中的现实,并向东方文化展示和证实了物质运动的力量。西方的物质文化因此而与东方文化并列,但是,西方的物质文化呈上升趋势,东方的精神文化呈下滑趋势。
从“分子论”到工业经济的鼎盛,或者说是到知识经济的前夜,这是西方物质文化的正向发展时期,主要特征是创造崭新的人类物质境界,完成人类对物质本质的认识。他的不足之处,在于思想境界不高,思维空间很小,所看到的是与人类生活很近的物质范围,再往宏观和微观深入,对稍微远离人类生活的物质运动,就很难看到了。而且,人们越来越偏重于技术的发展,涉及到对物质本质认识的那种科学发现会越来越少。
这个时期,西方物质文化的发展极其迅速,并很快以物质的发展力量而成为世界文化的主流。不仅把世界文化中的物质观念从神学中拉出来了,而且由于高速发展的惯性,以物质的有形、凝重和光华,牵引着人类的心灵,人们趋之若骛。西方物质文化形成的巨大旋涡,使整个世界文化都旋进去了,工业经济创造的物质奇迹,显示的物质力量,使西方的物质文化达到了鼎盛。
三、败坏期:知识经济使西方文化败相显露
西方的物质文化是以物质决定精神的,西方社会从物质文化中获得了精神的快乐,但是却在很短的时间内,又使精神变成了物质的奴隶,甚至堕落为促使物质文化败坏的“腐蚀剂”,因为西方物质文化的精神是附属于物质的。
西方物质文化的内涵随着工业经济的日益发展而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过去有新的科学原理出现,人们便以此加深对物质本质的认识,增强文化的精神内涵,扩大认识的思维空间。到后来,新的科学发现,激发的是人们用新科技去搞经济竞争,去显示国家实力,甚至搞国家霸权主义,不太关注物质本质是个什么东西,不太注意新科技思想对文化精神内涵的增强,不太理会新科技是否会扩大人类对宇宙和物质认识的思维深度,人们的目光越来越短浅。
高度发达的物质境界,太快的物质发展速度,物质文化缺少人类精神的制约,使西方物质文化的败相显露。金钱政治,黑社会,贩毒,偷税,走私,色情,恐怖,霸权,核竞争,同性恋,嬉皮士等,这些丑恶现象不仅泛滥,而且还被制造成商业文化以图赚钱,商业意识导致黑色文化的产生和泛滥,是西方文化发展的悲剧。
知识经济被人们推崇,但是对西方文化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过去,孔子有一句话:“学而优则仕”,讲的是把经书学深学透,你就能“齐家卫国”,干一翻为国为民的大事业。文化大革命时期也有一句话:“知识越多越反动”,这句话与孔子那句话含义是完全不一样的。经学不是知识,而是对精神与物质共性的揭示。知识却是“见物不见人”的物质文化,不管人类精神是什么,不管掌握知识的人是什么德性,人们只推崇物质知识,不注重文化精神。所以,这样的知识越多,当然是“越反动”的,因为它干扰、破坏人类精神的发展。
知识经济社会是一个物质文化至极的社会,给人们带来的是祸不是福。知识,以其物质性挤占了人们心中的精神空间,以其概念和定义使人的思维空间局限于物界,断掉了与心灵空间的沟通和交流。长期陷于在知识中思维,人们可以不管知识的用途是否会损害他人或社会,所以会出现高科技犯罪现象。在中国经学中是不会出现这种现象的,常读经书的人,经学学得越高深,越不会到社会中去犯罪。
在知识经济社会中,人们掌握的知识程度越高,社会的安全隐患就越大,因为一旦出现科学狂人,出现精神极度空虚的具有高知识才能的人,他们一旦不好的德性发作,就会对社会造成非常大的危害。在知识经济社会,物质的光华和凝重会象黑洞一样吞噬着人的精神光辉。古人说:“福兮祸所伏”,在知识经济社会物质的光彩下伏着巨大的祸事,这是西方物质文化末期出现的败坏现象。
回答者:匿名 10-24 18:07
一、成型期:“分子论”标志着西方文化的成熟
如果说东方文化是偏精神的,那么西方文化相对就是偏物质的,这里称之为“西方物质文化”。
西方文化的发展远比东方文化的发展要简单得多,他的内容变化是由神学到哲学,最后到科学。西方的神学与东方的神学不一样,东方的神学建立在深刻的经学上,而西方的神学没有很深刻的思想,就只是以敬仰美好的神来净化心灵,没有东方神学中那种很强的精神理念上的指导。所以西方神学思想并不影响政府的管理思想,这个问题在东方就完全不一样了,特别是在中国,经学和理学思想是政府管理思想的基础,杂糅其中的神学思想也会渗透到政府的管理思想中。
西方神学与东方神学的最大区别在于:西方神学不排斥物质,东方神学极力排斥物质。这种文化内涵上的差异,导致西方物质文化的产生,由此带来了西方工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意识。东方文化由于排斥物质,也就产生不了工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意识。
西方哲学文化的产生,是西方物质文化产生的前奏和思想准备,也是西方文化理性思维的开始。从神学文化走向物质文化,西方的哲学文化起到了过渡作用。在西方哲学文化中,要解决的最主要的问题是,物质是第一性的,还是精神是第一性的?是物质决定精神,还是精神决定物质?这种哲学上的大辩论,最终把西方文化从神学的混沌思维中解脱出来,建立了偏重于物质的理性思维,也就是物质文化的思维,这是西方文化中的一大进步。
在这期间,科学文化的产生有力地支持了唯物论,并因此而把神学思维撇在了历史的后面,神学从此而成了一个名存实亡的文化“摆设”。
西方的物质文化是以科学思维为基础的。哲学文化解放了西方人的思维,同时孕育出了科学思维,也孕育出了科学理论。“分子论”的诞生,宣告了西方物质文化的产生,因为这是西方人物质思维的开始,物质思维是以探索物质构成和崇尚物质光华为思维特征的。
东方人的思维是物性思维,以“阴阳论”为基石,注重对事物属性及其功能的分析,优点是宜于看到物质与精神的运动共性,掌握事物运动与人之间的关系,根据这种关系作出预测和运筹,借势运力,寻找最佳决策,讲究思维能力;西方人的思维是物质思维,以“分子论”为基石,注重对事物内部构成的发现,掌握事物内部与外部的关系,优点是宜于根据事物结构创造新事物和新功能,讲究创造才能。所以,“分子论”成为东西方文化的分水岭。
西方的人文主义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每个阶段的人文主义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一、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1、人文精神
其核心思想是: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
2、智者学派(公元前5世纪中叶以后)
(1)背景
公元前5世纪中叶以后,古希腊经济繁荣,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高度发展。
人们越来越多参与政治生活,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有些学者的研究把“人”作为研究的核心问题。
(2)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
(3)研究领域及主张
研究领域: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研究人类,反思人类自己。
主张:
①人是万物的尺度。
进步性:认为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否定了神或命运等超自然力量对社会人生的作用,这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
局限性:过分强调了个人主观感觉,忽视人们认识的共同性,给主观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义打开方便之门。
②智者学派反对迷信,强调自由,认为一切制度、法律和道德都是人为的产物。
③社会道德方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不应该强求一律。
(4)意义
①其思想否定了神或命运等超自然的力量对社会人生的作用,树立了人的尊严,对雅典民众的思想启蒙和解放起了积极的作用。
②它的某些思想是西方思想史上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
③开始用人的眼光观察世界的有益尝试,并从自己的方法中得到与以往不同的结论。
3、苏格拉底(雅典著名的哲学家)
(1)思想主张
①“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希望重建人们的道德价值观。
②“认识你自己”,其哲学追求主要集中在认识人自己这一命题上,注重伦理道德。
③“知识即美德”,美德来自于知识,最高的知识就是人们内心深处的道德知识,美德是关于善的知识。
④提出善是人的内在的灵魂,世界上没有人自愿作恶,人之所以作恶是出于无知。并提出“教育对美德的重要性”。
(2)意义
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开创了哲学的新方向,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他崇尚知识和自由探索的理性精神对后世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4、柏拉图《理想国》(苏格拉底的学生)
(1)主张
①关注的焦点是人类社会,建立由哲学家统治的理想国;
②“理念论”:认为人本身和周围的世界都是不真实的,世间万物之外存在着的“理念”世界才是真实的,理念是万物的本原。
(2)意义
他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学生)(前382-前322年)
主张:
①强调理性,也承认感觉是认识的起源;
②贡献:以科学调查的方式研究自然界,创建了严密的逻辑论证系统,充分体现了人类不断追求真理、了解未知的人文精神。使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探究:古希腊和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有何异同点?
相同点:
不同点:
二、文艺复兴(14-16世纪)(揭露教会的腐朽和罪恶,并为放弃宗教信仰)
1、首先在意大利兴起的原因
(1)经济基础:14世纪意大利经济繁荣,首先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阶级基础:新兴资产阶级为自身利益,需要创造一种新文化,冲破天主教的思想束缚。
(3)思想渊源:意大利保存了古希腊、罗马的大量文化遗产,为新文化的出现提供了依托。
(4)社会基础:意大利处于政治分裂状态,没有文化专制,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环境,成为学者、艺术家汇集的地方。
2、实质:反映欧洲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
3、核心:人文主义,即重视人的价值,崇尚人性;提倡追求自由,鼓励冒险;崇尚理性,提倡科学,追求知识。
探究:、成就.意义
三、宗教改革(16世纪)(披着宗教外衣,反对教会的宗教特权,未抛弃宗教神学思想。)
1、背景
(1)思想:文艺复兴的影响,使天主教会的权威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质疑和极大地冲击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
(2)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罗马天主教的束缚。(根本)
(3)政治:天主教会对欧洲尤其是德意志的压榨,使天主教会与人们的矛盾加深。
(4)导火索:1517年,教皇出售赎罪券。
2、性质: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封建反天主教会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
3、运动
(1)序幕:1517年《九十五条论纲》
(2)主张:
核心:“因信称义”,信仰即得救。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无须购买赎罪券;
主张每个基督教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
简化宗教仪式。
(3)成果及扩展
路德教、加尔文教和英国国教
4、影响
(1)在宗教改革的影响下,开始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2)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3)世俗权力的回归,在政治上、经济上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了新兴的民族国家的力量。
四、启蒙运动(17-18世纪)(彻底与天主教会决裂,打倒天主教会的权威,否定教权。)
1、背景
(1)思想: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推动下,自然科学取得很大进展,为人们认识人类社会提供了新的依据;
(2)经济:17-18世纪,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
(3)政治:封建专制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资产阶级提出了反对专制制度的要求。
2、性质:资产阶级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也是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3、主张
(1)不满足于对人性的尊重,要求获得人本身的解放;
(2)核心:理性主义。强调凡是要以人的思维既科学方法去判断,而不是依赖天意或神的旨意;“理性”是指人自己思考,运用自己的智力去认识、判断和理解事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