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骨神仙籍里人,诗狂酒圣且平生。开元一遇成何事,留得千秋万古名。——《李白》
李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句洒脱大气,短短几句却充满了旷世豪情,被后人称为"诗仙"。有些诗句在流传的过程中被改动,却好像失去了原始的味道。
发现新版本《将进酒》早在1900年,一位外国考古学者专门来到敦煌探究敦煌文化,他经过一番查找发现了一个破败的古庙,古庙被沙土埋在底下已有上百年不见天日,古庙里藏着大量的经卷文本,还有几具骷髅守在经卷旁边。从现场看来,经卷散落的很混乱,像是发生了重大事件为了逃难在短时间内将所有经卷藏在此处。
这一发现震惊了考古界,因为古庙中的经书数量庞大,涉及了社会文化经济科技宗教等各个领域,其中有中原的文字也有异域的古文字,这儿像是一个历史博物馆,为历史学家提供了无价的资料。其中有三本手抄引起世人的关注,其中一个是李白的《将进酒》,但它又不叫《将进酒》,而是《惜罇空》,内容也与我们熟知的《将进酒》有出入。于是有人拿两个版本做对比,不比不知道,一比才发现新版本读起来更狂。
原版与改动的对比
《将进酒》是宋人改编后的诗歌,两个版本有多处不同,首先第一处《惜罇空》写到:君不见床头明镜悲白发,而《将进酒》中描写的是高堂明镜悲白发。"高堂"一词在古代既可以指正室厅堂,也可指父母双亲,这未免给读者造成了误解。如果改用"床头明镜"就很清晰了,作者描述的就是在床前照镜子时发现镜中的自己头发已经花白,容颜老去,年华消逝。
此时亦感叹时光短暂,转瞬即逝,不如斟满了酒及时享乐。这也符合李白旷达的豪情壮志。此时李白已人近中年,却遭遇了官场的不测,被贬丢官,朝中的葡萄美酒夜光杯与李白无关,当然最令他头疼的人心叵测尔虞我诈也离他远去。卸去了一身疲惫,心中反倒空落落起来,世人皆知李白爱酒,此时也只有手中的一樽酒能填补心中的空缺。外物来来去去,从不留住,又何必执意去抓住。
其次是"朝如青云"与"朝如青丝"的区别。在古代诗歌中,"青丝"指头发,在这里李白想用个比喻,从"暮成雪"中也可以看出来作者用的是比喻来形成少年与老年的对比感叹时光的流失。那么既然这样,再用"青丝"就构不成比喻,也用不得"如"这个字了。反而《惜罇空》写到"朝如青云",既形象的描述了青年时浓密的头发,又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在诗歌对仗上做到了位。李白是学富五车的才子,纵使是喝醉了酒也不会犯低级的文字错误。
第三处不同是《惜罇空》在"岑夫子,丹丘生"后没有了"将进酒,杯莫停"一句。而在宋版本中不仅加了这一句,还选用了"将进酒"作为诗歌的题目,大概是宋人觉得李白当时心中想的便是一直饮酒停,不停就不会想起烦扰的琐事,一直喝酒就没有心思去想心中的苦闷。
不过,正如王羲之在醉酒后写出了旷世名作《兰亭序》,而在清醒时却怎么也临摹不出。或许原版就已经达到了表达李白情感的极致,不需要增添一文一字。后人自以为读懂了作者,为作者加上当时没有表达出的心绪,可尊重原著才是对作者最大的尊重,也是对作品解读的最高境界。
第四处不同便是"请君为我倾"与"请君为我倾耳听",《惜罇空》中描述的是"我为大家唱首歌,大家为我斟满酒",意思表达的清晰简练,《将进酒》中表达的是"我给大家唱首歌,大家为我斟满酒竖起耳朵听",未免有些重复冗余。前一句"与君歌一曲"就已经明确的表达了作者为听众高歌,听众认真观赏的意思,不需要再用一句来重复,如此便有了命令强制的意思,少了份洒脱。
第五处不同便是"古来圣贤皆死尽"与"古来圣贤皆寂寞",我们在课文中学到的是"皆寂寞",当时的理解是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不被赏识,怀才不遇的寂寞,不能实现心中包袱空有一腔热血却只能平静的谋生而感到的落寞。因为此刻李白也是处于被贬谪的状态,相比也会有怀才不遇的寂寞。
可在《惜罇空》写到的却是"古来圣贤皆死尽",乍看有些狠辣,细细读来却别有一番风味。因为此时的李白处于落寞烦闷的情绪状态里,又喝醉了酒说些"酒后胡言"也是很正常的。或许也只有在喝醉了作者才敢如此口出狂言,不顾世人对诗文的分析,而只是表达内心对世事的看法。
作者说的也没错,古往今来历史上无数的名人志士,此时都已经变成尸骨化为泥土,也只有现在喝酒的人活在世间留下了名声。李白嗜好饮酒是出了名的,他的许多千古名作都是喝醉了写出的,饮酒可以缓解李白紧张的神经,飘飘然穿梭到一个独我的世界中去。李白对历史上爱喝酒的人很是赏识,与古人饮酒,说心里话,也只有疯疯癫癫的醉酒人才做得出来。
还有一处区别是"天生吾徒有俊才"与"天生我材必有用"。这首诗有不少堪称惊艳的句子,其中一句便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寥寥几字洋洋洒洒的表现了作者不被世俗物质所困扰,而深深的相信自身的能力,恃才无恐。世界浑浊独我清醒,屈原在《离骚》中写出了内心的不甘,不愿与尘世为染的高洁。或许这句诗改的十分妙。
作者借诗抒情
如果没有出土这个版本的诗句,我们或以为一直流传的《将进酒》是原作。两个版本有初入,一个更狂傲,一个稍加收敛些。但整体诗歌句句透露着诗仙李白的无奈和不羁。他不愿做皇帝的宠儿,不愿被红尘琐事烦扰,他最爱的或许只有手中的酒与遥远的月。
我们读到的《将进酒》是不是被修改过的版本?
然而,100多年前的敦煌文书出土,其中记载的“将进酒”却颠覆了传统认知,因为与我们熟知的《将进酒》差别不小:如今我们熟背的将进酒,或许并非李白的原版。
20世纪之初前后,中国历经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惨败,国势陷入低谷,国人信心崩溃,但就在这时,仿佛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两大历史文化遗迹横空出世,重振国人信心:一是甲骨文,证实商朝存在,中华文明有远超欧洲的悠久且辉煌的历史;二是敦煌文书出土,再现强盛大唐!
众所周知,李白是诗仙,他的作品脍炙人口广为流传,作为代表作的《将进酒》更是古今传诵,那么《惜罇空》与《将进酒》应该只是名称略有不同,内容基本一致才对。然而,两者比较之后却有不小的差别,有学者指出《惜罇空》比《将进酒》还要豪迈、还要癫狂。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一,宋版是“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唐版是“君不见床头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云暮成雪”。
关于“床头”与“高堂”的改变:唐朝镜子往往放置在床头,而非高堂之上,所以《惜罇空》中用“床头”,唐版的更为确切。当然,宋版的高堂是指厅堂还是父母,这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关于“青云”与“青丝”的改变:唐版的朝如青云暮成雪,与前一句相呼应,而宋版的“青丝”就是头发,放在文中略显违和,因此唐版的青云更为确切。
二,宋版是“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唐版是“天生吾徒有俊才,千金散尽还复来”。
三,宋版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唐版是“岑夫子,丹丘生。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
宋版增加了“将进酒,杯莫停”和“耳听”这两处,但与《惜罇空》原题不符,酒喝完了,又岂能“杯莫停”?或因如此,宋版将这一首诗重新命名为“将进酒”。另外,唐版的更显李白豪迈和无酒不欢的本性,李白说“岑夫子,丹丘生,我给你们歌一曲,你们给我倒满酒”,显然比宋版的更能体现李白性格。
四,宋版是“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唐版是“钟鼓馔玉岂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贤圣皆死尽,惟有饮者留其名”。
从“岂足贵”到“不足贵”,两者与其有所变化,各有千秋吧,难以评价改动的好坏。但从“贤圣皆死尽”到“圣贤皆寂寞”,这个变化就比较大了。
宋版更显文气,可能觉得“死尽”太粗俗,唐版更合李白醉酒之境,诗仙醉酒之后,在酒桌上说话很难太文绉绉的,往往粗俗一些也可以理解。更为重要的是,如果联系李白前文“天生吾徒有俊才,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消极烦闷心态,政治上屡次碰壁的痛苦,就能理解他说“古来贤圣皆死尽”了。
总得来说,唐版的《惜罇空》更符合李白的心境,是他政治失意和酒鬼心态的体现,宋版修改之后更能为大众接受,两者到底谁更好,就看每个人的理解了,一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看到这里,我们会发出这么一个疑问:我们错学了李白名篇《将进酒》或《惜罇空》?其实这一点无需过于较真,上文提到了,敦煌文书中发现李白这一首诗的甲乙丙三个版本,每个版本都略有不同,很难说哪一个才是李白原版,甚至这三个都是唐人改后版本,而非一定就有李白的原笔原貌。
课本中《将进酒》真是改动后的版本吗?原句是什么样的?
李白的《将进酒》不仅流芳百世,还在当今网络里被改编成许多有趣的版本。而我们在课本上的《将进酒》也被人改动过,并非李供奉的原作,据说原作的语句非常逆天,因此为了和谐社会,就不让我们背诵。
李白又叫李供奉,大唐时期天宝三年,在官场不如意的李供奉愤然辞职,唤来一匹盛装着大箱黄金的马车洒脱的离开长安。李供奉为什么那么有钱,是当官得来的吗,这些无从考证,拥有大箱黄金也是野史说的多,至今没啥证据。但有历史记载证明,李供奉当年以才华获得唐朝官职,本来想以才治理天下,造福苍生,过程还意气风发的为唐朝策划出一幅大帝国的盛世蓝图。
可惜唐朝皇上只看中李供奉的才华,特别是妃子们很喜欢李供奉的诗词,招他做官,只是想让他方便给皇族献艺而已。所以,李供奉平时经常会被招进皇宫,供唐王跟妃子们消遣,命他写诗、舞剑等,简直是呼来唤去的存在,从这可猜测,李供奉其实过得很不开心,本来把才能用在好好当官方面,可偏偏皇帝看重的只是他的诗词。
后来,李供奉感叹无奈就选了遗憾离去,正式开始浪迹天涯游览名川胜景的潇洒生活。当年,李供奉游玩至梁宋的时候,巧遇到好友岑勋、元丹丘,高兴起来跟对方一起聚众喝酒作诗,还登山看风景,还跑到山上摆宴席,然后喝多了就豪迈放歌,尽兴作诗,最终流芳百世的著名词作《将进酒》就在这过程中诞生了。
可能是李供奉在官场沉淀多年,看透了当中的黑暗与腐败,所以作诗起来,特别的豪迈跟气势宏大。开头第一句,引用黄河之水天上来,把黄河跟天际的景色拉入听者脑海,可谓是一气呵成,意境高深。可是,很多人不知道,其实李供奉当时所作的《将进酒》并非我们课本上的《将进酒》。关于,它被改动的原因,不是历史自然因素影响而成,据说是有人故意修改掉的。
根据考古记载,最早发现李供奉《将进酒》被改动的线索在敦煌。当初,我国的一些学者在研读敦煌文化古籍的时候,无意间发现了一首名字叫《惜罇空》的太白诗词,经过层层分析跟鉴定后,相关学家惊讶的发觉,此诗词或许就是《将进酒》的唐朝版本。
换句话说,当年李供奉跟岑勋、元丹丘,在聚会喝酒时所作的诗有可能就是《惜罇空》。然而李供奉的这首原作词作,有这两句是这样写的:天生吾徒有俊才,千金散尽还复来。通篇下来其实跟修改版大致相同,如果不仔细看的话,这首原创诗看起来,确实很难找出跟课本的不同没区别。
但别忘了原作中有一句叫“天生吾徒有俊才”,此句诗到了课本上就变成了“天生我材必有用”。然而李供奉的吾徒有俊才,看起来则更为霸气狂妄,其出发点不同,此句多是李供奉为了表达对朝廷不满所作,颇有抱怨跟狂傲的意义。所以对于学生来讲,这样不适合。而“天生我才必有”听起来很正能量很有鼓励卓越,很适合教给学生,让他们明白自己生来必定有自己的贡献跟作用,从而不自卑不气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将来成为国家栋梁,怪不得不让我们背了。
为此不适用于在课本学习,于是就被和谐修改了。最终,李白的狂气就因此句被修改后,变得收敛许多,而敦煌的发现的《惜罇空》又很好的还原了当时的版本。
对此大家怎么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