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万年以前,旧石器时代,郑州地区的原始人类,是如何生活的?石头在他们手里如何变成了工具?陶器在他们的生活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还没有进入刀耕火种的时代,他们又是如何在蛮荒的世界生存下去的?
12月4日,第10届亚洲旧石器考古学年会在郑州召开。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联合进行的郑州旧石器考古主要发现与研究进展,确立了郑州及中原地区晚更新世古人类文化发展序列,揭示出中原地区现代人出现的考古学证据,填补了旧、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的空白。
【时代】旧石器时代覆盖了人类历史99%的时间
你对人类的过去了解吗?沿着历史长河,越过唐宋元明清,越过夏商周三代,越过三皇五帝,到遥远的史前社会,从新石器时代,上溯到旧石器时代,人类究竟走过了怎样艰辛的进化过程?
旧石器时代,是大约从300万年前开始的,到距今1万年左右结束。而在地质时代上,旧石器时代又涵盖了上新世晚期和整个更新世。旧石器时代,覆盖了人类历史99%以上的时间,换句话说,有文字记载的人类文明历史,只不过被局限在钟表中的最后一分钟内。
(老奶奶庙用火遗址)
旧石器时代,是刀耕火种的时代吗?非也。刀耕火种,虽然是形容原始社会的生活生产方式的,却是在新石器时代之内。旧石器时代的大部分时期,人类以采集、狩猎为生,以松散的社会群体为单位,过着迁徙和流动的生活。一直到旧石器时代晚期,一些人类群体才开始转向农业经济和定居生活。
(老奶奶庙骨器)
了解了这些,才能对郑州旧石器考古的主要发现与研究进展有一个比较全面和准确的认识。大河报·豫视频记者了解到,从2001年以来,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长期合作,组织多学科队伍,开展考古发掘与调查,进行了系统的多学科的研究。先后发掘了荥阳织机洞、新密李家沟、新郑赵庄和黄帝口、二七区老奶奶庙遗址,以及登封西施、东施遗址,和方家沟遗址,获得了多项重要发现与研究成果。
(织机洞遗址)
经过近20年的研究工作,首先确立了郑州及中原地区晚更新世古人类文化发展序列。两单位课题组结合新发掘遗址开展的环境考古研究,以及加速器碳14与光释光等测年技术的应用,取得大量古环境与年代学资料数据,为系统展示本地区晚更新世以来,尤其是晚更新世中、晚期旧石器文化发展历程奠定非常坚实的基础。
【阶段】中原地区晚更新世古人类文化发展序列确定
根据介绍,织机洞遗址发现与综合研究成果展示,本区砾石工业和以砾石为原料的粗大石片石器工业并行于晚更新世早期,一直到距今5万年前后才发生明显变化,进入以小型石片工业为主阶段。
(老奶奶庙出土的石制品)
(老奶奶庙发现的石制品)
织机洞上层、老奶奶庙、赵庄、方家沟等遗址从距今5万年前后出现石器小型化、加工精致化及片状毛坯为主导,遗址数量增加、且结构复杂化等,一直持续到距今4万年左右,是中原及邻近地区旧石器时代中期到晚期文化初始阶段发展的特点,大致与旧大陆西侧旧石器时代晚期之初相当。其后,晚期文化发展进入新阶段,相当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早段。
西施遗址石叶遗存,取代早前流行的石片工业,则可视作旧石器时代晚期后段的开始。以石叶与细石叶技术为标志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后一阶段,亦可以分为前后两段,即以石叶技术为标志的前段,以及以细石叶占主导的后段。不过前段流行的时间很短暂,仅在距今2.6万年前后开始,到距今2.4万年前后随着船形细石核技术的出现与发展即告结束。
(西施遗址石制品)
代之而起的船形细石叶技术为标志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最后阶段,则一直持续到距今一万年前后的旧、新石器时代交替。这一过程清楚地展现了中原地区晚更新世古人类文化发展序列。
【证据】具备象征性行为的现代人 出现在旧石器时期的中原地区
考古发现与基因分析已证实,现代人这个物种约30万年前形成于东非。此现代并不是我们常说的现代,而是人类发展阶段上的一个专门表述。
人类学研究认为,人类进入现代阶段(或者说具有现代性)的显著标志是——象征性思维的出现。什么是象征性思维?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可以大致表述,它是一种可以谈论过去发生的事情以及未来可能会发生的事情的能力。象征性思维能让人离开当下的直接感知(或者说超脱感知的束缚),通过回忆和假设开启另一段意识的旅程。
而具体到郑州,考古新发现清楚展示晚更新世中、晚期中原地区简单石片石器主人的行为复杂化,特别是现代人独具的象征性行为的出现等,如老奶奶庙等遗址布局结构有意的安排、优质石料远距离的运输,以及石器生产技术的进步等,都是很明确的证据。
(织机洞石英石器)
其中,新郑赵庄遗址发现远距离搬运紫红色石英砂岩,专门垒砌成石堆基座,再摆放巨大象头遗迹,更为引人注目。这一反映非功利性复杂活动的遗迹,无论是出于对巨兽的恐惧或崇拜,或是对狩猎丰收的祈求,都具有明显象征性意义,是现代人行为出现的重要证据。
尤为重要的是,郑州地区典型石片石器组合将华北到中原以南地区同类发现连为一体,进一步证明中国境内具有解剖学意义上的早期现代人的出现,是和具有本地区长期延续的石核——石片技术传统的旧石器遗存密切相关,清楚地展示出中国及东亚地区现代人起源与发展的区域性特点。
登封西施与东施遗址石叶及细石器工业的发现,更清楚展示出了晚更新世期间中国及东亚大陆中部地区发生过人群迁徙与文化交流,证实了现代人扩散北线的存在。
(西施遗址断面)
由此可知,在距今4~5万年中原及周边已明确出现现代人之际,来自旧大陆西侧的人群或文化的影响仍仅局限于西北部宁夏水洞沟等地,直到距今2.6万年前后才波及到中原腹地。
【工具】从狩猎采集到农业社会 旧石器是如何过渡到新石器时代的
旧石器时代,是如何过渡到新石器时代的?在这一过程中,人类的行为,发生了哪些微妙的变化?2009~2010年发掘的新密李家沟遗址,发现中原地区最晚的细石器文化、迭压在细石器文化层之上的李家沟文化,以及更晚的裴李岗文化。该成果显示,从旧石器时代末期到新石器时代,具有不同文化传统的人群曾长期生活在遗址附近地区,因而留下各类文化遗存,为探讨中原地区从旧石器到新石器时代的过渡,完成从狩猎采集社会向农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进程,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新证据。
(刮削器)
李家沟下文化层发现典型的细石器文化遗存,主要有船型与锥、柱形的细石核、细石叶等,还发现数量较多的人工搬运石块,可能与居住活动相关。在典型细石器文化层发现的原始素面陶片与简单磨刃石锛,更突出反映中原地区旧、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文化发展的复杂性。
(砍砸器)
李家沟文化阶段的细石器技术已现衰落趋势。该层发现的细石器成分所占比例明显减少,技术也变得更简单随意。磨制技术产品则明显增多,最常见是石磨盘等发现。完整的动物骨骼及碎片虽有较多发现,但少见大、中型的哺乳动物,多是形体较小型动物骨骼碎片,显示此时专业化狩猎大型动物的生计活动已不再继续。小型动物可能只是本阶段李家沟居民部分食物来源。虽然尚未发现有植物遗存,但大量陶片存在说明陶器在本阶段已很流行。
你知道郑州地区发现的最早的陶器,其用处是什么吗?是喝酒,是盛水,还是储存粮食?根据研究,北方地区早期陶器功能可能多与植物籽实类的食用与保存相关。李家沟文化层丰富的陶器发现说明此时植物类资源应已经占有很重要地位。
从细石器到李家沟文化层来看,该遗址前后两阶段发生明显变化,从早期流动性较强的大动物专业化狩猎,逐渐转变为更多利用植物性资源的定居,展现中原地区从旧石器到新石器时代的过渡,开始由狩猎采集向定居与农业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来源:大河报·豫视频记者刘瑞朝
来源: 大河报
河南发现3万年前现代人头骨,此次发现有什么意义?
引言:河南属于中原地区,而且黄河流经河南,一直以来都是中原文明的一个发源地。而在河南省也发现了3万年前现代人的头骨,那么这一发现有什么意义呢?
一、3万年前现代人的头骨中国文物局在北京举行的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的工作发布会上发表了一条消息,原来在河南鲁山县仙人洞遗址中发现了一个距今已经有3.2万年的人类头骨化石。仙人洞是位于在河南省平顶山市的鲁山县,海拔不高,但是这里面是有旧石器时期的一个洞穴遗址的。因为在以前的人们并不懂得建造技术,所以只能去寻找一个又一个洞穴来进行。居住在这个洞穴里面就能够保存了很多他们当时生活的一些痕迹,同时也出土了一些人类的遗存。这里面就包含人类的头骨化石和牙齿。
二、仙人洞中生活的现代人现代人已经是进化的比较完全的人类祖先的,而且现在的人已经熟悉了群居的生活。在平顶山仙人洞遗址中,一共发现了40多处洞穴,其实这生活在当地的个洞穴的数量还是很多的。而且有很多洞穴都有人类活动的痕迹,这证明了当时还是有很多的族群,而且仙人洞的居住环境在以前的一个情况下算不错了。因为每一个洞穴基本上都能住10个左右的人,这些洞穴不仅可以遮风挡雨,而且还可以保证附近有充足的食物来源和水源。
三、考古意义本次所发现的距今3.2万年的人类头骨是有很重大意义的,这意味着在3万多年前就已经有现代人在中原进行生活的,而且这是河南已知的年代最早的现代人化石。能够有助于研究中国的现代人起源,因为可能就是这些人的后代出现在中原大地上,然后创造了中华文明。
在河南发现3.2万年前的人类头骨化石,这究竟意味着什么?
大家都知道,我国的中原地区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拥有深厚的人类文化积淀。
不久前,国家文物局宣布,在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的仙人洞遗址,发现了距今3.2万年的人类头骨化石。这个发现意味着3万多年前就有人类在中原出现。
这也是河南已知最早的早期现代人化石(人类学家把“完全形成的人”分为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早期智人距今约30万至4、5万年,晚期智人或称为新人,即解剖结构上的现代人)。
很多人看完热闹之后,陷入了沉思……这个发现似乎没有什么重大意义,因为中国境内发现的远古人类比比皆是。那么,这个早期现代人化石,究竟有何意义呢?
现存年代最久的人类头骨是什么?
在史前时期(约200万年前至公元前21世纪)的我国,元谋人、蓝田人以及北京人等猿人化石一直是史前古人类存在的证据。 越来越早的古人类化石被发掘,对现代人类起源及演变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974年,研究者在埃塞俄比亚发现了距今320万年的一名女性骨骼化石。通过对该骨骼的发育及磨损情况分析,可以确定该名骨骼化石的主人死亡时候只有20多岁,因此她被叫做少女露西。
露西的头骨一直被认为是最早的古人类头骨。直到 2019年,有科学家同样在埃塞俄比亚发现了一块近380万年前的古人类颅骨,这一重大发现马上推翻了“露西是人类祖先”的说法。
该块颅骨不仅是少有的超过350万年的颅骨遗骸,而且其颅骨近乎完整,对于深入研究古猿人类起到关键作用。根据其骨骼形态、牙齿、颌骨等分析可以判断该块颅骨可能属于一名成年男性,其所属的古人类可能生活在较为干旱的草地、湿地及河岸森林等灌木带地区。
此外,该块男性头骨化石被认为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直立行走”的古人类,分析其头骨特点可以判断其属于南方古猿湖畔种。
这次发现意味着什么?
现在让我们回到这次的发现。仙人洞1号洞遗址位于鲁山县一处海拔为576米高的陡峭崖壁上,遗址中除前文提到的头骨化石外,还有十多件人类牙齿和头骨断块。
除此之外,还发现了大量的哺乳动物类化石和石制品。这些动物主要是马、山羊、棕熊、梅花鹿、野猪、猕猴、豪猪等,它们的生存年代大约为距今4万到3万年。
这是目前河南已知年代最早的早期现代人化石,意味着3万多年前的中原地区就已经出现了早期现代人的活动踪迹。
国内外研究表明,距今3-5万年是现代人出现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虽然经考古证实,中原地区存有旧石器文化,证明旧石器时代中原地区已存在人类活动,但一直缺乏人类化石这一直接证据,尤其是现代人阶段的人类化石。
此次发现表明,距今3-5万年前这一段时间里,中原地区确确实实已有人类生存。 这不仅丰富了中国旧石器文化晚期的考古资料,而且为研究中国现代人起源与演化提供了重要的化石依据。
为什么会在河南发现?
古人类选择河南作为其居住地与其地理位置、天气气候等因素密不可分。
首先,河南地处中原地区、黄河以南中下游地区,具有丰富的水源和大片平原,土地肥沃,非常适合动植物的生存与繁衍。 旧石器时期的古人类主要以采集和狩猎为谋生方式,大量的动植物为古人类提供丰富的食物来源。
其次,河南省具有优异的气候特点。 河南省大部分地区处于暖温带地区,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期、气候温和的特点,非常适合古人类的居住与生活,也同样有利于动植物的生长与发育,保障古人类的生存与生活。
既然河南的条件这么棒,那为何古人类会选择仙人洞,而不是别的洞呢?
为什么古人类会选择仙人洞?
仙人洞具有以下几个地理优势。
首先,地势较为险峻。 在没有铁器作为工具的旧石器时期,古人类通常会将高于地面的洞穴或者树木作为居住地,以此 避免地面野兽的袭击,保护自身安全。
仙人洞遗址位于陡峭崖壁上,位置较为隐蔽,能为居住者的生命安全提供保障。
其次,水源和食物来源充足。 仙人洞遗址附近有树林、山区和河流,为古人类的生活提供丰富的食物来源和淡水资源。淡水源的存在对于不会制作盛水的容器的古人类而言更为方便。
再者,仙人洞的洞内面积比较大,大约有30平方米,可以容纳近10人,生活环境较为舒适。 在当时的条件下,甚至可以算个“豪宅”。
可以看出,仙人洞当时是经过居住者的精心选址,并用心经营的。
综上所述
这次的发现并不是那么简单的
不仅为我国的悠久 历史 增加更多证据
更是为我国现代人起源和演化
提供了重要资料
让我们期待更多的研究成果吧!
本文专家:唐慧敏,中南大学博士
本文审稿:王玉亮,天津师范大学 历史 文化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