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安徽中考语文古诗考题出现了新的动向,不是我们平时经常做的古诗词给上句写下句模式,而是注重诗意的理解和运用,最后根据给出的语境填写对应的诗句,相比以前的古诗默写模式有一定的新意在里面。
这里面的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励志诗句难倒了很多考生,根据很多考生反映,很多孩子都没有写出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千古名句。关键是不知道这首诗的名字叫《登鹳雀楼》
为什么会做不出来呢?这首诗是小学学的,很多学生包括家长应该都只知道诗句,忘记了这首诗的题目了。就是那个提示把很多考生给考懵了,部分学生忘记了有《登鹳雀楼》这首诗;只记得有崔浩的《黄鹤楼》的诗句。崔颢的《黄鹤楼》没有励志的诗句,孩子们一下子不知道怎么写了,很多考生最后写的还是《黄鹤楼》的诗句,压根就没有想起《登鹳雀楼》这首诗。
安徽中考的古诗题出得非常好,正好掐中很多语文基础不扎实的学生;很多学生没有分清《登鹳雀楼》与《黄鹤楼》,中考前一般老师都是要求学生背诵中小学学过的所有古诗词的;这里很多学生肯定是没有背诵的,或者没有注意诗的名称;中考考的是九年义务教育学习的所有知识,小学的内容都是在考试范围以内的。
写在最后: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今年考到了一大片考生,家长都抱怨中考考小学三年级的古诗,很多学生把这首诗的名字忘记了,只记得诗句了;还有对鹳雀楼与黄鹤楼没有分清楚;安徽的考生很多都是知道武汉的黄鹤楼,还有崔颢的《黄鹤楼》这首诗,不知道山西的鹳雀楼,所以很容易想到了关于黄鹤楼的诗句,做错了答案。
登鹳雀楼与登黄鹤楼的区别
区别:
1、作者不同
《登鹳雀楼》的作者是唐代王之涣,《登黄鹤楼》是唐代崔颢。
2、不同的楼
鹳雀楼:鹳雀楼,又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
黄鹤楼: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之巅,濒临万里长江,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自古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和”天下绝景“之称。
3、不同的创作背景
《登鹳雀楼》:此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
《登黄鹤楼》:这首诗就是从楼名之由来写起的。诗人崔颢登临黄鹤楼,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作,创作了这首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登鹳雀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鹤楼
黄鹤楼与鹳雀楼有什么区别
1、地点不同
黄鹤楼位于武汉市长江南岸的蛇山顶上,号称“天下江山第一楼”。鹳雀楼位于山西永济,它依临黄河,远眺华山。
2、建造时间不同
黄鹤楼在三国时期是军事楼,后演变成为观赏楼,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如《黄鹤楼》《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使得黄鹤楼自古以来闻名遐迩。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始建于北周,由于楼体壮观,结构奇巧,加之周围风景秀丽,唐宋之际文人学士登楼赏景留下许多不朽诗篇,以王之涣《登鹳雀楼》最富盛名。
历史变迁:
黄鹤楼雄踞蛇山之巅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代东吴黄武二年(223年)。
三国时期黄鹤楼只是夏口城一角瞭望守戍的“军事楼”,晋灭东吴以后,三国归于一统,该楼在失去其军事价值的同时,随着江夏城地发展,逐步演变成为官商行旅“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的观赏楼。
唐代《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孙权始筑夏口故城,“城西临大江,江南角因矶为楼,名黄鹤楼。”是为了军事目地而建。而据《极恩录》记载说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
唐永泰元年(765年)黄鹤楼已具规模,然而兵火频繁,黄鹤楼屡建屡废,仅在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有“国运昌则楼运盛”之说。最后一座建于同治七年(1868年),毁于光绪十年(1884年)。遗址上只剩下清代黄鹤楼毁灭后唯一遗留下来的一个黄鹤楼铜铸楼顶。
黄鹤楼从北宋至20世纪50年代,还曾作为道教的名山圣地,是吕洞宾传道、修行、教化的道场。《道藏·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言:“吕祖以五月二十日登黄鹤楼,午刻升天而去。故留成仙圣迹。”《全真晚坛课功经》中称其黄鹤楼头留圣迹。
1957年建武汉长江大桥武昌引桥时,占用了黄鹤楼旧址,1981年重建黄鹤楼时,选址在距旧址约1000米的蛇山峰岭上。
1981年10月,重修工程破土开工,1985年6月落成,主楼以清同治楼为蓝本,但更高大雄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