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在打井过程中,曾出现过不少新鲜事、奇怪事。有的地方打出了优质水源,有的打出了温泉,有的打出了古墓,有的打出了金银财宝。而在临潼代王一个村子,因为一次偶然打井,竟挖出了号称“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兵马俑。
那还是在1974年3月的时候,临潼县(现在的临潼区)代王公社西杨村又开始了一年一度的打井工程。24日这天,生产队长杨培彦和副队长杨文学,二人来到村子西南边柿子园一角的西崖畔上,环顾一圈,前思后想,最终,决定将这里的一处地方作为打井的具体位置。
第二天,以杨全义为组长的六个青壮年劳力,就在队长划定的地方开挖了。其具体分工是:杨培彦与杨志发在井下挖土,其余四人在上面运土。以他们几个小伙子的体力来说,打一口井,不会太费力。可是,这口井却很特别,开始还好挖,刚挖到一米深时,挖土就显得艰难起来。两天后,更遇到了坚硬得像石头一样的夯土层,再往下挖到三四米深时,又遇见一层厚厚的红土。一镢头挖下去只是一道浅浅的痕迹,而且震得人双臂发麻,虎口剧痛。这种现象,在过去打井中从没有见过。这些纯朴的农民,怎么也不会想到,这红土层就是考古界专用术语中的“红烧土”。当时,杨培彦等人以为这是房子被烧后留下来的痕迹,几个农民猜测说:“这可能是先辈们手里的一个砖瓦窑吧。”就没有在意,继续往下挖。到了第五天,也就是3月29日,出现了更加奇怪的现象,正在挥着镢头挖井的杨志发,忽然发现在靠井西壁的脚下,挖出来一个圆口形的陶器。他不禁惊叫了一声,以为挖出了一个瓦罐。他连忙叫杨培彦过来看,杨培彦以为这是个瓮。他们不断往下挖,待最后挖出来一看,并非瓦罐,而是一个陶人的头和脖子,当地人称之为“瓦盆爷”。杨志发对杨培彦说:“你瞧,这恐怕是古庙里的菩萨头。”杨培彦看了又看,表示赞同杨志发的说法。在他们继续往下挖的过程中,又将“菩萨”的身子、手脚挖出后,更相信这是一尊完整的“菩萨”。
“西杨村打井中挖出了神像”的消息不胫而走,被人们传得沸沸扬扬,引得附近村民纷纷前来围观。正在大家为这个刚刚挖出的“瓦盆爷”闹得热火朝天的时候,公社里一个名叫房树民的水保员,前来检查打井工作的进展情况。他对这口井的进展速度感到纳闷,“打了这么久,咋还没打出水来呢?”当一个社员把挖出的“瓦盆爷”指给他看时,他顿时愣住了。再看到挖出来的砖,他说:“你们看,这些方砖不是和始皇陵附近出土的秦砖一模一样吗?”他第一次把这些陶俑和距此五里地之外的秦始皇陵联系在了一起。因为作为一名公社干部,他还是懂得一些文物保护方面的常识的。于是,他便叮嘱这几名社员说:“这口井暂时不能再打了。”因为他估计到这里很有可能有国家文物。房树民回到公社后,便打电话将此事告知了临潼县文化馆工作人员。恰好,临潼县文化馆的赵康民是文物方面的一位行家,他和县文化馆的三位同志火速赶到打井工地现场。四十多岁的赵康民仔细地查看了这些“瓦盆爷”之后,立即取出随身携带的一厚沓麻纸,小心翼翼地将比较完好的俑头、俑身和俑腿全部包裹起来放上车子。他说:“这哪里是什么‘瓦盆爷’,很可能是国宝。”然后,他嘱咐干部社员,要求他们用箩筛将井口旁那堆混有陶俑碎片的红土,全部筛过一遍,以便将每一块儿碎片都收集起来,连同挖出的弩机箭镞,随后一并送到县文化馆。让杨志发和另一名社员一块儿,将挖出来的东西整理后,装上两个架子车,拉到县文化馆。据说,队上还给每个社员记了二分工。为了答谢这两个农民,县文化馆馆长摸遍了全身,拿出了当月的全部工资——三十多元人民币,交给杨家兄弟。
这批破碎的文物被送到县文化馆后,于是,一件特大陶俑的修复工作,就在华清池东边不远处一个小小的文化馆陈列室的一角开始了。经过赵康民的精心修复,陶俑显出了原形,展示出了它昔日的风采。
就在此时,一个在中国新闻社工作的名叫蔺安稳的记者,回到临潼老家探亲。当他知道了赵康民在修复这批文物时,便提议让赵康民上报此事。这位记者回京后,6月24日将这件事写成了一篇题为《秦始皇陵出现的一批秦代武士陶俑》的稿子,交给了《人民日报》编辑部。一石激起千层浪,这则新闻一经印发,立即引起中央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仅仅几天工夫,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先念同志的亲笔批示就被转到了国家文物局。
当年的7月15日,由陕西省文管会、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组成的秦俑考古队,进驻临潼县代王公社西杨村。从此,国际考古史翻开了壮丽的一页,当初队上打井的那块儿地及周围大片土地被圈了起来并加以保护。一个规模宏大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也在这里紧锣密鼓地筹建。
现在,每每与当年参加打井的那些老人谈及此事,他们深有感触地说:“真是‘一镢头’挖出个世界第八大奇迹。”当年的杨志发老人被不少媒体称为“杨一镢”,因为打井,也让他后来成了秦俑博物馆第一位职业签名人。
农民打井竟挖出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还有多少未解之谜?
其实我们国家能够有悠久的文化渊源,而且我们国家也是能够有越来越多的文物发现的,因为我们国家能够发现越来越多的文物,而且也有越来越多的文物能够被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
在我们国家,兵马俑一直都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而且很多人都认为我们国家的兵马俑是十分神奇的。农民打井竟挖出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还有多少未解之谜?兵马俑还有很多未解之谜。之所以这么说,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兵马俑并未被我们全面认知。
其实我认为兵马俑的确还有很多未解之谜,因为兵马俑并没有被我们全面认知,我们对兵马俑的认识并不是很全面。我一直都认为我们对兵马俑的认识是比较片面的,而且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不一定能够发现更多的兵马俑,而且我们也只能从少量的兵马俑当中去探知社会,并且也只能够去了解这些兵马俑,我们是不能够解开更多的谜底的。
二、我们对兵马俑的认识仍有盲区。
当然,我认为我们对兵马俑的认识也是有很多的盲区的,因为我们并不能够了解更多的兵马俑,而且我们也不一定能够有更多兵马俑的发现,如果我们不能发现更多兵马俑的话,我们就不能够对比马勇有更深的认识。
三、兵马俑的相关知识不易被我们了解。
当然,我一直都认为流传下来的兵马俑是有很多的数量的,只是因为我们的人力物力有限,我们不能够有更加先进的科技,才会使得我们不能够了解更多关于兵马俑的相关知识。正是因为我们不了解兵马俑,所以我们才不能够更好地认识兵马俑,所以我们才不能够对兵马俑的谜底有所领悟。
以上就是我的看法。
秦始皇兵马俑怎么发现的?
秦始皇兵马俑的发现过程是:
一号坑的发现,缘于1974年3月,兵马俑面世,当时下和村农在村南打井,井口刚好开在一号坑的东南角。
二号坑则是考古工作者经过钻探的科学发现。1976年4—5月间,考古队在一号坑的东端北侧有目的的钻探工作中,于4月23日又发现了一个有兵马俑的坑。
三号坑的发现,同二号坑一样,是考古队经过钻探的结果。继一、二号兵马俑坑之后,1976年5月11日,又在一号坑西端北侧25米处,钻探发现了一个陪葬坑,根据发现的先后,编号为三号坑。
四号坑有坑无俑,只有回填的泥土,据推测是因为秦末农民起义等原因未建成。
扩展资料:
兵马俑从身份上区分,主要有士兵与军吏两大类,军吏又有低级、中级、高级之别。一般士兵不戴冠,而军吏戴冠,普通军吏的冠与将军的冠又不相同,甚至铠甲也有区别。
其中的兵俑包括步兵、骑兵、车兵三类。根据实战需要,不同兵种的武士装备各异。
俑坑中最多的是武士俑,大部分手执青铜兵器,有弓、弩、箭镞、铍、矛、戈、殳、剑、弯刀和钺,身穿甲片细密的铠甲,胸前有彩线挽成的结穗。
军吏头戴长冠,数量比武将多。秦俑的脸型、身材、表情、眉毛、眼睛和年龄都有不同之处。
秦俑丰富而生动地塑造了多种具有一定性格的人物形象。其风格浑厚、洗练,富于感人的艺术魅力,是中国古代塑造艺术臻于成熟的标志。
它既继承了战国以来中国的陶塑传统,又为唐代塑造艺术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人类古代精神文明的瑰宝”。
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兵马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