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最新数据,请稍等......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常见错误的是,高中古代文化常识

历史趣闻     2023-6-29     点评:5举报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常见错误的是,高中古代文化常识

01

以今释古

(1)南面,指担任大臣,因为古代坐北朝南为尊位,大臣朝见天子时立于南面。

(2)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做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

借鉴:例(1)中,“南面”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方位名词,意为“南边”;但在古代汉语中却是一个动词,意为“面朝南”,古代天子、诸侯、卿大夫理政时皆面朝南而坐,因此称居帝王之位或其他尊位为南面。

例(2)中,“关进监狱,然后再做考察”明显不合常理,其实这里的“考”不是现代汉语的“考察”之意,而是一个通假字,通“拷”,是拷打的意思。两例均犯了以今释古的错误。

02

张冠李戴

(1)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于青史。

(2)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廷举行,由丞相主持。

借鉴:例(1)中的“武”不是指古代军事家孙武,而是指古代明君周武王,古人常常将商汤与周武王这两位明君并称。

例(2)中,殿试又称御试、廷试,即指皇帝亲自出题考试,因此主持人应当是皇帝,而不是丞相。两例均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

03

特指泛用

(1)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2)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3)前尹,在文中指开封府前任府尹;“尹”为官名,如令尹、京兆尹,是知府的简称。

借鉴:例(1)中,“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是不准确的,在太子必须经过正式册立“被确定”成为“继承君位的人”这一条件下,是不可能再用“太子”这一特定称呼来指太子之外的“其他儿子”的。

例(2)中,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嫡长子继承制,长子继承制不准确。

例(3)中,说“尹”是知府的简称是错误的,因为“尹”这一职位是指少数特殊行政区划的首长,而知府的使用面却要宽泛得多,“尹”不可能是知府的简称。三个例子均犯了特指泛用的错误。

04

概念不清

(1)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2)有司,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3)禁中,又称禁内,指皇室宗族所居之处,因所居宫室严禁随便进出得名。

借鉴:例(1)中,“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请求退职,这话是对的;但称病的原因有很多种,只说是因受到权臣诋毁不准确。

例(1)犯了增加概念内容的错误。

例(2)中,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是不准确的,因为决策中枢就不能称为“有司”。

例(3)中,“指皇室宗族所居之处”错误,应是“封建帝王所居的宫苑”。

例(2)和例(3)犯了扩大概念范围的错误。

05

生造臆断

(1)践祚,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台阶,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

(2)近侍,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的影响也很大。

(3)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

(4)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

借鉴:例(1)中,“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与“践祚”无关,是凭主观揣度添加的解说内容。

例(2)中,“职位很高”的说法是不准确的。这些近侍有些时候虽然对帝王影响大,甚至有不小的实权,但历代政权为了防止他们胡作非为,都要限制他们的职位,否则将会影响政权的稳定。

例(3)中,“京”字单用可以称国都,但“师”字单用,是不可以称国都的。

例(4)中,诸子百家中道、法、农三家固然有比较大的影响,但说是最为深远也言过其实,尤其是漏掉儒、墨二家更是不准确的。

例(2)、例(3)和例(4)中的相关判断都没有尊重客观实情,而是凭主观揣度作出的一种判断。

06

混杂糅合

(1)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2)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

(3)三晋,春秋末韩、赵、燕三家分晋,战国时的韩、赵、燕三国,史上又称“三晋”。

(4)太守,是郡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主要掌管民政、司法、军事、科举等事务。

借鉴:例(1)中,土地、户籍等职事属于户部,与礼部无涉。

例(2)中,“姻亲”是由于婚姻结成的亲戚关系,例如嫂嫂、舅母,它与血亲不同,血亲必须具有血缘关系,例如哥哥、姑姑。姻亲与血亲之间不是隶属关系,而是并列关系。

例(3)中,“燕”不属于“三晋”,“三晋”除韩、赵两国之外,另一国为“魏”。

例(4)中,太守不负责掌管军事和科举,太守的职责是“治民、进贤、决讼、检奸,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

07

实例探究

(一)缩小概念的范围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陵寝是帝王死后安葬的陵墓,陵墓建成后,还需设置守陵奉祀的官员以及禁卫。

B.“株”,本义树根,根与根间紧密相连,因而“株连”又指一人有罪而牵连他人。

C.前尹在文中指开封府前任府尹;“尹”为官名,如令尹、京兆尹,是知府的简称。

D.御名指皇帝名讳,古代与皇帝有关的事物前常加“御”字,如御玺指皇帝印信。

【解析】尹,古代官名通称,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县尹等。知府,明清两代府一级的行政长官。“尹”和“知府”不是同一概念。

(二)扩大概念的范围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

B.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表奏中作为敬词。

C.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称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

D.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

【解析】“京”“京师”均可指国都,如《张衡传》:“因入京师。”“师”可指“军队”,如《曹刿论战》中“齐师伐我”;也可指老师,如《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但无“国都”一意。

(三)强加概念性质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B.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

C.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D.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

【解析】B项,“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理解错误。姻亲与血亲不同,不是血亲的一部分。

(四)内容张冠李戴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

A. 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在位期间任用贤臣,使国力趋强,称霸西戎。

B. 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于青史。

C. 变法是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作出重大变革,商鞅变法为秦国富强奠定了基础。

D. 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在刑罚之中较轻。

【解析】 “汤武”指的是商汤与周武王的并称。

(五)解释以今推古

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胡床,亦称“交床”、“绳床”,是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睡具。古代诗文中的“床”多指“胡床”,如《孔雀东南飞》中“捶床便大怒”。

B.“黜陟”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其中“黜”指对官吏的降职或罢免。“陟”指对官员的晋升或进用。

C.翰林是我国古代文官,常为皇帝起草文书,参与修编国史等,并备皇帝咨询。这一职位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唐朝。

D.“黄老”,指黄帝和老子,道家以黄、老为始祖,故称道家为黄老。黄老之术始于战国,盛于西汉,至东汉末年逐渐演变为自然长生之道。

【解析】“床”在古代是一种卧具或者坐具,在这里“胡床”指的是坐具。

08

应考策略

01总结命题特点,探究命题走势

1.命题方式——基本稳定。

(1)命题立意: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中文化意义的能力。

  (2)题型:客观题。

  (3)考查形式:从阅读材料中选取四个能够体现古代文化的词语,结合上下文文意,对其相关内容进行解释,反映其中蕴含的文化意义,然后要求考生选择出不正确的一项。

  (4)赋分:3分。

2.测点分布——因料聚焦。

 古代文化常识点,其基本分布情况如下:

  (1)时间,如上元等。

  (2)服饰,如解褐等。

  (3)地理区域和行政区划,如契丹、两京、京师、三晋等。

  (4)流派、文体和典籍,如诸子百家、方士、四六之制、《春秋》《三坟》《五典》等。

  (5)法令制度,如(商鞅)变法、收考、株连、黥等。

  (6)科举,如殿试、登进士第、状元、茂才、保任、主司等。

  (7)礼仪,如南面、诣阙、赴阙、顿首、母忧、礼乐等。

  (8)称谓,如字、以字行、谥号、庙号、御名、车驾、陛下、辇下、殿下、姻亲、豪右等。

  (9)帝王、帝制宫室,如殷纣、汤武、周公、武王、缪公(秦穆公)、践祚、诏令、建储、立嗣、逊位、嗣位、东宫、太子、居摄、近侍、禁中、中宫、陵寝等。

  (10)官署、官职及职事,如吏部、礼部、兵部、有司、教坊司、首相、当轴、前尹、令尹、太守、司农、就国、下车、追比、私禄、致仕、移疾、告老等。

全国卷文言文阅读文本均取自《二十四史》,而其均为纪传体史书。基于语料的这一特点,皇权更迭、宫室风云便成为传主的时代背景,求学之路、为官之途便成为传主的行事轨迹,衣食住行、人际交往便成为传主的常态生活。

为此,测点呈现上述梯形分布格局是必然趋势,它可以为我们确立备考复习的侧重点提供有益的参考。

02优化备考策略,提升复习效能

古代文化常识的复习备考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为切实提高效能,可实施如下四条策略:

1.搜集——依纲扣本。高考考查的76个古代文化常识点基本都出自教材,如“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即可从课文《伶官传序》中的“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一句及其注释找到解答的依据。为此,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搜集必须依纲扣本,分门别类地加以摘录。

2.整理——串点成线。对平时积累起来的零散的古代文化常识进行梳理整合,串点成线,整理出一套序列化的备考资料。如科举四级考试线:“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其要素有主试人、通过所获资格、第一名称谓等;中央行政机构“六部”线:“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其要素有掌管职事、长官称谓等。

3.识记——化整为零。

在高一、高二阶段我们都是采用分散识记的方法,利用早读和碎片时间对搜集起来的古代文化常识“即学即记”;那么在高三阶段我们就要采用集中识记的方法,将整理出的备考资料切分成一个个条块,然后有计划地对每个条块集中强化识记,做到“日日清”“条条清”“块块清”。

4.灵活——依文解题。

对同一知识,不同的试题表述方式不同,即使记住了词条的含义,如果变化了表述的方式,也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因此,对古代文化知识题,还需要灵活处理,以文解题。

如: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十六年六月遂因灾异抗疏,劾妃父郑承宪,言:“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不但惠安遭其虐焰,即中宫与太后家亦谨避其锋矣,陛下享国久长,自由敬德所致,而承宪每对人言,以为不立东宫之效。干扰盛典,蓄隐邪谋,他日何所不至?”。久之,疏论吏部尚书陆光祖,又论贬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朝右皆惮之。出按河南,岁大饥,人相食。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帝立遣寺丞锺化民赍帑币振之。登云巡方者三,风裁峻厉。以久之当擢京卿,累寝不下,遂移疾归。寻卒。

(节选自《明史·陈登云传》)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B.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C.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D.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解题思路 把选项的解释放在语境中分析,文中陈登云并未受到权臣的诋毁,所以移疾 “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的表述错误。“移疾”指旧时官员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求退的婉辞。

【答案】D

附:文言翻译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十六年六月因发生灾害上书弹劾贵妃父亲郑承宪,说:“郑承宪包藏祸心,暗藏另立太子之心,并且广泛结交术士之流。当初陛下下大力惩罚科场冒名顶替之人,郑承宪的妻子每每扬言事情是自己揭发的,用来恐吓勋贵,以巧言惑动朝廷人士。不但惠安遭到他们算计,即使中宫与太后家也谨慎避开他们的锋芒。陛下统治国家已很久了,这本是皇帝敬畏纲德的结果,而郑承宪每次对人说,这是由于不立太子的结果。干扰(确立太子的)盛典,蓄谋已久,以后有什么事他干不出来呢?”就了一段时日,他又上书弹劾吏部尚书陆光祖,又上书建议降了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的职,建议罢免了应天巡抚李涞、顺天巡抚王致祥,弹劾礼部侍郎韩世能、尚书罗万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检。朝廷的大官都很怕他。出任河南巡按。那年发生大饥荒,人相互吞食。副使崔应麟看见百姓吃湖中的雁粪,便包来给陈登云看,陈登云立即上报给朝廷。皇上立即派遣寺丞锺化民分发库银赈恤百姓。陈登云三次巡视地方,执政严厉,按规定应当提升为京官,屡次被宫中扣住不下发,于是他称病归家。不久之后就去世了。

09

1.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的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

B.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晋侯、秦伯围郑”中的“侯”“伯”均是爵位。

C.“是寡人之过也”中的“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君主的谦称;“敢以烦执事”中的“执事”是指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中的“舍人”是指宦官。

D.“乃请荆卿曰”中的“卿”是古代对人的敬称,而“我自不驱卿”中的“卿”是妻子对丈夫的爱称。

2.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其中变徵之声声调悲凉,羽声声调激愤。

B.在我国古代,“关中”多指函谷关以西,“山东”多指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而“河北、河南”多指黄河以北、黄河以南,“江表”是指长江以北地区,“江左”是指江东,“淮左”是指宋时的淮南东路。

C.“尊”“卮”均是酒器,“斗卮”是大酒杯,“觚”也是古代一种盛酒的器具,“爵”是古代饮酒器的总称,“觥筹交错”的“觥”则是一种盛酒、饮酒兼用的器具,而“不胜杯杓”的“杓”则是一种饮水的器具。

D.“玦”是环形、有缺口的佩玉;“鼎”“镬”均是古代的刑具;“甑”是蒸饭的用具,“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中的“俎”是砧板;“槌床便大怒”中的“床”是古代的坐具。

3.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只称《诗》,汉代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其中“风”大都是民间歌谣,“雅”是宗庙祭祀乐歌,“颂”是宫廷乐歌。

B.“总角之宴”中的“总角”是指少年时代,“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垂髫”是指老人和儿童,“纵豆蔻词工”中“豆蔻”亦指“豆蔻年华”,是指女孩子十三四岁;“等终军之弱冠”中的“弱冠”表示男子20岁成年;“及笄”是指女孩子15岁成年;“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中的“束发”是指男孩子15岁左右。

C.《楚辞》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西汉刘向辑。这些作品具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

D.“朕”本是第一人称代词,自秦始皇起专用作皇帝的自称;“先大母婢也”中的“先”是对死去的人的尊称;“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的“从弟”是指一直跟随他的弟弟;“籍独不愧于心乎”中的“籍”是项羽自称;“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中的“令”是对人的敬称,如“令尊”“令堂”等;“尽西风,季鹰归未”中的“季鹰”是晋人张瀚的字,古人称字是尊称。

4.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中的“结发”是指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黄泉”是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迷信中指阴间,“上穷碧落下黄泉”中的“碧落”是指道家所说的天界。

B.“伏惟”是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中的“趋庭”是指快步走过庭院,表示对长辈的恭敬。

C.“初七及下九”中的“初七”是指农历七月七日,即七夕,也称乞巧节,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乞巧;“下九”是指农历每月十九,在汉代,这一天是妇女欢聚的日子;“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中的“淳熙”“丙申”都是年号,“至日”是指冬至日。

D.“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中的“黄昏”是指十二时辰中的戌时,相当于现在的19时至21时,“人定”是指十二时辰的亥时,相当于现在的21时至23时;“鸡鸣外欲曙”中的“鸡鸣”是指十二时辰的丑时,相当于现在的1时至3时。

5.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項是()

A.“青青子矜”中的“子”是对对方的尊称,“矜”是古代的衣领,“青矜”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

B.“祭酒”是古代的官职,指首席、主管,陶渊明就曾做过江州祭酒;王右军是指王羲之,因为他曾做过右军将军;“遣丞为媒人,主簿通语言”中的“丞”是古代辅助的官吏,一般为主官的副职,“主簿”是古代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司马”是州刺史的副职,唐时实为有职无权的闲职了,白居易就曾被贬为江州司马。

C.“山阴”是现在的浙江绍兴,“夏口”是现在的湖北武昌,“锦城”即锦官城,是指现在四川的成都,“夔州”是现在的重庆奉节,“钱塘”“临安”都是现在的浙江杭州,“建康”“金陵”“石头城”都是现在江苏的南京。

D.“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中,“禊”是古代的一种祭礼,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禊事”是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山上洗濯,嬉游,以祈福消灾。

6.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浮图(或浮屠)”是指和尚,“单于”是匈奴的最高首领,“阏氏”是匈奴单于配偶的称号,如同王后,“独有女弟二人”中的“女弟”是指妻子的弟弟;“行李之往来”中的“行李”是指出使的人;“府君得闻之”中的“府君”是汉代对太守的称呼;“周郎赤壁”“刘郎才气”中的“郎”都是古代对年轻男子的美称。

B.“华山之阳”是指华山的南面,“汉阳”是指汉水之北,“衡阳”是指衡山之南,“江阴”是指长江之南,“洛阳”是指洛水之北。

C.“庐陵萧君圭君玉”中的“庐陵”是籍贯,“萧”是姓,“君圭”是名,“君玉”是字;“余弟安国平父”中的“安国”是名,“平父”是字。

D.“临川王某记”中的“王某”是指作者王安石,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作“某”,或在“某”上冠姓,以后誊写时才把姓名写出。

7.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敕造”意为奉皇帝之命建造。“敕”本来是通用于长官对下属、长辈对晚辈的用语,南北朝以后作为皇帝发布命令的专称。

B.“万几宸翰之宝”中的“宸翰”是指皇帝的笔迹。“宸”即北宸,就是北极星,代指皇帝;“翰”是指墨迹、书法。

C.“堂前黼黻焕烟霞”中的“黼黻”是古代官僚贵族礼服上绣的花纹;“待漏随朝墨龙大画”中的“漏”是古代计时器;“瑞脑销金兽”中的“瑞脑”是一种香料,“金兽”是一种兽形的铜香炉。

D.“四书”,宋代理学家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書”;“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五部儒家经典;“前四史”是指《史记》《汉书》《后汉书》《晋书》;《康熙字典》是清代康熙年间由张玉书、陈廷敬等奉皇帝命令编纂的一部大型工具书,它是中国第一部以字典命名的汉字辞书。

答案1.B(A项有两处错误,第一处《左传》不是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应该是孔子的《春秋》,《左传》是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第二处应该是东周二百五十四年的历史,而不是二百四五十年。C选项最迷惑人,最后那个舍人不结合文章很容易理解为宦官,但它的意思是食客或者门客。因为这句话出自完璧归赵,是介绍蔺相如出身的,显然他是宦官缪贤的门客而不是宦官。D选项最容易排除,古代夫妻之间的爱称是丈夫是“君”,妻子才是“卿”,所以选项说错了。)

2.A(B项,“江表”是指长江以南地区。C项,杯杓:泛指酒器。D项,“鼎”“镬”均是古代烹饪器。)

3.B(A项,“雅”是宫廷乐歌;“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C项,《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D项,古人以共曾祖父而不共父亲又年幼于己者的同辈男性为从弟,即堂弟。)

4.C(“淳熙”是南宋皇帝年号,“丙申”是丙申年,这是帝王年号和干支兼用的纪年法。)

5.D(禊事,是指三月上巳临水洗濯、祓除不祥的祭祀活动。)

6.A(“女弟”指自己的妹妹。)

7.D(“前四史”是“二十四史”中的前四部史书,即为前四史四本书。包括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东汉班固的《汉书》、南朝范晔的《后汉书》以及西晋陈寿的《三国志》。)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常见错误的是,高中古代文化常识

高考文言文翻译最常见的六大丢分错误

一、专有名词,强行翻译

在翻译文言文时,遇到一些国名、地名、年号、谥号、官职等专有名词时,可不作翻译,将之保留即可。因为这些名词有其固定、特定的指称意义,现代词难以准确表达。强行翻译,难免画蛇添足。

示例1.永乐元年入朝,留为故官。未几,复谢去。(《明史·郑濂传》)

【学生翻译】年号永乐的第一年被征入朝,(留下原来担任的官职。不久,又辞官离去)。

【答案分析】永乐、元年分别是年号、年号开启的第一年,这都有其特定意义,不必翻译。

【正确翻译】永乐一年(或元年)被征入朝。

示例2.淮南王朝,杀辟阳侯,居处骄甚。盎(爰盎,人名)谏曰:诸侯太骄必生患(《爰盎晁错传》)

【学生翻译】淮南一带称王的诸侯入京朝拜的时候,(杀了辟阳侯,生活起居、处世表现非常骄横)。

【答案分析】淮南王是固定的称谓,应保留原文。如译为淮南一带称王的诸侯,意义就变成淮南一带称王的诸多诸侯。

【正确翻译】淮南王入京朝拜的时候。

二、该译不译,文白混杂

有些考生在翻译时,往往有个别的词语不彻底翻译或不翻译,对词类活用词翻译不够清晰到位,导致文白混杂,不伦不类。

示例3:燕兵既入,有告建文帝匿其(郑渶)家者,遣人索之。渶加厅事中,列十大柜,五贮经史,五贮兵器备不虞。使者至,所发皆经史,置其半不启,乃免于祸,人以为至行所感。(《明史》)

【学生翻译】使者来了,打开看到的全是经史书籍。置其一半不打开,才免于祸患,人们认为是至行感应的结果。

【答案分析】置其一半不打开,文白掺杂,读者还不知具体含义,应彻底干脆地用白话翻译:丢下另一半未打开。认为是至行感应的结果,至行何意呢?读者也不清楚,如此老师就觉考生不会翻译而有忽悠之嫌。

【正确翻译】认为是崇高品行感应的结果。

三、脱离语境,孤立翻译

在古文中,相同的词语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的翻译。脱离语境去翻译具体句子,往往就难以准确。

示例4.(原平)宅上种少竹,春月夜有盗其笋者,偶起见之,盗者奔走坠沟。原平自以不能广施,至使此人颠沛,乃于所植竹处沟上立小桥,令足通行,又采笋置篱外。邻曲惭愧,无复取者。(《宋书·郭原平传》)

【学生翻译】原平自认为不能广泛地施舍,致使此人颠沛流离,于是在种竹处的沟上建起小桥,让人的脚通行。

【答案分析】选句前的语境是:郭原平在房子旁边种了一些竹子,春季夜里有人来偷竹笋,被郭原平偶尔撞见,偷笋的人奔逃掉进了水沟。于是句中的颠沛就应翻译为跌倒。另外,句中的足,也应译为足以,意即郭原平尽量将桥建得宽。

【正确翻译】自认为不能广泛地施舍,至使此人跌倒,于是就在种竹处的沟上建起小桥,让人足以通行。

示例5.希贤与严忠范等奉命使宋,请兵自卫。伯颜曰:行人以言不以兵,兵多,徒为累使事。(《元史·列传十四》)

【学生翻译】出行的人要靠语言能力而不靠兵器锋利,兵器多了,只能徒然使事情受到牵累。

【答案分析】行人不是出行的人。因为前面说是奉命使宋,故应译为:出使的人。以言不以兵,兵不是兵器,前面有句请兵护卫,故兵应为:士兵或武士。

【正确翻译】出使的人要靠语言能力而不靠武士随从,随从武士多了,只能徒然使出使的事受到牵累。

四、该补不补,语意错误

古汉语常见主语、谓语、宾语及介词等成分省略的现象,如果我们翻译时该补不补,整句话的语意就难见清晰连贯。

示例6.汉为人质厚少文,及得召见,遂见亲信。建武二年,封汉为广平侯。(《后汉书·吴汉传》)

【学生翻译】等到召见,就受亲近信任。

【答案分析】召见是何人召见,亲信是受何人亲近信任,没有补出,语意就模糊。再从后面封汉为广平侯来看,可见,是被皇帝召见。

【正确翻译】等到被(皇帝)召见,就受到(皇帝)亲近信任。

示例7.(王韶病卒,高祖言甚凄怆)。使有司为之立宅,曰:往者何用宅为,但以表我深心耳。(《隋书·列传第二十七》)

【学生翻译】逝去的人要住宅有什么用呢,只是表达我的深切哀悼之情罢了。

【答案分析】但以表我深心耳。以后少了一个此,翻译时要补上。

【正确翻译】只是以(此)表达我的深切哀悼之情罢了

五、该调不调,不合规范

古汉语常见句子倒装现象,我们翻译时要调整过来,使之合乎现代语法规范与现代语言习惯。该调不调,语言不合规范,也影响句意的理解。

示例8.昔秦伯嫁其女于晋公子,令晋为之饰装,从衣文之媵七十人。(《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学生翻译】跟随的穿着华丽衣服侍妾有七十人。

【答案分析】古代常把数量词放在中心词的后面,这是定语后置句的一种,我们翻译时要加以调整。从是使跟从之意。

【正确翻译】让七十个穿着华丽衣服的侍妾跟随。

六、要点遗漏,字未落实

文言文句子翻译,除了表达舒缓语气的.语气词,与取消独立性或倒装标志的结构助词,要字字落实。许多考生,对有些实词、虚词等意义未认真落实,以致句意翻译不到位。

示例9.九年,以年老,征为光禄大夫。既至,高祖嘉其清洁,甚礼异焉。每朝见,犹请剧职自效。高祖笑曰:朕使卿智,不使卿力。(《梁书》)

【学生翻译】到任以后,高祖赞赏他清廉,很礼待他。每次朝见,他仍然请求承担繁忙的工作来证明自己。

【答案分析】句中的礼异是并列着的两个动作,礼为礼待,异为以之为异,即认为他很奇特,属意动用法。有词类活用现象的词一般都属于评分点,而学生翻译时如遗漏了这一要点,则必导致失分。

【正确翻译】到任以后,高祖赞赏他清廉,厚待他,认为他很奇特。每次朝见,他仍然请求承担繁忙的工作来证明自己。

示例10.休固争曰:罪细且不容,巨猾乃置不问,陛下不出伯献,臣不敢奉诏。(《新唐书·韩休传》)

【学生翻译】罪轻的人不被宽容,罪重的人放过而不问,如果陛下不放逐伯献,我就不能接受诏令。

【答案分析】罪细且不容,臣猾乃置不问,且是尚且之意。乃是竟然之意,在翻译时,省去这两个词的翻译,句子的语气、情感就会受到影响,故要翻译出来。

【正确翻译】罪轻的人尚且不被宽容,罪重的人竟然放过而不去问罪,如果陛下不放逐程伯献,我不能接受诏令。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常见错误的是,高中古代文化常识

高考历史易错易混精华知识点

  同学们在做历史练习时,难免会做错一些题目,同学们要学会归纳总结,下面是我为大家搜索整理的关于历史易错易混精华知识点,欢迎参考学习,希望对考生们备考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应届毕业生培训网!

  单元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易错点

  1、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但不是道教的创始人,道教兴起于东汉。

  2、孟子的“仁政”不是对孔子“仁”的简单继承,从纵向来说,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对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即是“爱人”。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是“仁政”。

  3、注意墨家学派不为统治者所重视,因为它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

  4、兵家学派的孙膑著有兵书《孙膑兵法》,但孙膑并不主张穷兵黩武。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不意味着仅仅是儒家思想得到继承与发扬,因为在这一时期还吸取了法家、道家、阴阳家等各家思想。

  易混点

  1、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社会主义民主的比较古代民本思想以“君”为本,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目的。

  2、心学与理学有明显的不同

  从哲学观上看,程朱理学坚持“性即理”的根本观念,建立起一套以“理”为本体、以“穷理尽性”为方法的理学体系,属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则坚持“心即理”的根本观念,建立了一套以“心”(道德仁心)或“良知”为本体、以“发明本心”或“致良知”为方法的心学体系,属主观唯心主义。

  从道德主张上看,理学主张人应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而心学则主张应以“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从而为善。

  单元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易错点

  1、不能说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只能说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汉字。

  2、对秦朝“书同文”而言,政治上的统一既是其原因,也是其结果。

  3、中国“文人画”的突出特点不是画景而是写意。

  4、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不只是长篇小说,也有唐代的传奇小说、宋代的话本小说,还有短篇小说。

  5、明清时期我国科技继续发展,而西方文艺复兴后科技也在迅速发展,但二者并不等同,我国明清时期的科技属于传统科技,而西方的是近代科技。

  6、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在我国古代并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不能说明其作用不大,只能说明任何重大科技发明创造,只有在它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时候,才发挥着改造社会的巨大作用。

  易混点

  古代中国文学艺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变革的时代,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孔子编订整理《诗经》作为德行教化文本,屈原创作《离骚》抒发爱国情怀。

  秦汉时期,大一统局面形成,汉赋以华丽的辞藻描绘恢宏气势的时代。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建安文学一扫浮丽文风,陶渊明的田园诗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唐朝的繁盛与科举制度的最终形成,促成了唐诗的繁荣;唐朝以来,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市民阶层的形成,使传奇小说、词、戏剧、风俗画等世俗文学艺术得到发展。

  明清时期,封建社会衰落与资本主义萌芽,使得反封建的小说、戏剧走向繁盛。

  单元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易错点

  1、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但他对西方的了解并不深入,只是开研究、学习西方之先河。

  2、坚持“中体西用”的不只是地主阶级洋务派,还有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派。

  3、康有为借用孔子的权威来宣传变法,新文化运动则喊出“打倒孔家店”,但二者的本质都是在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

  易混点

  1、 近代史上几次不同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思想解放”是用资产阶级思想文化批判和反对当时在社会上仍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思想文化,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思想解放”,则是用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社会问题,并把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思想解放”就是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 地主阶级抵抗派与洋务派的比较

  抵抗派以林则徐为代表,洋务派以奕欣、曾国藩、李鸿章等为代表,两派虽都属地主阶级的派别,但两者目的的侧重点不同。抵抗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即抵抗外来侵略;而洋务派则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即维护清朝统治,镇压人民反抗斗争,也含有抵御外侮的意图。

  3、 维新派与洋务派虽然都主张向西方学习,但主张明显不同。洋务派维护封建制度和思想文化,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实行君主立宪制,改革教育制度,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他们的根本分歧在于“向西方学什么”。两派主张不同的根源在于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4、 维新派(改良派)、革命派都属于资产阶级的政治派别,但具体的主张并不同,维新派(改良派)都要求保留清王朝,实行君主立宪制,而革命派则要求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制度;维新派(改良派)反对用革命的手段和方式,革命派坚持用武装起义的手段。

  5、 对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学习,就抓住三大特征、四个阶段

  三大特征:一是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二是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

  深化的历程;三是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如新思想的萌发、洋务运动)到主动选择(例如辛亥革命)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四个阶段:从战争到甲午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从戊戌变法到20世纪初,资产阶级学“制度”;1915年至1919年,资产阶级学“思想文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的路”到“走自己的路”。

  单元四、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易错点

  1、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到了新三民主义才提出反对帝国主义。

  2、毛泽东思想并不是毛泽东个人的思想,而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中国长期革命实践中一系列独创性 经验 作出概括所形成的科学思想体系。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 经验 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易混点

  1、三民主义的地位:民族主义是革命的前提(民族革命);民权主义是革命的核心(政治革命);民生主义是革命的补充(社会革命)。

  2、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新三民主义是革命纲领、具体的奋斗目标;三大政策是指导思想、方法、途径和具体方针。两者都是新民主主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指导思想、政治纲领。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标志、灵魂;新三民主义充分体现出三大政策的精神;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实质内容,是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升华,符合中国民主革命的实际要求。

  3、四大理论成果解决的问题不同:三民主义重点解决在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统治后,最终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问题;毛泽东思想重点解决如何取得中国民主革命胜利,建立一个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问题;邓小平理论重点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重点解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4、对中国共产党理论成熟的过程,可用一、二、三概括一个真理,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即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

  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找到了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找到了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三次伟大转变,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新民主主义的转变;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从建设社会主义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转变。

  单元五、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易错点

  1、“两弹一星”指的是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其中“两弹”不是原子弹、氢弹。

  2、改革开放后水稻产量的提高,主要靠的是科技,其次才是政策。

  易混点

  “百花齐放”与“百家争鸣”的含义各有相同

  “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指科学上的不同派别,可以自由争论。具体来说,“双百”方针是提倡在文学艺术、科学研究领域,有独立思考和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意见和保留意见的自由。

历史趣闻类推荐阅读 ⇓
南阳市黄山遗址,商周顶级玉器玉钺

南阳市黄山遗址,商周顶级玉器玉钺

历史趣闻阅读:438   点评:22
杨清柠和付守东怎么样了「杨清柠新任男友付守东人品差网友给出实锤网友心疼王乐乐」

杨清柠和付守东怎么样了「杨清柠新任男友付守东人品差网友给出实锤网友心疼王乐乐」

历史趣闻阅读:512   点评:24
肝炎不一定都会传染人,带你全面了解肝炎疾病

肝炎不一定都会传染人,带你全面了解肝炎疾病

商家广告阅读:6505   点评:191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典故(图)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典故(图)

历史趣闻阅读:10181   点评:142
唐肃宗李亨为何要害自己的儿子?唐肃宗李亨是怎么死的

唐肃宗李亨为何要害自己的儿子?唐肃宗李亨是怎么死的

历史趣闻阅读:8363   点评:378
清朝如果继位的不是雍正而是八贤王,历史会怎么样

清朝如果继位的不是雍正而是八贤王,历史会怎么样

历史趣闻阅读:10983   点评:85
读懂最早中国溯源礼乐之邦的书,中国古礼研究概览

读懂最早中国溯源礼乐之邦的书,中国古礼研究概览

历史趣闻阅读:525   点评:25
三国荀彧怎么死的,与曹操有关

三国荀彧怎么死的,与曹操有关

历史趣闻阅读:9757   点评:151
北大一个人的毕业照:六代单传的古生物专业,北大古生物系录取分数线

北大一个人的毕业照:六代单传的古生物专业,北大古生物系录取分数线

历史趣闻阅读:502   点评:16
洪秀全:为何选女兵护卫王宫?

洪秀全:为何选女兵护卫王宫?

历史趣闻阅读:7455   点评:179
站长统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