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北京开幕。会议过程提出了很多关于高考的相关提议,学小成给大家整理了。
建议英语不再设为高考必考科目
“为了学英语,学生和家长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英语真的有这么重要吗?”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许进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他建议改革义务教育阶段英语的必修课地位。
许进指出,在美国,大学毕业生通常能掌握3万至5万个单词。在我国,掌握4千个单词就可以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为了上重点中学,很多小学生取得了相当于大学英语4级考试或者更高级的英语考试证书。英语教学课时约占学生总课时的10%,但英语只对不到10%的大学毕业生有用。成果应用率低,课程设置不普惠。
许进通过调研发现,现在,翻译机可以提供包括英语在内多种语言的、衣食住行等领域的、不低于大学英语6级水平的口语翻译服务,技术十分成熟。智慧手机为大家提供的翻译软件,其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于贯穿义务教育全过程的英语《教学目标》。在人工智能时代,翻译职业位居即将被淘汰职业的前10名。
“音乐、体育和美术‘三小科’等素质教育课程占比偏低是各级学校面对的实际问题。不再将英语课设置为必修主课,将解决素质教育缺乏课时的问题。学校应该用充足的时间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许进说。
因此,许进建议,改革在义务教育阶段由国家投资、全体学生必学英语(外语)的现状。
“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等外语课程不再设为与语文和数学同等的主课,增加素质教育课程占比;不再将英语(或外语)设为高考必考的科目;禁止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参加非官方的各种外语考试。”许进说。
那么,许进委员为何敢用如此充满“辣味”的语言进行直谏呢?这里面究竟有着怎样的考量?
1、作为一名政协委员,对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的工作提出建议和批评,这是职责所在。无论是“提建议”还是“提批评”,都是委员们的本职工作。不能只有建议,而没有批评;如果工作确实没有做好,却只是“视而不见”,那么,这不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
2、取消英语必修课的主科地位,这是一种民意呼声,委员代表们就是应该传递这种民意呼声。
关于取消英语的主科地位,老百姓的呼声实在是太强烈了!这么强烈的呼声,教育部的工作人员绝不能“听而不闻”,理应给广大老百姓一个合理的、满意的回复。
3、关于“英语改革”“取消英语必修课的主科地位”,这种呼声本身是有理有据的,是站得住脚的。
英语在义务教育阶段所占的课程比重实在是太大了,许多学生为了弥补英语而疯狂地报名参加培训班,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教育内卷的程度。从使用效率、国际形势和文化自信等方面来看,英语学科也到了一种势必改革的地步。
建议:中小学大幅增加文言文教育,中高考加内容
秦和代表。
“我国有两亿左右中小学生,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这一庞大群体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把握,直接关系到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大计,关系到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家国情怀和民族认同。”3月7日,全国人大代表、吉林外国语大学校长秦和告诉澎湃新闻,今年两会她将提交《关于系统实施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建议》。
秦和认为,近年来有关部门和学校在实施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方面作了很多努力,传统文化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但也要看到,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仍存在碎片化、功利化的倾向,师资队伍相对落后,课程建设滞后,相关配套措施欠缺。“总体上,传统文化教育还没有很好地融入学校教育体系,育人功能有待进一步发挥。”秦和表示。
为此,她就下一步深入实施传统文化教育提出4点建议:
一是编写中小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素养指南。传统文化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在现行中小学课程体系中,传统文化内容主要体现在语文、历史、书法、美术等课程中,缺乏系统的设计。学生通过学习相关课程,能够了解一些传统文化的知识,掌握一些传统文化的技能,但难以形成整体效应。建议有关方面组织专门力量,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应当学习掌握的传统文化内容进行系统研究,提出各学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素养指南。这一指南,既可作为教师教学的重要参考,也可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指引,同时也是学校系统设计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依据。通过这个指南,引导中小学生持之以恒学习传统文化,增强针对性、趣味性、实效性。
二是大力培养培训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师资。师资力量相对落后,是制约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一大瓶颈。突破这一瓶颈,一方面,要加强传统文化培训。这是当务之急。建议采取适当方式,将传统文化师资纳入教师国培计划,各地开展的教师培训也要专门安排传统文化培训。要组织高水平专家学者和一线优秀教师,共同设计传统文化教育培训课程,开发针对中小学各学科教师的培训教材,增强实效性,避免走过场。另一方面,要将培养传统文化素养纳入教师教育体系,在教师培养环节切实加强传统文化的内容,注重培养广大教师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能力。同时,在中小学校长培训中,也要强化传统文化的内容。
三是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文言文教育。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都以文字进行表达,并通过文字沉淀下来。学会文言文,是通往传统文化大厦的钥匙。新中国成立后构建的中小学教育体系,文言文教育被削弱。从多方调研了解情况看,我国的中小学生大都未能熟练阅读文言文。到了大学阶段,文言文的欠账更是难以补上。近年来,虽然古诗词及文言文的分量有所增加,但仍不足以让中小学生熟练掌握文言文。为此,建议站在中华民族复兴的高度,对中小学文言文教育进行系统设计,大幅增加文言文的比重,将学会文言文作为中小学生必备的素养。惟其如此,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后继有人。
最后,应发挥考试评价的引领作用。考试评价是指挥棒。深入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发挥好指挥棒的作用。建议在中考、高考、公务员考试等各类高利害性考试中,逐步增加传统文化的内容,引导全社会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竞相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
应不应该降低英语在高考中的比重
由于在我国,高考的影响已经向下延伸到小学甚至幼儿园,向上延伸到大学甚至工作中去。所以,高考在我国绝对不仅仅只是一个考试,而是整体国民教育的风向标。而我方对于应不应该降低英语在我国高考中所占比重的判断标准为:是否有利于我国教育的整体发展、教育观念的更新和国民素质的全面培养。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证明在当今我国,应该降低英语在高考中的比重。 一、站在高中生的角度上,降低英语在。因为他们将会剩出一段原本用于学习时间来。除了学习和巩固其他学科之外,他们将更有可能去多参加一些课外活动,多培养和发展一些兴趣,学会在不同角度看看和体验一下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或许他们还可能在这其中找到他们未来想从事的方向呢。我国一直在呼吁着素质教育、素质教育,降低英语在高考中所占比重,使 给学生们留出更多自己的时间 成为可能,这不是更有利于学生在其他方面的发展么?在此基础上再加上他们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这不就是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了么?中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力军,他们素质的 全面发展显然会促使未来整个国民素质的全面发展。新高考语文考什么?怎么考
新高考语文考什么?考题会有哪些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