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最新数据,请稍等......

穿越千年的力证我们确是礼仪之邦丨陶寺遗址发掘纪实

历史趣闻     2023-6-28     点评:25举报

历史传说中的帝尧真实存在吗?

几千年前他又生活在何处?

巨大的石柱到底有何用处?

古代陶寺人又是如何建造并利用它的?

穿越千年的力证我们确是礼仪之邦丨陶寺遗址发掘纪实

帝尧之都

——陶寺遗址发掘纪实

穿越千年的力证我们确是礼仪之邦丨陶寺遗址发掘纪实

中国考古走过百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国内走向国际,海陆空全面覆盖,多学科齐头并进。

中国考古走过百年,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从稻栗起源到农业革命,从聚落到古国,从夏商周断代工程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中国考古走过百年,我们越来越清晰地知道,中华民族从哪里来,文明的曙光何时升起。

从中原到边疆,从大陆到海洋,上下百万年,纵横几万里,几代考古人的辛勤工作,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一代中国人都更清晰明了: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

穿越千年的力证我们确是礼仪之邦丨陶寺遗址发掘纪实

1921年,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组织一支队伍,对河南渑池县仰韶村进行发掘,很快埋藏于地下的大量精美彩陶重现于世。而仰韶村的这一次考古发掘也成为了现代中国考古学的起始,揭开了百年中国考古的序幕。

穿越千年的力证我们确是礼仪之邦丨陶寺遗址发掘纪实

2001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牵头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正式启动,目的就是要揭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距今5100到4500年,兴起于长江下游的“良渚古国”蔚为壮观。作为这一地区进入文明社会的代表,我们看到了规模宏大的良渚古城。

穿越千年的力证我们确是礼仪之邦丨陶寺遗址发掘纪实

在黄河流域,位于晋南的陶寺遗址,成为同时期该流域最大的城址。宫殿基址、门道上残存的路土,向人们无声的传递着生活其中的先人的足迹。在相距千里的陕西神木,建在高山上的石峁遗址气势恢宏。高大的皇城台,向世人讲述着当年王者的权威与辉煌。

穿越千年的力证我们确是礼仪之邦丨陶寺遗址发掘纪实

2021年,中国考古学诞生100周年。在这特殊的年份,一直关注中国考古的《文化大观园》栏目组,走进了中华文明起源地之一的陶寺遗址。根据出土的器物断定,陶寺的年代上限是距今4300年前,与上古传说中的尧舜禹时代非常接近。

那么,这里会是其中哪一位先贤的都城吗?

穿越千年的力证我们确是礼仪之邦丨陶寺遗址发掘纪实

在距离山西省临汾市市区20公里外的一处土塬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的队员们在不停的忙碌着。山西队副队长,陶寺遗址考古队领队高江涛正在观察着每一处细微的发现。脚下这片面积不大的区域,他们已经工作了三年多的时间。

穿越千年的力证我们确是礼仪之邦丨陶寺遗址发掘纪实

考古队员轻轻拨开黄土层,露出了白色的硬化地面,高江涛推测这是用石灰装饰的地面。而地面所在的区域,是一处面积达540余平方米的宫室类单体建筑遗迹。这里会是哪一位王者的宫殿吗?

穿越千年的力证我们确是礼仪之邦丨陶寺遗址发掘纪实

王鲁湘:这就是进到那个大殿了?

高江涛:对,这就是那个540多平的一个大殿。

王鲁湘:现在画的圆圈都是柱洞?

高江涛:对,留下来的这个柱坑和柱洞。

王鲁湘:那这个建筑应该还是朝南?

高江涛:朝南。

王鲁湘:这个地方好像有用过火的痕迹?

穿越千年的力证我们确是礼仪之邦丨陶寺遗址发掘纪实

高江涛:现在我们在很多的这个柱洞,就是立柱子的这个洞,柱子当然没了,但是柱子洞里面有很多的这个灰土,烧土块之类的东西,是不是这个柱子烧掉了?有这种可能性。

王鲁湘:也就是说当年在这个地方立的是一个大的一个木头柱子,但是现在在这个立柱子的地方,能明显地看到有烧过,甚至是有木炭的痕迹。也就是说,这个痕迹是宫殿柱子燃烧残留的。

高江涛:很有可能。

王鲁湘:很有可能,那就有故事了。

高江涛:至于为什么烧了、怎么烧的,可能跟宫殿的废弃有关。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可能这个殿不用了,把这个柱子取走了,然后把这个柱坑烘烧土块之类的东西给填起来了,这也是一种说法,但我觉得你刚才推测这个也是很有道理的。

王鲁湘:对,我宁肯相信这个是烧掉以后然后留下的这个痕迹,那就是不知道当时候发生了一个什么样的事件,对吧?

高江涛:对,而且这个殿的周围的一些土也见有这样的烧土痕迹。

六月的晋南地区正在收割小麦,当地的农户都在农田里忙碌着。生活在附近的人们几乎都不清楚,离他们不远的这片土塬有了让人惊叹的发现。因为考古队员常年在这里驻扎工作,村民已经习惯了这些人的存在。

穿越千年的力证我们确是礼仪之邦丨陶寺遗址发掘纪实

沧海桑田,几千年前的陶寺人是如何在这里劳作的,如今已无法想象。但在遗址的宫殿区内,一些与粮食作物相关的痕迹,还是能帮助人们勾勒出当年的生活场景。

穿越千年的力证我们确是礼仪之邦丨陶寺遗址发掘纪实

看到这些最新的发现,在惊叹古人智慧的同时,疑问也随之而来:是谁建造了这些房子并在此居住?生活在这里的人又去了哪里呢?

这片正在被发掘的地区因为地处临汾的陶寺乡,所以被人们成为陶寺遗址,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已经被人们发现,而从正式发掘到今天也有40多年的时间了。

穿越千年的力证我们确是礼仪之邦丨陶寺遗址发掘纪实

王鲁湘:陶寺这个考古遗址可以说是在中国乃至世界考古学界这个名气非常的大,因为它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一个重要的大遗址。那么,陶寺遗址的考古工作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高江涛:要从发现说起的话就是1958年,真正的发掘、也就是我们科学意义上的发掘工作是从1978年开始的。发掘到大量的墓地,然后就轰动了整个的考古界,当然也是包括历史界。

穿越千年的力证我们确是礼仪之邦丨陶寺遗址发掘纪实

20世纪70年代末,是中国考古事业井喷式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许多中断多年的发掘项目喜讯频传。陶寺遗址的发掘也传出好消息。在对一座中型墓葬清理后发现了一批彩绘陶器,甚至还出土了前所未见的器物,漆木器。随后玉器,石器也不断被发现。

穿越千年的力证我们确是礼仪之邦丨陶寺遗址发掘纪实

王鲁湘:那么现在从考古发掘来看,好像出土的文物中间,很多可以归到是,就礼乐制度是已经建立了,是吧?你们发现了很多的乐器,也发现了很多的礼器,特别是一些玉石器中间很多它就是礼器。

高江涛:我们也一直在想这个问题,就说那中华文明有什么重要的品质或者特征或者特点呢?我觉得其中一个重要的就是我们说我们是礼乐文明,我们是礼仪之邦,常挂在我们嘴边的礼仪之邦,我们是礼治社会,这是我们几千年这个下来的一个重要的特点,我们中华民族一个重要特点,我们就同时也发现陶寺这个地方,当然经过这么多年的研究,尤其是对它的早期的墓葬的研究为代表的,我们逐渐地发现,这个陶寺文化或者是这个它当时的这个社会,这个礼治或者是礼治社会或者叫礼乐文明,在这个地方已经初步形成。比如它出现了很多的礼器,有这个彩陶的礼器,有玉礼器,还有这些乐器,这些呢都可以称之为礼器,甚至不排除当时出现,因为陶寺现在已经出现了七件铜器,而且是明确出了铜的容器。铜器也可能是已经成为一个礼器了。

王鲁湘:你比如说那个铜铃铛。

高江涛:铜铃铛。

王鲁湘:还有那个像齿轮纹。

高江涛:齿轮形的器。其实出现礼器还不是,我们不敢说它已经进入到了一个礼治的社会,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它出现了一种规制,就是对这种等级秩序,礼治实际上就是一个对于一个秩序的规定,它已经出现了规制。

穿越千年的力证我们确是礼仪之邦丨陶寺遗址发掘纪实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山西工作队,在山西临汾陶寺遗址范围内接连发现了居住址和墓地两处遗存,而且很快就都有了震惊世界的考古发现。仅墓葬就清理了超过1300座,尤其是几座大墓的规模,它们完全可以和后来历史时期一些诸侯王等级的大墓相提并论。

穿越千年的力证我们确是礼仪之邦丨陶寺遗址发掘纪实

高江涛:这个墓里面发现有,刚才我们提到的乐器,乐器主要是这三大类,一类是鼍鼓,长条形的鼓,鼍鼓就是鼍龙那个鼍,鳄鱼皮蒙的这个鼓,鼍鼓,另外一个就是这个石磬,就是我们今天的这个编磬,后来形成的这个编磬。

王鲁湘:比较大的叫特磬,是吧?

高江涛:特磬,就是一个叫特磬,比较大的这种。另外一个土鼓,或者叫陶鼓,它是陶的。这五座大墓入葬的顺序肯定有先有后,但是这三种东西的数量是定的,就是一对鼍鼓,两个鼍鼓,一对,它是成对出现的,一对鼍鼓然后配一个石磬再配一个土鼓。第二个就是组合是固定的,这三个组合,组合固定。

数量固定 组合固定

还有一个就是它的位置,摆放的位置在墓里固定的。

王鲁湘:摆在墓主人身体的什么位置呢?

高江涛:身体的这个右上侧。

王鲁湘:右上侧。

高江涛:右上侧偏上一点。

王鲁湘:偏上一点,在这。

高江涛:它摆放位置是固定的,这明显就是第一规制,另外仪式感,它就是礼制出现了。

王鲁湘:就是享受什么级待遇。

穿越千年的力证我们确是礼仪之邦丨陶寺遗址发掘纪实

这就是在大墓中发现的乐器鼍鼓。古代文献中记载这种乐器是黄帝的后代颛顼,以鼍龙既扬子鳄的的皮为原料创制的。面对这些惊人的发现,学者们纷纷展开联想,认为陶寺遗址并不是一个普通的聚落,它或许已经成为一个成熟的国家。

穿越千年的力证我们确是礼仪之邦丨陶寺遗址发掘纪实

王级大墓不止一座,在陶器上又发现了文字,再加上礼器、乐器的出现,证明陶寺社会已经进入了文明阶段。而随着河南王城岗遗址和二里头文化遗址,被考古学界基本认定为禹都和夏朝早期的都城后,越来越多的专家认为陶寺遗址就是人文始祖,帝尧居住的都城。

穿越千年的力证我们确是礼仪之邦丨陶寺遗址发掘纪实

高江涛:这个43年的这个考古发掘和研究,当然也包括其他的研究,包括历史领域的甚至包括这个民俗,就各个方面的研究,越来越让我们觉得陶寺遗址真的就可能就是尧的都城,当然它不是一个证据,它是一个证据链,它是众多的证据。

王鲁湘:形成了这样一个结论。

高江涛:当然我们也不能说这百分之百它就是尧都。

王鲁湘:因为毕竟文字证据不是很足,是吧?

高江涛:它有很多我们想着应该是证据的证据没有出现,就你说的没有文字就说它是尧都,但是这个事情无论是考古无论是任何一个学科,要想证明一件事情或者确证一件事情那不是,都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的,尤其是考古这个学科,因为它毕竟我们发掘的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留下来的。尽管这个链条它不是完全完美或者完备的,但是它确实告诉我们至少这个地方很可能就是尧都,我们只能这么说,但是其他的相比较而言,跟这个尧有关的这些传说的或者文献记载的这些其他的一些地点,它就相对的证据少一些。

穿越千年的力证我们确是礼仪之邦丨陶寺遗址发掘纪实

1985年6月,陶寺遗址的第一次发掘结束,虽然收获颇丰,但是更多的疑问都还暂时掩埋在这片200多万平方米的土地上,随着后来对陶寺遗址的再次发掘,更多惊人的发现不断出现,陶寺遗址的原貌也愈发变得清晰起来。

穿越千年的力证我们确是礼仪之邦丨陶寺遗址发掘纪实

编辑:王竹、王二丫

穿越千年的力证我们确是礼仪之邦丨陶寺遗址发掘纪实

有趣的汉字

谐音笑话
见鸡而作
从前有一个地主,很爱吃鸡,佃户租种他家的田,光交租不行,还得先送一只鸡给他。
有一个叫张三的佃户,年终去给地主交租,并佃第二年的田。去时,他把一只鸡装在袋子里,交完租,便向地主说起第二年佃田的事,地主见他两手空空,便两眼朝天地说:“此田不予张三种。”张三明白这句话的意思,立刻从袋子里把鸡拿了出来。
地主见了鸡,马上改口说:“不予张三却予谁?”
张三说:“你的话变得好快呵!”
地主答道:“方才那句话是‘无稽(鸡)之谈’,此刻这句话是见机(鸡)而作’。”
耳朵在此
新上任的知县是山东人,因为要挂帐子,他对师爷说:“你给我去买两根竹竿来。”
师爷把山东腔的“竹竿”听成了“猪肝”,连忙答应着,急急地跑到肉店去,对店主说:“新来的县太爷要买两个猪肝,你是明白人,
心里该有数吧!”
店主是个聪明人,一听就懂了,马上割了两个猪肝,另外奉送了一副猪耳朵。
离开肉铺后,师爷心想:“老爷叫我买的是猪肝,这猪耳朵当然是我的了……”于是便将猎耳包好,塞进口袋里。回到县衙,向知县禀道:“回禀太爷,猪肝买来了!”
知县见师爷买回的是猪肝,生气道:“你的耳朵哪里去了!”师爷一听,吓得面如土色,慌忙答道: “耳……耳朵……在此……在我……我的口袋里!”
乡村开会
一个乡里开会,由于谐音,村长说:“兔子们,虾米们,不要浆瓜,咸菜太贵了。”(同志们,乡民们,不要讲话,现在开会了。)主持人说:“咸菜请香肠浆瓜。”(现在请乡长讲话。)乡长说:“兔子们,虾米们,今天的饭狗吃了,大家都是大王八。”(同志们,乡民们,今天的饭够吃了、大家都用大碗吧)
地名有关
元旦晚上,小弟带两位侨生到家晚餐,一个性情开朗,一个较为拘
谨。席间,那位开朗的同学笑指拘谨的同学给我们介绍说:“他是缅甸
来的,所以比较腼腆。”随后他举起酒杯向大家敬酒,仰首一饮而尽,
接着说:“我是仰光来的。”

穿越千年的力证我们确是礼仪之邦丨陶寺遗址发掘纪实

谁有关于汉字的资料?

【来历】
汉字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
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 安阳 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
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作为专业工作者,他试图通过科学的途径比如综合运用考古学、古文字构形学、比较文字学、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进一步对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从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汉字发生、发展的一些头绪。
然而情况并不那么简单,除了已有郑州商城遗址、小双桥遗址(该遗址近年先后发现10余例商代早期朱书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号则零星分散,彼此缺环较多,大多数符号且与商代文字构形不合。还有一些符号地域色彩较重、背景复杂。
最常用的500个汉字
的一是在不了有和人这中大为上个国我以要他时来用们生到作地于出就分对成会可主发年动同工也能下过子说产种面而方后多定行学法所民得经十三之进着等部度家电力里如水化高自二理起小物现实加量都两体制机当使点从业本去把性好应开它合还因由其些然前外天政四日那社义事平形相全表间样与关各重新线内数正心反你明看原又么利比或但质气第向道命此变条只没结解问意建月公无系军很情者最立代想已通并提直题党程展五果料象员革位入常文总次品式活设及管特件长求老头基资边流路级少图山统接知较将组见计别她手角期根论运农指几九区强放决西被干做必战先回则任取据处队南给色光门即保治北造百规热领七海口东导器压志世金增争济阶油思术极交受联什认六共权收证改清己美再采转更单风切打白教速花带安场身车例真务具万每目至达走积示议声报斗完类八离华名确才科张信马节话米整空元况今集温传土许步群广石记需段研界拉林律叫且究观越织装影算低持音众书布复容儿须际商非验连断深难近矿千周委素技备半办青省列习响约支般史感劳便团往酸历市克何除消构府称太准精值号率族维划选标写存候毛亲快效斯院查江型眼王按格养易置派层片始却专状育厂京识适属圆包火住调满县局照参红细引听该铁价严
汉字体系正式形成于中原地区
王蕴智认为,汉字体系的正式形成应该是在中原地区。汉字是独立起源的一种文字体系,不依存于任何一种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单一的,经过了多元的、长期的磨合,大概在进入夏纪年之际,先民们在广泛吸收、运用早期符号的经验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明了用来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系统,在那个时代,汉字体系较快地成熟起来。
据悉,从考古发掘的出土文字资料来看,中国至少在虞夏时期已经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近年考古工作者曾经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壶上,发现有毛笔朱书的“文”字。这些符号都属于早期文字系统中的基本构形,可惜这样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文字最早成熟于商代
就目前所知和所见到的殷商文字资料来说,文字载体的门类已经很多。当时的文字除了用毛笔书写在简册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写在龟甲兽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铸在青铜器上。商代文字资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铜礼器为主要载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殷墟时期所反映出来的商代文字不仅表现在字的数量多,材料丰富,还突出地表现在文字的造字方式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结体特征可分为四大类:取人体和人的某一部分形体特征为构字的基础;以劳动创造物和劳动对象为构字的基础;取禽兽和家畜类形象为构字的基础;取自然物象为构字的基础。从构形的文化内涵上来考察,这些成熟较早的字形所取裁的对象与当初先民们的社会生活相当贴近,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的特征。同时,这些字形所描写的内容涉及到了人和自然的各个层面,因而还具有构形来源广泛性的特征。
1. 甲骨文
甲骨文是殷商时代的文字,只有少数卜人史官使用。它主要是用刀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由于龟甲兽骨坚硬,所以笔画以直折为主,很少圆转。因为用尖刀雕甲骨文刻,所以线条细而均匀。甲骨文是最早的汉字,具有早期汉字的特点:图画性强,写法上没有定型,大小不一,随意性大。
试猜猜下图中的六个古字是什么字:
答案:
贞 夕 雨
(会意) (象形) (象形)
今 其 疾
(会意) (象形) (会意)
2.金文
金文又叫钟鼎文,盛行于西周。它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金文的形体和结构与甲骨文相似,因为金文是把字刻在模子上再浇铸而成,比较容易写,所以它的笔画特点是:字形圆转, 大小均匀。象形性比甲骨文有所降低,字的定型性有所提高,但还有较多的异体字。
3.篆书
篆书有大篆与小篆之分。大篆是西周晚期周宣王时的一种文字,又称籀文,有战国时期秦国的石鼓文及周宣王时使用的识字课本《史籀篇》一类。形体特点与金文大体一致,具有笔画繁多的特点。小篆是秦代实行书同文政策时颁行的统一字体,由李斯等人整理文字后改定的字体。因为它是正式颁行的统一字体,经过整理、简化,所以异体字大量减少,且字形呈长方,奠定了汉字“方块形”的基础。小篆笔画更加匀称整齐,线条粗细一致,更加圆转,符号性增强了,图画意味大大消失了。因为小篆在大篆的基础上简化而成,一般说小篆是大篆的简体。
小篆书法:野鹤巢边松最古,仙人掌上雨初晴 江流有声 断岸千尺
4.隶书
隶书产生于秦代,盛行于汉代。在秦代,隶书与小篆并行,是书隶日常抄录公文的便捷字体。小篆难写,不能适应秦代公文往来的需要,多用在比较正规的场合。为了便于快捷地书写,隶书将小篆圆转均匀的线条变成方折平直粗细有致的笔画;将小篆纵长内聚的结体风格变为横扁舒展;此时的隶书成为不再象形的汉字符号。隶书对汉字字体的改变是巨大的,因此,“隶变”就成了古今汉字的分界。小篆以前的汉字为古汉字。它们共同的特点是象形性强,定型性差,字由线条构成,没有形成构字的元素——笔画。隶书以后的汉字为今汉字。今汉字的特点是符号性强,定型性强,字由种类有限的笔画构成。汉代隶书取代小篆成为正式的书写体,也称为“汉隶”(也称今隶)。汉隶书写风格多样,一种以方笔为主,如《张迁碑》;一种以圆笔为主,如《曹全碑》。
编辑本段【造字原理】
六书是汉字组字的基本原理,在周礼中就有提到了六书,只是没有说明具体内容。到了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详细阐述了“六书”这个汉字构造原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象形:这种造字法是依照物体的外貌特征来描绘出来,所谓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是也。如日、月、山、水等四个字,最早就是描绘日、月、山、水之图案,后来逐渐演化变成现在的造型。
指事:这是指表现抽象事情的方法,所谓“各指其事以为之”是也。如卜在其上写作“上”,人在其下写作“下”。
形声:此乃文字内以特定形状(字根)表特有的音。例如:胡,这个字也可为一个字根,结合不同的属性字根,可合成为:蝴、蝴、湖、葫、瑚、醐等等,而以同样的发音(也有的只有声母一样),表达不同的事物。但形声字,也因古今语言音韵变迁,不少古代同类形声字在今天的官话已无共同音素了。
会意:这个造字法,是将两个字根组合起来,使衍生出新的含意。如“日”和“月”组起来,就是日光加月光变成“明”。“人”字和“言”字合成“信”字,意思就是人过去所言;有信,就是这个人都很遵守自己说过的话。
转注:这是用于两个字互为注释,彼此同义而不同形,汉代许慎解释道:“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这怎么说呢?此二字,古时“考”可作“长寿”讲,“老”、“考”相通,意义一致,即所谓老者考也,考者老也。诗经的《大雅棫朴》亦云:“周王寿考。”。苏轼的《屈原塔诗》也有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一语。其中的““考”皆“老”意,特别注意的是,后代的文字学家针对许慎的前述的定义也作了大量的解释。其中包括“形转说、声转说、义转说”三类,只是这三种说法有人认为不够全面,当代古文字家林沄先生也有解释说“转注”就是一个形体(字根)记录两个读音和意义完全不同的两个词。例如“帚和妇”与甲骨文中的“母和女”等等。
假借:这法简言之,借用一字,去表达别的事物。一般来说,是有一个无法描述的新事物,就借用一个发音接近或是属性近似的字根,来表达这个新事物。例如:“又”,本来是指右手(最早可见于甲骨文),但后来被假借当作“也是”的意思。闻,本意是用耳朵听东西的意思。例如《大学·第七章》中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但后来被假借成嗅觉的动词(不过也有人认为这是错用)。
总结以上六书,前两项,“造字法”也;中两项,“组字法”也;后两项,“用字法”也。这六个原理,是古代文字学学者归纳出来的字学理论。其所含汉字构成法则,是长期演化而成的,不是任何一个人独创的。
编辑本段【汉字的结构】
汉字由一个或以上的字根以二维方式(欧语系是一维文字)在特定的空间、配置在一个正方块内而组成,因此有方块字的别称,从结构上来看,汉字有以下特色:
单一字内就有很高的信息密度,在表达同样的事物时,可比表音文字用更短的篇幅表达同样的讯息,所以汉字的阅读效率很高。
一个汉字乃由四百多个表意象形字母为基本字根,如金、木、水、火、土等,像积木一样组合而成。
一个未知文字的含意,可拆字,从组成字根以及空间的配置推断出其字义。当时代演进出现新事物难以词的方式来表达时,也能以字根组合原则,合成出新字来用,例如中文的铀字,就是近代为了表现一种新发现的化学元素而新造的字。
汉字组成的字根空间配置对字义有影响:如同样是“心跟亡”的合体,左右排是“忙”,上下排是“忘”,排列不同,导致不同含义;文字右边有“乂”这个字的部件,这表示右手(手的左偏旁表示左手)持某物对左边字根作某事(金文、甲骨文考古的发现),如果右手上面拿东西就变成“攵”,有这个字根的,几乎都是攻击性或是用暴力达成某件事,例如攻、败、敲、收、散、政、牧、敕等等。
编辑本段【字形】
(汉字书法):“国”这个字的笔画汉字有各种不同的书写方式,即有不同的字体;不同的字体,汉字的字形不一样。
规整的字体(如楷书、宋体、隶书、篆书等)书写下的汉字是一种方块字,每个字占据同样的空间。汉字包括独体字和合体字,独体字不能分割,如“文”、“中”等;合体字由基础部件组合构成,占了汉字的90%以上。合体字的常见组合方式有:上下结构,如“笑”、“尖”;左右结构,如“词”、“科”;半包围结构,如“同”、“趋”;全包围结构,如“团”、“回”;复合结构,如“赢”、“斑”等。汉字的基础部件包括独体字、偏旁部首和其他不成字部件。
汉字的最小构成单位是笔画。
书写汉字时,笔画的走向和出现的先后次序,即“笔顺”,是比较固定的。基本规则是,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先外后内,先外后内再封口,先中间后两边。不同书写体汉字的笔顺可能有所差异。
编辑本段【读音】
汉字是多种方言的共同书写体系,每个字代表一个音节。中国大陆现今以普通话作为标准读音,普通话的音节由一个声母、一个韵母及声调确定,实际用到1300多个音节。由于汉字数目庞大,因而有明显的同音字现象;同时还有同一字多音的情形,称为多音字。这一情况在各种汉语中是普遍存在的。
汉字虽然以表意为主,但并非没有表音成分,最常见的是人名、地名,其次就是外来词的音译,比如沙发。此外,还有部分原有的表音词,如(一命)“呜呼”、“哈哈”大笑等。但即使如此,还是有一定表意成分,特别是该国国内的人名、地名。而即使是国外的人名、地名,也存在某些表意的底线,比如“Bush”绝不能音译成“不死”。
由于汉字本身不表音,自汉朝到20世纪汉字在数量上、写法上虽有变迁,但无法看出发音的变化。必须进行专门的研究才能推测它们在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的发音。有学者经研究认为:汉朝之前,一个汉字发音为两个音节,次要音节和主要音节,类似今日的韩、日语。
汉字在日语中的读音有“音读”和“训读”之分,往往一个字有很多读法,原因来自中国不同时期传入日本的发音。
在朝鲜语中则大致为一字一音,没有训读。
除了日本以外,其他汉字使用国也有使用了一些多音节的字,如“里”(海里)、“嗧”(加仑)、“瓩”(千瓦)等。但是在大陆地区由于官方废除已基本不使用,台湾仍在使用,一般人也明了其意思。
编辑本段【注音】
最早的注音方法是读若法和直注法。读若法就是用音近的字来注音,许慎的说文解字就采用这种注音方法,如“埻,射臬也,读若准”。直注法就是用另一个汉字来表明这个汉字的读音,如“女为说己者容”中,使用“说者曰悦”来进行注音。
以上两种方法都有先天上不完善的地方,有些字没有同音字或是同音字过于冷僻,这就难以起到注音的作用,例如“袜音韈”等。
魏晋时期发展出了反切法,据传是受使用拼音文字的梵文影响。汉字的发音可以通过反切法进行标注,即用第一个字的声母和第二个字的韵母和声调合拼来注音,使得所有汉字发音都有可能组合出来。如“练,朗甸切”,即“练”的发音是“朗”的声母与“甸”的韵母及声调所拼成。
近代以来,又发展出了汉字形式的注音符号(俗称ㄅㄆㄇㄈ)以及很多拉丁字母注音方法。注音符号仍是台湾教学的一部分,而目前中国大陆最为广泛使用的是汉语拼音。
由于汉字以本身表义为主,注音方面较为薄弱。这个特性使得上下千年的文献,不至于产生如同使用拼音文字的西方世界一样,用字措辞太悬殊的差距,但也造成推断古代声韵的难度。例如“庞”从“龙”而得声,但今日北京话前者读“páng”,后者为“lóng”。如何解释这样的差异,就是音韵学所探讨的课题。
编辑本段【汉字与词语】
汉字是汉文组成的最小单位。
语素是汉文表意的最小单位,类比于英语的“词汇”和“词组”的总称。绝大多数汉字可以独立构成语素,比如“我”,类比于英语中的单一字母构成的词汇,比如“I”。现经白话文大多数词语都是由两个以上的汉字构成的,不过,和英语中“词汇”和“字母”的关系不同,语素的意思往往和其中各个汉字独立构成语素时的意思有相关性,因此相当程度上简化了记忆。
词语包括语素和若干个语素形成的短语。
汉字的高效率,体现在几百个基本象形字,可以合成表示天上地下的各种事物的上万汉字;几千个常用字,又可以轻松组合出数十万词语。
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说,准确掌握这数十万词语的搭配形式和用法也成了一种负担。汉语常用词汇约为几万条,总词汇量约有百万条,虽然从数量上来说显得有些令人望而却步,但由于大多数汉字构词法的表意性,要基本掌握并非遥不可及。因此,仅就词汇而言,其学习难度并不高;相比之下,掌握同样数量外文词汇的记忆强度则要大得多。
而从古文的角度来看,用字本义,比起五四白话文运动以降过度依赖词语,会来的精确且有效率,例如朱邦复先生就提畅精确使用汉字的复古作为。
编辑本段【汉字的数量】
汉字的数量并没有准确数字,大约将近十万个(北京国安咨询设备公司汉字字库收入有出处汉字91251个),日常所使用的汉字只有几千字。据统计,1000个常用字能覆盖约92%的书面资料,2000字可覆盖98%以上,3000字时已到99%,简体与繁体的统计结果相差不大。
历史上出现过的汉字总数有8万多(也有6万多的说法),其中多数为异体字和罕用字。绝大多数异体字和罕用字已自然消亡或被规范掉,除古文之外一般只在人名、地名中偶尔出现。此外,继第一批简化字后,还有一批“二简字”,已被废除,但仍有少数字在社会上流行。
汉字数量的首次统计是汉朝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进行的,共收录9353字。其后,南朝时顾野王所撰的《玉篇》据记载共收16917字,在此基础上修订的《大广益会玉篇》则据说有22726字。此后收字较多的是宋朝官修的《类篇》,收字31319个;另一部宋朝官修的《集韵》中收字53525个,曾经是收字最多的一部书。
另外有些字典收字也较多,如清朝的《康熙字典》收字47035个;日本的《大汉和字典》收字48902个,另有附录1062个;台湾的《中文大字典》收字49905个;《汉语大字典》收字54678个。20世纪已出版的字数最多的是《中华字海》,收字85000个。
在汉字计算机编码标准中,目前最大的汉字编码是台湾的“国家标准”CNS11643,目前(4.0)共收录可考证之繁简、日、韩语汉字共76,067个,但并不普及,只有在户政系统等少数环境使用。台港民间通用的大五码收录繁体汉字13053个。GB18030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现时最新的内码字集,GBK收录简体、繁体及日语、韩语汉字20912个,而早期的GB2312收录简体汉字6763个。而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基本字集则收录汉字20902个,另有两个扩展区,总数亦高达七万多字。
初期的汉字系统字数不足,很多事物以通假字表示,使文字的表述存在较大歧义。为完善表述的明确性,汉字经历了逐步复杂、字数大量增加的阶段。汉字数量的过度增加又引发了汉字学习的困难,单一汉字能表示的意义有限,于是有许多单一的汉语意义是用汉语词语表示,例如常见的双字词。目前汉语书写的发展多朝向造新词而非造新字。
编辑本段【汉字编码系统】
为进行信息交换,各汉字使用地区都制订了一系列汉字字符集标准。
国标码(“国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的简称)在中国大陆使用。GB2312收录6763个汉字,GBK收录20912个汉字,最新的GB18030收录27533个汉字。
BIG5码。收录13053个汉字。在台湾和香港使用的一字节或两字节编码。
Unicode并不被中国政府很好的接受。中国政府要求在中国大陆出售的软件必须支持GB18030编码。
在国际通信化和软件设计领域,CJK编码收集了汉语、日语、韩语中的汉字集。
编辑本段【笔画最多的汉字】
使用的汉语中邉面的biang是笔画最多的汉字,共有17笔
biangbiang面是源于陕西的一种面,现在也是一家面馆的品牌,还在使用这个字,但这个字字典中查不到biang字的写法
http://image.space.rakuten.co.jp/lg01/00/0000100800/05/img6f3a9af21ye78c.jpeg
现代汉语中笔画最多的汉字是 齉nàng
意思是鼻塞而阐述不清 这个字“只有”36 画
历史趣闻类推荐阅读 ⇓
文博展示新探索|DDON笛东中标安徽博物院考古体验区景观设计

文博展示新探索|DDON笛东中标安徽博物院考古体验区景观设计

历史趣闻阅读:531   点评:11
陇南市武都区古代遗址,西戎人复原图

陇南市武都区古代遗址,西戎人复原图

历史趣闻阅读:509   点评:10
关于中国考古学发展的回顾与思考,中国考古学理论与方法

关于中国考古学发展的回顾与思考,中国考古学理论与方法

历史趣闻阅读:368   点评:8
肝炎不一定都会传染人,带你全面了解肝炎疾病

肝炎不一定都会传染人,带你全面了解肝炎疾病

商家广告阅读:2122   点评:27
重磅通州今年新增11个大公园快看是否你家边上

重磅通州今年新增11个大公园快看是否你家边上

历史趣闻阅读:550   点评:10
西游记中美女排名:第一美到无与伦比

西游记中美女排名:第一美到无与伦比

历史趣闻阅读:13727   点评:160
古代欧洲航海奇闻故事大全,航海纪元

古代欧洲航海奇闻故事大全,航海纪元

历史趣闻阅读:1957   点评:58
西游记中为什么会出现女儿国 女儿国有什么意义

西游记中为什么会出现女儿国 女儿国有什么意义

历史趣闻阅读:7844   点评:381
韩信知不知道刘邦要杀他,为什么不起兵造反?

韩信知不知道刘邦要杀他,为什么不起兵造反?

历史趣闻阅读:9813   点评:203
清末奇闻大结局,元气大伤力尽而衰

清末奇闻大结局,元气大伤力尽而衰

历史趣闻阅读:1727   点评:48
站长统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