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这个问题,我觉得一是现代人不太守旧诗的格律,一是古典文学修养欠缺,另外,就是放弃了“用典”这个非常有古味的修辞手法,诗就变得平淡。
下面,我具体以一类型作者的作品来谈这个问题。就事论事,没有瞧不起他们的意思,不然我也不会代为作序。只是想说明问题:
我曾经代一位前辈的诗集写过序言(姑隐其名),对这些字里行间有着书生意气,战歌激越的诗词感触颇深。近年来,旧体诗坛兴起一种叫“老干部诗”的新品种。那是一些打过仗,扛过枪,吃过苦,咽过糠,为新中国成立、建设作出过许多贡献的特定人群创作的诗作。
1,“老干部诗”最大的特点,是富有革命激情。
他们的少年时代正值中华民族处于风雨飘摇之际,“七七”卢沟桥事变后,由于日寇的疯狂进攻和奉行“宁亡于日,不亡于共”的卖国政策的蒋家王朝的腐败,中华民族的生存受到了极大的威胁。“先生宏志我深知,适逢投笔请缨时。血溅燕山驱日寇,又胜蒋帮事未迟。”在这首诗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任侠的幽燕少年投身到革命洪流中的身影。
“烈日青纱避酷暑,夜卧冰雪度严寒。除寇灭蒋兴华夏,异地同心战北南。”状写这种斗敌人的艰苦占很大的比例。这些作品,慨叹在日寇的侵略下,中国大片土地相继沦陷,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国将不国……但更多的是写痛心国难,表现了诗人誓欲报仇雪耻,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抒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思,是这类诗歌的一个重要内容。
这类诗作,很有“策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袁崇焕诗)、“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戚继光诗)的杀敌气势,让人感受到诗人在那种烽火连年的峥嵘岁月里慷慨赴义的一颗雄心。
2,抒写壮游山河,展现个人怀抱,是这类诗歌的另一主要内容。
“观音拱手贺新天,姐妹红妆碧玉簪。玉女峰巅翘首望,雄奇险美冠天南。”诗人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写出丹霞山绝美的风光。这种旅游诗中,我们绝少看到像古人那种“羁旅行役”诗作中沦落不遇的陈旧感喟。类似这种题材的诗作,在他们的诗集中占了很大的篇幅。因为都是诗人晚年写的,适逢又在改革开放的20世纪八、九十年代,所以诗中大都展示出新时代新中国的新气象,诗眼韵脚中,无不倾注诗人欣逢国运重生的那种喜悦心情。
3,他们的诗集内容还有不少,如感慨时代变易,追述史事得失,歌颂人物功业,讽刺昏君奸臣的怀古咏史诗;歌唱友情的酬答诗等,都各有所托怀寄兴,清奇可赏。
他们写诗最大的特点,就是直致。
传统诗歌创作,讲究赋、比、兴。但我们看到他们写作多为“赋”法。少用“比、兴”之法,显然更对他们的口味。直抒胸臆、情真意切,少用“掉书袋”的用典技法,处处都让读者感受到诗人那种自得其乐的人生境界,以及汲汲于祖国建设事业的壮怀。诗集中,像《吊聂耳墓》等,为诗时突起、纡行、峭收,寄慨遥深,又富于感染力,让人印象深刻。
如果以严格的格律诗看,他们的诗有一些格律上的瑕疵,如用韵过宽,平仄欠稳,对仗不工等。但既然是“老干部诗”,似不宜以那种传统意义的框框来套他们的作品。也许他们是有旧诗修养的,非不能也,实不为耳!
古代诗词,用的多是单字多义的词,非常有简洁的味道,又有那些时代的雅气,加上用典的含蓄,确实很有味道。现代诗人,一是放弃格律美,二是没有了当时的语境,三大都卑视“用典”的修辞手法,提倡直白的诗风,所以口号诗大行其道。他们喜欢写些类似打油诗的“顺口溜”,属于“得即高歌,无人赏,自家拍掌”那种态度,也甚是自得其乐。
近年,有谓写旧诗的人多了,但写得好的并不多。年轻一辈相当多都是打油诗水平,而且他们也不学习,反而以“反传统”为特色,是以写出的诗都不知所谓。我认识这类“诗人”不少,也放弃改变、教育他们,因为他们不听教。期待国学重新受到教育界的关注,然后或许有新一批的诗人出现,或许到时有新境界吧。
拿现代人哪怕是真正诗人的作品,去跟经过历史大浪淘沙而留存下来的古人诗作精品相比较,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合适的。把现代人写的诗作一律都称之为“打油诗”,是以偏概全和不负责任的。
即使在诗歌鼎盛的唐朝,著名诗人也不是遍地都是,何况当时还是处在以诗文取仕的背景之下。我们现在读到的唐诗,都是经过了漫长时间的沉淀、鉴赏、评价、成集,方才在文山诗海中脱颖而出,是千里挑一或万里挑一的不朽之作。
诗言志,词言情。我认为,只要是不违背诗词的基本要求(比如平仄入韵,诗体不同,要求则异),能够清楚表达自己的心声,并辅之以精炼优美的文字,让人读后有收获、有美感、有内涵的作品,我们都要宽容地接受之、欣赏之、感激之。
心胸决定眼界,眼界决定高度,而高度可以反映在诗词作品的格局上面。你认为呢?
奉上劣作《七律•立秋感怀》:
节序轮回又立秋,风销炎续暑难收。
庭中梧树轻枝落,石上清泉弱水流。
潭影星光添悟性,松声竹韵助禅修。
匆匆岁月匆匆过,也无烦恼也无忧。
(欢迎方家赐教,拒绝人身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