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岁的溥仪有了一个想法,他打算配一副眼镜。
最先发现他有近视问题的,是他的英文老师庄士敦。据说当时溥仪的近视度数已经有425度,他每每上课时都需回头去望身后那个巨大的钟表,就放在桌边的小钟却是完全看不清的,视力问题让溥仪相当苦恼,他提出要配一副眼镜。
电影《末代皇帝》里面的溥仪,佩戴了一副水晶金边眼镜
这个提议让当时的紫禁城炸开了锅,堂堂大清皇帝竟要让外国人瞧了眼珠子,正值春秋鼎盛,竟像一个老头一样戴上“光子”(当时对眼镜的称呼),配眼镜这件事被重重阻拦,从太妃起全都不答应。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里回忆,“在这些王公大臣们眼里,一切新东西都是可怕的。后来费了庄士敦不少口舌,加之我再三坚持要办,这才解决。”
溥仪和他的圆框眼镜
实际上在清末,眼镜已算不得什么新奇的东西了,在溥仪之前,已有皇帝有过戴眼镜的历史。
01
那些近视眼的皇帝
早在明朝时,就已经有了“单照“镜。由于技术的限制,只能加工成老花镜,常常是皇帝赐给老年大臣们的御品。
明朝所绘的《南都繁华会》,左上角已经出现戴眼镜的人
待清朝嘉庆年间,矫正近视的眼镜就已经出现了。雍正就是个大近视眼,在还未登上皇位时,因为受到康熙喜爱,得了一副水晶眼镜,自此之后便再也离不得眼镜。雍正后来命人造了十几副眼镜,以保证他每到一地,都能随时可取。就连坐着的銮驾上,都放着眼镜。
清朝的玳瑁眼镜
不过他留给后人的画像里,仍旧是没有眼镜的模样。眼镜毕竟是个西洋玩意,时人都以为,皇帝戴上眼镜,实是失仪。
电视剧《步步惊心》里面的由吴奇隆饰演的雍正,是不带眼镜的
乾隆也是近视,对于眼镜,却是万分抗拒的。爱写诗的乾隆,特意写了好几首拒戴眼镜诗,以用来坚定不移的表达自己讨厌眼镜的中心思想。
“器有眼镜者,用助日昏备。或以水晶成,或以玻璃制。玻璃云害眼,水晶则无弊。水晶贵艰得,玻璃贱易致。老年所必须,佩察秋毫细。然我厌其为,至今未一试。挥毫抚笺际,原可蝇头字。抑更有进焉,挈矩具精义。赖彼做斯明,斯明已有蔽。敬告后来人,吾言直深思。”
乾隆的画像
这首诗说出了他拒绝带眼镜理由,作为君主,若不能凭自己的眼睛去明察秋毫,还需借以外物,这岂非成了昏庸之君。
这也是溥仪被阻拦戴眼镜的原因之一,后来的溥仪配了两副眼镜,在重大场合却不被允许佩戴。
只是清末朝廷对眼镜如此微妙的态度,实是由于国运衰竭,内心却仍有不甘。从鸦片战争到后来的八国联军侵华,不仅打战败的一塌糊涂,赔款也赔的一塌糊涂,内心对于西洋来的东西,先带了十二分的排斥,却又不得不承认,洋人的东西实在厉害。
清朝一个官员的全家福照,仍旧坚持穿传统的长衫
尽管是输了,内心还是带着“天朝上国”的倔强,极力反对溥仪戴眼镜,不过是想借由传统之名,画地为圈,过去的钟鸣鼎食、纸醉金迷全都藏在了这里。
由传统架设起来的阵地,是这些王公贵族内心最后的乐园。
02
新青年引领新时尚
有一批新青年,可不是这么想。
1919年的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就像一颗星火直坠地面,轰隆一声响,随即火花连成一片。人们的愤怒被点燃,和传统相连的一切于是全都成了不合时宜。由这股力量带来的,是一种彻底的逆反,和过去有关的东西是落后,和西洋有关的东西便成了对照面。
电影《建党伟业》当中的五四运动
德先生和赛先生的标语相当鼓舞人心,这也唤醒了年轻人内心那种躁动与热情。这批新青年的名字,我们都相当的熟悉:胡适、蔡元培、李大钊、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
而由他们开始,新的时尚潮流被制造和蔓延。
胡适
梁思成
徐志摩
从欧洲留学回来的梁思成西洋派气十足,三七分油头一梳配上黑框眼镜,衬着干净得体的西装和一双擦得锃亮的皮鞋。这正是当时备受追捧的时尚套装。
梁思成和林徽因的结婚照,在这张照片里梁思成正是标准的西方绅士打扮
后来的溥仪也常做这样的打扮。这位末代皇帝后来留下的照片里,张张都戴着眼镜,剪了辫子打起领带,早已完全没有过去的样子。
电影《末代皇帝》里面,成为伪满清政府的皇帝之后,溥仪仍旧带着眼镜
实际上清末时期的眼镜由于价格比较昂贵,也常常是达官贵人用以显摆自己身家显赫之物。只是当这些新青年们开始佩戴时,眼镜便不再是显摆富贵之物,这是成为“新”人类的象征,是“突破旧社会之束缚而拥抱新文明的新青年”的常见装束。
眼镜、西装、领带、拐杖。这一套组合而成的,是当时欧洲上流社会的绅士打扮。而这些青年效仿的背后,期望得到的,是某种打碎旧秩序的决绝,和创造新世界的勇气。
民国一张普通家庭的合照,当时的圆框眼镜已经成为潮流
而这批新青年们,也都在日后成为了著名学者与大师。圆框眼镜于是也带了文气,当时有首打油诗:方鞋穿著趁时新,摇摆街头作态频。眼镜戴来装近视,教人知是读书人。
03
从书呆子到复古潮流
等到解放后,眼镜已经普遍进入人们的生活,脱去它新奇的外壳,眼镜就只是矫正近视的实用性物件。
随着基础教育的普及,患近视的人越来越多,戴眼镜变成了一种“书呆子”的形象。人们不再热衷于佩戴眼镜,一心想要摘下眼镜,以摆脱这种呆板的模样。
电影《哈利波特》里面的黑框眼镜
由于只作为一种功能性物件,当时的眼镜无论在款式还是形状上可供选择的余地都不大,既不美观,反而显得厚重。
直到JK罗琳写了那本风靡全球的《哈利·波特》,和这个骑着扫帚满天飞的形象一起流行开来,黑框眼镜重新成为一种流行。
时尚杂志中的圆框眼镜
眼镜得以重回时尚行业。
在快时尚行业的推动下,眼镜被列入了复古风潮的时尚单品。那些圆框金丝眼镜又重新流行,只是这一次,眼镜流行的背后已没有中西交汇的更迭动荡,褪去了厚重的历史感,眼镜回到日常。
溥仪要带眼镜瑾妃坚决不同意,后面怎么样了?
后面庄士敦以辞职为由,逼迫溥仪的生父带溥仪看眼睛,于是溥仪的生父把溥仪带去了医院看眼科。最后,溥仪配了一副眼镜。
现代的孩子年纪轻轻就带上了眼镜,他们有些是家族遗传,父亲或者母亲患有高度近视,所以他们出生以后就要戴眼镜。还有些是玩手机玩多了,眼睛与屏幕之间的距离过小,久而久之,他们就近视了。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有个君王也会戴眼镜,他就是溥仪,要说起他戴眼镜的事情,那可是费了好大的力气。溥仪的近视是被庄士敦发现的,有一天,庄士敦看到溥仪上课的时候,他总是时不时地转头看看庄士敦的身后,几乎十分钟就要看一次,庄士敦十分疑惑,于是他问溥仪:“你为什么总是要看我身后?”,溥仪回答道:“我在看你身后的大钟”,这让庄士敦更加困惑了,溥仪的面前有一个小钟,溥仪为什么不看自己跟前的小钟,要看自己身后的大钟呢?
经过庄士敦的观察,他发现溥仪的眼睛近视了,溥仪看不清眼前的东西,他只能看清远处的东西,也就是“远视眼”。庄士敦建议溥仪去眼科看看,溥仪也想清晰地看清楚这个世界,于是溥仪欣然应允。没想到庄士敦向皇室提议让溥仪去眼科看看的时候,却遭到了皇室的一直反对。在这些反对的人当众,瑾妃反对得最为激烈,她对庄士敦说:“溥仪戴眼镜有损皇室形象,历来没有一个君王是戴眼镜的,我不希望溥仪成为第一个戴眼镜的君王”,看来溥仪戴眼镜是困难重重!后来,庄士敦以辞职相逼,溥仪的生父只好让步了,于是溥仪的生父带溥仪去了医院看眼科,眼科报告很快出来了,溥仪果然得了远视眼,最后溥仪的生父给溥仪配了一副眼镜。
溥仪配了眼镜以后,瑾妃没有办法,于是她让溥仪在重要场合不许戴眼镜。
我国历史上哪位尊贵的人最喜欢使用眼镜,并将推动了眼镜的创新?
其实,在古代也是有眼镜的。据历史记载中国宋朝就有水晶镜片了。我国明末清初光学仪器制造家孙云球首创“随目对镜”验光方法,把透视放眼镜扩为72种镜法,运用凸凹镜屈光原理,按照人们年龄和不同视力研制出老花、少花、远视、近视等各种光度的镜片,并著《镜史》行世。为我国眼镜及光学仪器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但是眼镜发明的年代较晚,且应用极少,在那个时候绝对是身份的象征。镜片由水晶石、石英、黄玉或紫晶磨制成,材料稀少,价格昂贵,普通老百姓是戴不起的,故而帝王当作好东西赐给大臣。
在我国的历史上,溥仪他很喜欢戴眼镜,他有一个叫庄士敦的外国老师。在他的影响下,溥仪渐渐西化,在紫禁城里面做出了很多奇特的事情。
溥仪读书时,庄士敦看到溥仪经常看后面的大钟,却不是自己面前的小钟,庄士敦就猜出来,溥仪应该是近视了。于是庄士敦就请求给溥仪配一副眼镜,但这件事情却遭到了很多人的强烈反对。
后来经过一番斗争,溥仪才戴上了眼镜。其实他自己是很喜欢戴眼镜的,我们现在去看溥仪流传下来的年轻时候的照片,可以看出他大部分都是戴着眼镜照相的。的确,照相的时候可以不戴眼镜,但溥仪坚持带着。从中可见他对眼镜的喜爱。而且他也推动了眼睛的创新。
如今我们有溥仪眼镜,它在2001年创建。邱子杰是创始人。他说,当年想开个眼镜店的时候,“溥仪”二字马上在他脑海中闪现,并且给出了原因,他说“溥仪是中国第一个戴眼镜的帝王,也是末代帝王,他戴着圆形墨镜的造型深入民心,连那个眼镜款也直接被称为‘溥仪眼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