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不容篡改,也不能随意“戏说”,因为历史的背后,是国家、民族的文化传承和精神纽带。常言道“欲亡其国,先亡其史”,就充分证明了历史在一个国家、民族中的重要性。但近些年来,“戏说历史”之风盛行,随意解读甚至歪曲历史的人,在网络上大行其道,利用书籍、影视、游戏等多种人们喜欢的形式,荼毒后人,实在是让人愤慨。
最近,网络自媒体大V、北京某学校的历史老师“讲历史的王老师”在其所写书籍《古代人的日常生活》一书中写道,“中秋节在最初诞生的时候,是不折不扣的‘洋节’……受到新罗(朝鲜半岛历史上的国家之一)人的影响,形成了八月十五过节的传统。”
这个说法,前面加上了“某种程度上”,“洋节”也加上了引号,有很强烈的“戏说”成分,其著作本身也不是严谨的历史书籍,但由于历史著作往往比较晦涩,恰恰是这种明白晓畅的语言,更容易被人们接受,也就更是谬种流传,误人至深。
其实,从真实的历史来看,“中秋”绝对不是所谓的“洋节”,与之相反,韩国的“秋夕节”才是彻头彻尾的“中节”。
中秋节起源的说法较多,从词源学的角度,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有言“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可见至少在春秋时期,人们已经开始过中秋了!
另个说法,中秋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依旧从词源的角度,《说文解字》说“秋, 禾谷熟也。”《 尔雅》有言“秋为白藏。又,秋为收成”。秋,从何从火(古代还有三种写法“秌”、“穐”“龝”,其中的“龟”,意思是用龟甲占卜)。所以,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就以庄稼丰收、月亮最圆的明天作为庆祝的节日。天上月圆,人们自然睹物思人,希望全家老小能够一起享受丰收的喜悦,所以,中秋后来又具有了“团圆”的含义。
“慎终追远”是中华文化的传统,活着的人团圆,人们还希望祖先能够一起享受团圆时光,所以,又有了给祖先供献果馔的含义。
所以,基本上到了汉代,中秋的节日文化的核心,就已经明确。岂能说历史悠久的“中秋”是“洋节”呢?
但客观说,韩国日本等国,作为中华文化圈,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肯定也存在相互借鉴(当然,主要要他们向我们学习)的现象,所以,我不能否人“讲历史的王老师”所说的“某些形式受到新罗留学生的影响”。
中秋节后来传到了新罗(今天的朝鲜)、东南亚、日本等国,并随着华人远渡重洋,现在,已经成为了世界上很多国家的重要节日。
事实上,韩国的“中秋”,叫做“秋夕节”,时间完全一样,都是农历的八月十五。秋夕是韩国人一年中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一个丰收和感恩的节日,甚至比春节(阴历新年)更隆重。
从节日文化的内容来看,韩国人的“中秋节”,除了庆祝丰收、全家团聚之外,也是追忆祖先恩德的日子,更为重要的是祭祖和扫墓。这些内容都来自与中国,只不过,中国的节日文化,逐渐进行了归类,祭祖扫墓主要是清明节,祭拜鬼神又主要是中元节。韩国则进行了节日文化的总和罢了。
说韩国的“秋夕节”起源于中国,有一个最明确的证据,那就是名称来历。《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韩国人就从礼记中拿出了这句话,把“秋夕”作为节日的名字。
所以,不管是节日的内涵、形式,还是节日的名字,韩国的中秋节“秋夕节”都来源于中国,只不过随着历史的发展,各自保存的侧重点有所差别罢了。
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甚至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之中,都会相互学习相互影响,但一定要牢记,文化的核心只有一个,不能为了哗众取宠,随意歪曲,更不能把自己老祖宗创造的东西,拱手让人,那不是“不肖子孙”,又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