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士尼经典动画改编电影《阿拉丁》已于上周五(5月24日)全球同步上映。
先前《阿拉丁》媒体口碑中规中矩(Metacritic网站上媒体平均分为54,而烂番茄新鲜度58%)不禁让人担心其票房表现。
烂番茄新鲜度堪忧
Metacritic的平均分仅为54
1.北美口碑票房逆袭
然而最新数据显示,《阿拉丁》顺利登顶,在北美首周末三天票房收入超过8600万美元。其首周末票房表现高居迪士尼动画改编真人电影中的第四名,更是盖·里奇导演生涯的首周末最佳票房成绩。
更戏剧化的是,影片在口碑上成功实现逆转。相比平庸的国外媒体评价,《阿拉丁》在北美观众群体中收获特别好评,其在影院调查CinemaScore中评价达到A,购票观众好评率高达93%,IMDB上观众评分达到7.4。可以预期逆袭的口碑会大大帮助影片在北美市场实现长线大卖。
观众口碑却持续逆袭!
而回到国内市场,虽然《阿拉丁》同样登顶一周票房冠军,但其首周三天票房仅为1.2亿人民币,目前预计最终票房仅约2.6亿元。对于一部有着1.8亿美元制作成本的大体量好莱坞电影而言,这无疑是国内票房遇冷的表现。
2.新版《阿拉丁》好看吗?
这个问题的主流答案在两三天前似乎是“不好看”。在影片正式上映之前,媒体口碑解禁得到的评价很一般,于是乎网上一大波声音就开始带节奏批评《阿拉丁》是迪士尼经典动画真人化的又一失败案例。其实那时候并没有太多的人真正看到过这部电影。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内观众在周末走进影院,《阿拉丁》在国内的口碑也在悄然逆转。各种关于《阿拉丁》的文章下面不时会有读者留言称赞影片效果,而豆瓣上的观众评分已经积累达到7.8分这一不低的分数,比之前迪士尼动画真人化电影系列中豆瓣平均分6.8的《灰姑娘》、7.1分的《美女与野兽》,乃至近期6.9分的《小飞象》都高出不少。
《阿拉丁》的豆瓣评分涨了!
当笔者在看过影片之后,也被其中蓝皮肤的“灯神”威尔·史密斯圈粉,成为了《阿拉丁》的“自来水”。“史皇”威尔·史密斯在影片中那近似“变相怪杰”般的疯癫喜剧表现,在极尽搞笑幽默的同时并没有失去亲和力,在剧情发展到需要的时刻也能适时展露令人同情的人性,表演拿捏得当,威风不减当年。
很enjoy的威尔史·密斯·蓝精灵
影片的歌舞表现也在水准之上。在“灯神”的法力无边支持下,歌舞场景极尽奢华、变化多样,加上阿拉伯的别样风情、女主角美妙的歌声,让《阿拉丁》成功给观众带来一场视听盛宴,甚至让人在影片还没看完时就有“二刷”的冲动。
更让人惊喜的是,这部真人化电影并非无意义的复刻,在公主贡献出新曲《Speechless》、实现女权觉醒的同时,也让“穷小子一步登天”的童话故事变得更加合理。
3.歌舞片在国内为何总是遇冷
尽管有以上诸多优点,《阿拉丁》作为歌舞片在国内的遇冷表现并不让人意外。《悲惨世界》、《马戏之王》、《华丽上班族》等许多歌舞电影,不管中外、无论商业还是文艺、现实向还是奇幻风,大多都没能达到预期的票房表现。歌舞片不知不觉已经成为了大陆市场公认的票房毒药标签,片方在制作影片的中国版预告片时大多都会有意隐瞒或淡化歌舞片的类型特征,转而突出其他的诸如爱情片、奇幻片等属性。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电影从无声片到有声片过渡的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歌舞元素曾经是电影最大的商业卖点,是吸引观众进场看电影的王牌。然而随着电影技术的发展、观众口味的变化,歌舞元素和数字视效此消彼长,直至今天数字视效成为商业电影的绝对王牌。
电影《爵士歌手》
而国内电影市场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才逐渐开始市场化探索,错过了歌舞电影的整个黄金时期,导致歌舞片在国内市场并没有培养起受众基础。
虽然在商业电影的元素构成中数字视效与歌舞元素起着同样的视听冲击作用,但新生代观众习惯将数字视效当作是影片的看点,而将歌舞元素当作是累赘。这一新生代趋势在全球范围内都是相同的,只是国内由于没有歌舞片黄金时期培养下来的观影传统,负面影响显得更加明显。
再加上,不少歌舞片常常并没有拿捏处理好剧情和歌舞部分的比例与衔接,长期以往给人造成的感觉是(对于不少歌舞片来说也确实是事实)歌舞片总将简单一句话能讲明白的事理、感觉用一首歌的长度来表达,显得非常冗长。
《电影《雨中曲》
一旦观众无法接受投入到歌舞部分中,那么歌舞电影在叙事上的劣势就变得更为致命。影片的总时长在那,歌舞部分进一步积压了叙事部分的空间,使得歌舞片的故事往往会变得简单,而遭人诟病。
但事实上,歌舞片有它独特的魅力,有它的存在意义。好的歌舞片总是能够将叙事融入到歌舞之中,用歌舞来实现剧情推进和人物塑造。如果人的一生只能看一部歌舞片,推荐你看下《芝加哥》,或许能够打开一个新世界。
电影《芝加哥》
(文/三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