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消类游戏在诸多的游戏类型中可以说是比较不显眼的存在,甚至有些硬核游戏玩家对于三消类游戏是非常不屑的。可三消类游戏的现状真的是如此的不堪吗?
根据有关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休闲益智类游戏收入规模达到了51亿美元,其中三消类游戏占据了大部分的份额,收入达到了37.6亿美元,这还是不包括中日韩游戏市场的情况下。在美国,三消类游戏是手游市场中最大的细分市场之一。据权威数据统计,2020和2021年5月美国IOS游戏市场三消类游戏的收入份额分别为21%和16%。在美国IOS畅销榜单前100名的游戏中,三消类游戏大约占据了15款,其中 King、Playrix 和 Zynga 是占据榜首位置的主要开发商。
1、令人上头的核心玩法机制
三消类游戏的核心玩法并不会像其他游戏那样上手会有点难度,它的核心玩法其实就是完全消除至少三个相同的元素就可以了。有些三消类游戏为了与其他竞品产生差异化会在自己的游戏中加入一些新元素,有些甚至还会加入一定量的剧情,玩家将会在剧情的引导下不断的提升,同时还可以获得各种不同的道具来帮助自己进行闯关。
也正是因为这种简单轻松的玩法使得三消类游戏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了大量的玩家,其中女性玩家尤为钟意此类游戏,我们经常会在通勤的时候看到小姐姐拿着手机在玩消消乐。这时候那些非三消类目标用户的玩家就不禁要问,为什么玩法这么简单的游戏能够吸引这么多人去游玩体验,三消类游戏到底有什么吸引人的过人之处呢?接下来就从玩家心理的角度来探索答案。
2、游戏中的单位可以产生即时反馈
三消类游戏无论新旧,它的基本核心玩法步骤都是相似的,即通过操作汇集相同颜色的元素,然后消除这些相同颜色的元素,消除相同元素后即可获得相应的分数。就这么简单的几个步骤和操作就构成了三消类游戏中最基本的玩法模块。
而大部分的三消类游戏的进程也就是重复上述的这几个步骤,每当玩家成功的闯关后,系统都会给予玩家反馈,反馈的形式可能是欢快的音效,也可能是喜庆的视觉效果,同时玩家在顺利消除相同颜色的元素后也会有音效以及视觉效果的反馈。相同颜色的元素叠加在一起比较符合人类的感知,通过滑动消除相同元素后的流畅度带给玩家一种舒适感。
这里对上文讲到的“人类感知”进行一个小小的拓展。我们的脑子每天都需要处理大量的来自外界的各种各样的信息,如果这些信息都是杂乱无章的,那我们的大脑会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整合,久而久之那么我们的大脑就会产生疲劳感。
但如果这些外界的信息本身已经进行过一次处理整合,并且被组织的很规范,那么我们在接受这类信息的时候处理起来就会非常快,大脑也能够获得一定的休息。所以这也就是三消类游戏为什么要让三个相同的元素变得整齐规整后才能够消除的原因,玩家会通过这个操作来获得舒适感。
玩家在进行消除动作的时候,系统会根据不同的操作给出相应的反馈,比如在成功消除后会播放一小段轻快的音效,同时屏幕上显示“超棒”、“Excellent”等相关的文字提示,这些内容在人类的文化中都代表着赞美、赞扬的意思,对于玩家来说是一种十分直接的正向反馈形式。在目前市场中的三消类游戏中,这些积极的反馈更为夸张,有些游戏甚至连消除连击都有很多不同的功能模块,这些反馈加在一起就能够给玩家带来很大的爽快感。
从心理学角度来解释的话就是,三消类游戏的每一个音效和视觉元素对于玩家都是一种正向的强化。玩家每做出一种操作都能够立即得到反馈并且从中获得快乐的游戏体验。正强化理论发现,当人们采取某种行为的时候,他们会从外部获得某种令人感到高兴的结果,这能够促使他们重复的进行该行为以获得更多的愉快感受。这就是三消类游戏核心玩法背后的真实原理,听上去很简单,但这恰恰就是玩家想要的东西。
3、随机性是玩家的快乐源泉
现在市面上大部分的三消类游戏,除了有令人心情愉悦的游戏关卡之外,还有一种非常重要的机制,那就是随机性。在游戏闯关的过程中,每次通关后进入下一个关卡,里面的元素排列都是随机的,并且每次成功消除相同元素后,元素掉落的顺序也都是随机的,所以在游戏的过程中就会出现这么一种情况,玩家在手动滑动操作一次成功的消除后,接下来会自动的消除很多相同的元素形成消除连击,运气好的话甚至直接可以帮助你完成闯关进度。
玩家在进行操作之后获得快乐的结果强化了自己对下一次这种操作行为的期望,这种期望强弱是由多巴胺控制的。当游戏中加入了随机性的时候,玩家的期望就是随机出现对自己有利的东西,并且当玩家某一次实现了自己的这次期望后就会渴望下一次能够继续实现。
玩家在游戏的过程中更强相遇在随机性出现之前就对结果有所预期,并且这种预期会随着玩家的行为而不断的累积。当期望最后实现的时候在与结果的确定性相比较,不确定性会让人分泌更多的多巴胺,促使玩家想要实现愿望的想法更加强烈,这也将导致游戏反馈机制更加有效。
就三消类游戏最基础的消除玩法而言,每一次滑动屏幕后,玩家都会得到一个消除或改变过得关卡布局,但因为关卡上方元素落下存在随机性,所以每次滑动后玩家获得的关卡布局都是不确定的,而期望值使得玩家更有动力去执行下一次的操作的。
结语
综上所述,即使消除相同元素是三消类游戏中最基础的玩法,但是因为其很好的运用了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把控了玩家的心理,所以很轻松的就让游戏对玩家产生了吸引力。当然,除了上述的内容之外,三消类游戏还有很多不同的元素,不同的游戏里面的元素也是各不相同,这些元素虽小,但是也很好的增加了三消类游戏的乐趣,使得游戏更具可玩性,从而吸引更多的玩家进入其中来享受游戏带给他们的欢乐。
30个实用心理学效应
1. 投射效应
警惕“你以为”的“你以为”
很多人在职场生活中,总会有觉得别人针对的错觉,甚至觉得自己遇到了“居心叵测”的同事。其实,这可能只是因为对方与你理念不合,做事方式与你相违背,从而导致你产生心理投射,觉得对方不喜欢你。在职场中,换种角度去思考,而不是一味的认为对方“居心叵测”,或许你就会发现其实同事待你都很友好。
2.互惠效应
黄金原则与反黄金原则
人们应该尽量的以相同方式来回报别人为我们所做的一切,在职场中,不能一味的索取、把工作或责任都推给同事,要学会有来有往、互惠互利。
3.破窗效应
团体惯性的力量
这应该是大家最熟知的一种心理学效应了,这种效应在职场中非常常见,简单的举个例子就是当大家都在加班的时候,你也会不自觉的跟着加班,当所有人都小声说话的时候,你也会跟着小声说话,这就是破窗效应带来的团体惯性。而我们要注意的是自己的行为是否是自己想做的,还是跟着团体惯性走的。
4.登门槛效应
好说话不见得办好事
简单的说就是当一个人接受了别人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那么就会更容易接受更大的要求。所以在职场中一定要注意,避免被登门槛。当同事要求你帮他做一些小小的请求的时候,你就要思考这些要求是否会给你带来困扰,因为这些要求只是开头,后面还有会更多更大的要求等着你。
5.期待效应
你所期待的才是你应该去追逐的
当你心中期待自己成为一个自信的人,并暗示自己是成功,你就会变得自信起来,这就是期待效应的神奇之处。在职场中,当你暗示自己是一个优秀的人,你就很有可能会变成一个优秀的人。所以,对自己多一点期待,告诉自己我可以的,那么你就会成为职场中最优秀的那个人。
6.旁观者效应
请注意你的责任分散
当一个老人倒在地上,周围就一个人的时候,绝大多数人则会去扶起老人,但周围若是一群人,则责任会分散,导致没有一个人去扶起老人。所以,当你职场上遇到什么问题,一定不要去向一群人同时求教。
7.刻板效应
消除先入为主
所谓刻板效应也就是我们所称的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生活中的某一类人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的、类化的看法。在没有实际接触之前,带有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看人。比如南方人比较精明,北方人比较豪爽;年轻人喜欢浪费,老年人就比较勤俭节约。在职场上,有些职场女性就经常被别人贴标签,开着豪车就会被人说“被人包养了”,职位高的就是家里有背景实力。而往往这种刻板印象,会让你错失很多资源和人脉。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之实。消除先入为主的观念,理性地看待一个人,有意识地寻找与你听到的不一样的信息,或许就有不一样的发现。不光要听信息,还要深入与人交往。只有实际接触,才能有所了解你所接触的人,不断寻找和验证你所要寻索的信息。
8.出丑效应
小有缺点,吸引大量粉丝
出丑也有心理学一说?是的!根据一项实验:让参与测试的人听几个人的回答问题的录音。其中有些录音收录了打翻咖啡杯的声音。当被试者被要求给录音中的几个人打分时,打翻咖啡的那一组获得了更高的好感度。出错会带来吸引力,这就是「出丑效应」:全然无缺点的人不如那些偶尔犯点小错的人讨人喜欢。弄糟一些事而能拉近和别人的距离,让别人觉得你接地气。相反,完美无缺则产生距离感,无懈可击也是乏味的。最终获成功的总是那些有点小缺点的人。
9.皮格马利翁效应
相信“相信”的力量
这个心理学现象的关键在于预言有其自证性:你相信自己是怎样的人,你最终就会成为那样的人。这个心理学现象与心理暗示的功能有如出一辙的功效,即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期望最终会自我应验。合理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既有利于个人发展,也有利于个人领导力的建设。对个人来说,你可以通过设立更高的目标、更难的任务来挑战自我,更积极地努力地战胜困难。而作为领导者,如果你对你的团队期待更高,你的团队也会回报你更好的成绩。
10.选择的困局
了解选择困难症
有一个有名的果酱实验是在一家美食家食品专卖店里摆了一些高品质的果酱和品尝小样。在其中的一次测试中,实验人员提供了 6 种不同的品种,而在另一次测试中,他们提供了 24 种。研究结果表明,在果酱种类较少的测试中,最终有 30% 的人购买了一瓶果酱。而在果酱选择范围更大的测试中,只有 3% 的顾客买了商品。由此可见,为了权衡众多选择,人要付出额外努力,压力就变大了,于是做出决定的快乐减少了。对付此类“选择的困局”有种简单的办法,那就是减少选项。做只做让你开心的事,过只过你觉得有意义的生活。
11.聚光灯效应
想象中的“聚光灯”
我们会觉得我们的行为时时刻刻都受到外界的注目,但实际上这只是出于个人的想象。一旦我们由于犯了错,就容易疑神疑鬼地思前想后,其实那点错对现实也没什么影响。这个就是聚光灯效应,别人其实根本没注意到你犯错的瞬间,都是你自己想多了。你没有你想象中那样受到别人关注。认识到这点能让你在公共场合感到到更自在,也能让你更自由地做自己。而且如果你知道犯错的实际后果没自己想的那样严重,当你真的犯错的时候也会觉得好受点。心理学家是这么说的:当你失误的时候,你可能还是多少会觉得尴尬不自然,但是你至少能知道你在主观上夸大了后果。
12.焦点效应
“焦点”与“全面”
当你专注于某一件事的时候,你就会觉得这是世上最重要的事,这也称之为“焦点效应”。营销人员一直利用这种「焦点效应」来使消费者相信,他们的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有着无法或缺的功能。政客也是如此,通过引导外界注意力来夸大了某些事件的重要性。要克服这种效应,首要就是要保持客观的判断力,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在做决定之前全面考虑相关因素。陷于「焦点效应」的话,会让人对未来的结果产生误判。而如果能跳出来,你就更有可能做出明智的选择。
13.留白效应
恰到好处的“话”
留白效应最早来源于书法绘画上的一种手法,整幅画中留下空白,给人以想象的余地。这种手法以无胜有,有无相生,是一种巧妙的艺术表达,更是一种智慧。对于心理学来说,留白也同样重要,如果将这种智慧,这种空白,运用到职场,那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有时候,不说的话比说出来的话,更蕴涵道理,更有智慧。而且,在人们的生活中,也应该有所注意的是,别人欲言又止的话,比起直接的批评和建议,更有意味。职场留白是一种艺术,一个人要注意给别人留有转身的余地,自己才有大道可行。现在的人们考虑问题都喜欢来个相对思考,对于绝对的东西,在心理上有一种排斥感。所以,不能说太绝对的话和一切直接接触或伤害别人情感的话,更严格地说,在和别人接触过程中,最好少使用一切确定的词语,如“一定”,“必须”怎样怎么样,与他人相处的奥妙,是成功与失败的关键所在。
14.鱼和叉效应
学会“读心”
鱼和叉效应是指在起作用的“钩子”上做文章,我们在平常聊天的时候甚至会不自觉的应用上这个效应。比如我们经常会在聊天的时候抛出一连串的话题,电影,爱情,工作,体育等等。然后看看对方的反应。接着就着对方反应强烈程度也就等于变相知道了对方的兴趣爱好。顺着对方的兴趣爱好聊下去,那自然是能够很容易地要到自己想要的信息了。算命先生们将鱼和叉效应发挥到了极致。在算命前,他们通常会向你提几个不同的话题,看哪一个话题对你起作用。就像一个优秀的政治家或二手车销售商一样,他们不会表达出心里的真实想法,而是试探性地根据他们收到的反馈来改变他们的话语。这种反馈有许多种不同的形式,他们会留意你是否点头、微笑、在座位上身体前倾或是突然变得很紧张(这是看手相的算命先生热衷于抓着你的手的原因之一),然后见风使舵。人们往往喜欢征询算命先生许多潜在的意见,比如他们的健康、人际关系、旅行计划、职业及资产情况,但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算命师算得准,而是在之前的交谈中,我们的言语、微反应已经给了他们答案。
15.自己人效应
你是我的自己人
所谓“自己人”,是指对方把你与他归于某一方面同一类型的人。就是说要使对方接受你的观点、态度,你就不惜同对方保持同体观的关系,即要把对方与自己视为一体。“自己人效应”是指对“自己人”所说的话更信赖、更容易接受。在人际交往中,如果方关系良好,一方就更容易接受另一方的某些观点、立场,甚至对对方提出的难为情的要求,也不太容易拒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自己人效应”。例如,同样一个观点,如果是自己喜欢的人说的,接受起来就比较快和容易。如果是自己讨厌的人说的,就可能本能地加以抵制。有道是:“是自己人,什么都好说;不是自己人,一切按规矩来。”
16.海格立斯效应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它这是指一对一的人际互动。这是一种人际间或群体间存在的怨怨相报、致使仇恨越来越深的社会心理效应。海格立斯效应会使人陷入无休无止的烦恼之中,错过人生中许多美丽的风景,再没有真正的快乐,再没有新的进步。希腊神话故事中有位英雄大力士,叫海格力斯,一天,他走在坎坷不平的路上,看见脚边有个像鼓起的袋子样的东西,很难看,诲格力斯便踩了那东西一脚。谁知那东西不但没被海格力斯一脚踩破,反而膨胀起来,并成倍成倍地加大,这激怒了英雄海格力斯。他顺手操起—根碗口粗的木棒砸那个怪东西,好家伙,那东西竟膨胀到把路也堵死了。海格力斯奈何不了他,正在纳闷,一位圣者走到海格力斯跟前对他说:“朋友.快别动它了,忘了它,离它远去吧。它叫仇恨袋,你不惹它,它便会小如当初;你若侵犯它,它就会膨胀起来与你敌对到底。”仇恨正如海格力斯所遇到的这个袋子,开始很小,如果你忽略它,矛盾化解,它会自然消失;如果你与它过不去,加恨于它,它会加倍地报复。
17.毛毛虫效应
你是不是跟随者
科学家通过研究,把跟着前面的路线走的习惯称之为“跟随者”的习惯,把盲目跟从习惯和思维惯性而做出反应导致失败结果的现象称为毛毛虫效应。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称之为“毛毛虫实验”:把许多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使其首尾相接,围成一圈,在花盆周围不远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虫喜欢吃的松叶。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的边缘一圈一圈地走,一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这些毛毛虫还是夜以继日地绕着花盆的边缘在转圈,一连走了七天七夜,它们最终因为饥饿和精疲力竭而相继死去。约翰.法伯在做这个实验前曾经设想:毛毛虫会很快厌倦这种毫无意义的绕圈而转向它们比较爱吃的食物,遗憾的是毛毛虫并没有这样做。后来,科学家把这种喜欢跟着前面的路线走的习惯称之为“跟随者”的习惯,把因跟随而导致失败的现象称为“毛毛虫效应”。
18.瀑布效应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过被别人的“无心之言”刺伤的经历,这种旁人一句随便说出的话,却弄得你“不得意”的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瀑布心理效应”,即信息发出者的心理比较平静,但传出的信息被对方接收后却引起了心理的失衡,从而导致态度行为的变化等。这种心理现象,正像大自然中的瀑布一样,上面平平静静,下面却浪花飞溅。所以,对人说话,也要考虑到对方的接受程度,考虑到自己是否说得不恰当。避免自己的一句闲话引起强烈的瀑布心理效应。这就要求我们在谈话之前,了解对方的一些性格、习惯、谈话禁忌,以把握说话的分寸。前面我们说过反射效应,不要以为自己不忌讳的东西,别人也不忌讳。对于一些过于敏感的沟通对象,更要注意这一点。一般来说,容易引起对方误会、强烈感的话题主要有,对方的隐私、对方的伤心往事等。不要询问别人的隐私。
19.贝勃规律
你在意“大刺激”还是“小刺激”
贝勃定律说的是当人经历强烈的刺激后,再施予的刺激对他(她)来说也就变得微不足道。就心理感受来说,第一次大刺激能冲淡第二次的小刺激。比如,原本一元钱的报纸变成了十元一份,你定会感到无法接受;而原本10000元的电脑涨了100元,你一定不会有什么大的反应。一个新人刚开始工作,在单位拼命表现,兢兢业业,然后慢慢熟悉环境后就松懈下来,周围人会觉得这个人矫情,前面的表现都是假的,对这个人的人品也提出质疑;另外一个新人,开始就显得一无是处,懒散不守纪律,慢慢熟悉之后,懂得了单位的规矩。仅仅能做到按时上班,但大家立刻都会夸奖他进步,表现越来越好,觉得这个人要求上进,比前者好很多。其实,前者已经做的工作总量不知道比后者多了多少。
20.鸟笼效应
加班,就是那只让人联想的鸟笼
鸟笼效应又称“鸟笼逻辑”,是人类难以摆脱的十大心理之一,其发现者是近代杰出的心理学家詹姆斯。“鸟笼效应”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规律,人们会在偶然获得一件原本不需要的物品的基础上,继续添加更多与之相关而自己不需要的东西。假如一个人买了一只空鸟笼放在家里,那么一段时间后,他一般会为了用这只笼子再买一只鸟回来养而不会把笼子丢掉,也就是这个人反而被笼子给异化掉了,成为笼子的俘虏。
21.手表定律
到底该听谁的
是指拥有两块以上的手表并不能帮人更准确的判断时间,反而会制造混乱,让看表的人失去对时间的判断。另一层含义在于每个人都不能同时挑选两种不同的行为准则或者价值观念,否则那个人的行为将陷于混乱。手表定律带给我们一种非常直观的启发:对于任何一件事情,不能同时设置两个不同的目标,否则将使这个企业无所适从;对于一个人不能同时选择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否则,他的行为将陷于混乱。一个人不能由两个以上的人来指挥,否则将使这个人无所适从 ;而对于一个企业,更是不能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的管理方法,否则将使这个企业无法发展 。
22.霍桑效应
抱怨之前,先干出成绩
当人们在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关注或者观察的时候,会刻意去改变一些行为或者是言语表达的效应。1924年11月,美国研究人员在芝加哥西方电力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工作条件、社会因素和生产效益关系实验中发现了实验者效应,称霍桑效应。当比如让员工将自己心中的不满发泄出来;由于受到额外的关注而引起绩效或努力上升。霍桑效应的基本条件是,重要的工作环境属性能够被大量捕获,没有暗藏的或隐晦的信息。人在一生中会产生数不清的意愿和情绪,但最终能实现或满足的却为数不多,对那些未能实现的意愿和未能满足的情绪,切莫压抑克制,而应适当地让它宣泄出来,这对人的身心和工作都有利。
23.晕轮效应
警惕你的主观印象
晕轮效应又称“成见效应”、“光圈效应”、“日晕效应”,指在人际知觉中所形成的以点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晕轮效应往往产生于自己对某个人的了解还不深入,也就是还处于感、知觉的阶段,因而容易受感、知觉的表面性、局部性和知觉所带来的选择性影响,从而对于某人的认识仅仅专注于一些外在特征上。有些个性品质或外貌特征之间并无内在联系,可我们却容易把它们联系在一起,断言有这种特征就必有另一特征,也会以外在形式掩盖内部实质。如外貌堂堂正正,未必正人君子;看上去笑容满面,未必面和心慈。简单把这些不同品质联系起来,得出的整体印象必然是表面的。
24.坐向效应
开会时,你会坐哪里
在人际交往心理学中,人们把因为坐向而影响交往质量的现象,称之为坐向效应。“坐在哪儿”是我们每天都要面对的问题。没人在场的时候,偌大一个房间随便坐,你不会觉得有什么不自在。可是,当屋里有别人,或者你要跟这个人有谈话有交流,那么,你的坐向就没那么简单了。比如开会,“大猫”已经落座,一屋子空椅子,你会坐在他对面、旁边、斜对面还是干脆坐他背后?进领导办公室,正面有椅子,左右有沙发,你会坐椅子还是旁边的沙发?跟同事辩论,你是和他面对面还是并排坐?还有赞美、批评对方,你的坐向会有变化吗?如果你说“没什么不一样”,或者“随便坐,没什么讲究”,那么,你可能不知道,你的坐向对你的交往质量有很大影响。
25.青蛙效应
不做被温水煮的青蛙
青蛙效应是指把一只青蛙扔进开水里,它因感受到巨大的痛苦便会用力一蹬,跃出水面,从而获得生存的机会。当把一只青蛙放在一盆温水里并逐渐加热时,由于青蛙已慢慢适应了那惬意的水温,所以当温度已升高到一定程度时,青蛙便再也没有力量跃出水面了。于是,青蛙便在舒适之中被烫死了。企业竞争环境的改变大多是渐热式的,如果管理者与员工对环境之变化没有疼痛的感觉,最后就会像这只青蛙一样,被煮熟、淘汰了仍不知道。一个企业不要满足于眼前的既得利益,不要沉湎于过去的胜利和美好愿望之中,而忘掉危机的逐渐形成和看不到失败一步步地逼近,最后像青蛙一般在安逸中死去。而一个人或企业应居安思危,适度加压,使处危境而不知危境的人猛醒,使放慢脚步的人加快脚步,不断超越自己,超越过去。比尔·盖茨有一句名言:“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
26.黑暗效应
把 “工作”带到下班后
在光线比较暗的场所,约会双方彼此看不清对方表情,就很容易减少戒备感而产生安全感。在这种情况下,彼此产生亲近的可能性就会远远高于光线比较亮的场所。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之为“黑暗效应”。另外,相对来说,黑夜能够给人一定的伪装空间。在白天的时候,人们往往很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无论面对任何人,总会把自己伪装起来,因为人是群体性、社会性的,在心理学中,这也是一种保护机制。黑夜的时候,人们的感知降到很低,就意味着更加安全,同时,黑夜的空间也让人有了一层伪装的空间,这时候能够展示自己的另一面,同时也不用担心如同白天一般在意行为细节而导致产生的距离感。另一方面,黑夜中,双方交谈所给予的由于地位、身份等所产生的压迫感也会降到最低,利于能够更加愉快地交流。
27.马太效应
强者越强的秘密
是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科学领域。马太效应,是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们常用的术语,反映的社会现象是两极分化,富的更富,穷的更穷。从积极的方面来说,一个人只要努力,让自己变强,就会在变强的过程中受到鼓舞,从而越来越强。从消极的方面来说,这社会上大多数人并不具有足以变强的毅力,马太效应就会成为逃避现实拒绝努力的借口。态度积极主动执着那么你就获得了精神或物质的财富,获得财富后你的态度更加强化了你的积极主动,如此循环,你才能把马太效应的正效果发挥到极致。
28.共生效应
优秀者的对话
是指一定的参照群体中的人们,在从事日常的劳动、工作和学习时,受到群体中成员的智慧、能力及以往的劳动成果的影响,在思维上获得启发,能力水平得到有效提高的现象。这种影响是群体成员之间相互的、潜移默化的,是发展与发挥个人潜能的社会激发因素之一。共生原为生物学概念,指不同种类的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的现象。在当代,透过生物共生现象,人们认识到共生是人类之间,自然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形成的一种相互依存、和谐、统一的命运关系。哲学、社会学都开始关注“共生效应”。在犹太经典《塔木德》中,有一句名言:和狼生活在一起,你只能学会嗥叫;和那些优秀的人接触,你就会受到良好的影响。因此,多与优秀的人交往,多受他们的影响,能让你变得更优秀。如果你已经很优秀了,再与优秀的人交往,那么你们就能产生共生效应,取得了不起的成就。保罗·艾伦和比尔·盖茨走到一起并创立了微软就是最好的例证。
29.轰动效应
该出手时就出手
指这是一个通过引人注目的事件,达成轰动的社会效应。比如一个美女,偏要找个最丑的丈夫,让别人吃惊,或某人有意做件荒唐事,造成社会轰动。当今社会,就业机会很多,但竞争更是激烈,要想在这千万人同挤独木桥的路途中把握住机遇,你就得时刻有所准备,不放弃任何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轰动效应是最直接的一种方式,它直接避免了这样的一个现象,那就是在单位中属于弱势职员,业务能力不是很强,人缘也不是很好,在老板的眼睛里似乎就看不到你这个人,自己还在坚持着做着,在别人的忽视中默默地在职场中求得自己的空间。如果此刻能够制造出效果良好的轰动效应,说不定整个人生都会不一样,轰动效应的制造并不困难,只是缺少有心人,一旦抓住一个机遇、在重要场合语出惊人,或者在关键事件中做出成绩,一个默默无闻的人就立刻被刮目相看,成为职场明星,获得超值回报!因为,当一个人跑出预期,为企业组织带来了绩效、人才的双重惊喜,就具有轰动效应。而且,这样的轰动并不突兀,是用一个人深厚扎实、没有骄气、勤愚耐劳的品质赢得的。
30.泡菜效应
和比你强的同事一起吃午饭
同样的蔬菜在不同的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后,将它们分开煮,其味道是不一样的。根据这个原理可知,人在不同的环境里,由于长期耳濡目染,其性格、气质、素质和思维的方式等方面都会有明显的差别,这正如人们常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泡菜效应”揭示了环境对人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人在不同的环境里,由于长期的耳濡目染,其性格、气质、素质和思维的方式等方面都会有明显的差别,这正如人们常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泡菜效应”揭示了“人是环境之子”的道理,环境对人的成长具有不可抗拒的影响作用。人在幼年时期对环境的影响更为敏感,染苍则苍,染黄则黄。“出于污泥而不染”是对某些成人而言的,却不符合儿童的实际。
如何看待最近大火的游戏“羊了个羊”?
最近,一款名为“羊了个羊”的微信小游戏可谓是火遍全网,很多玩家都直呼“好难”“停不下来”。
小编当然也玩了这款游戏,但是玩了一轮下来,得到的结论就是——游戏体验感极差!!!♀
1. 过关率极低
“羊了个羊”这款游戏之所以突然爆火,大部分原因就是网友们说它的通过率极低。如果把游戏的第一关比作是“大鱼吃虾米”,那么第二关就是“小鱼吃鲨鱼”,很多玩家都在第二关努力挣扎着。本人就是其中一位,玩了三天了,还是停在第二关......QAQ 原本是想趁着学习之余放松身心,却没想到这款游戏才第二关就这么难,心情顿时就不好了(╯▔皿▔)╯
2. 利用玩家的心理
还不知道有这款游戏的网友在看到玩过的如此吐槽之后,对这款游戏肯定充满了兴趣,会想自己有没有可能通过“羊了个羊”第二关,说不定自己就成了那个“天选之子“。这样一来,就会有越来越多的玩家点开游戏,这就是游戏开发商利用了人们的好奇心理和胜负欲,认为自己会成为那个命中注定的0.2%,为自己的省份争光,但是这一切都是有程序员在网络背后操控着的,你的成功和失败也是......
3. 躲不掉的广告
在玩第二关的时候,如果你想着一关就过,那肯定要看广告,只有看了广告,玩家才有机会通关。一个广告要30秒,如果你玩了很多次,那就代表你要看很多遍的广告,每一次的广告基本上都是同一种类型,看的多了就会让人厌倦。但是如果你看了广告,就相当于为游戏开发商挣了钱,每天玩的人那么多,听说开发商靠着玩家都买上房了.....这多多少少会让玩家有些无奈,玩个游戏,第二关都过不去,还为别人做了嫁衣!!!
4. 游戏BUG不断
或许连制作这款游戏的程序员都没有想到游戏会突然爆火,于是这款游戏仅上线三天就出现了两次bug,bug频繁出现也会给玩家带来不好的游戏体验,没有一个人想要玩一个不够成熟的游戏。
尽管这款游戏带给我的体验感极差,但是还是不得不承认”羊了个羊“成功了,它让开发商得到了自己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