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连淮扬镇铁路开通运营,沿线百姓的出行将更加便捷,“高铁生活”让大家欣喜不已,充满期待。
【搭上高铁快车 打通南北“业务链”】
孙圳4年前在连云港创立了一家电力设备生产销售公司。以前,他的“业务圈”以哈尔滨、黑龙江等北方城市为主,一直希望开拓苏南市场。2018年,公司在南京成立了分公司,但连云港到南京动辄四五个小时的车程,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痛点”。
连云港恒正电力设备有限公司负责人孙圳说:“由于交通不便,客户虽然看好了我们的产品,但是距离太远客户现场考察非常不便。让我们丢失了一部分潜在客户。”
连淮扬镇高铁开通,让孙圳欢喜不已。他说,这条高铁的开通,让他看到企业发展壮大的希望。最近,他开始筹备组织一批苏南客户,在高铁开通以后来参观考察,并借助高铁便利,将他的“业务圈”从北方扩大到南方,打通南北“业务链”。
孙圳说:“高铁的开通,缩短了时空的距离,让我们企业的生要素能够更快捷的流动起来//我们企业希望搭上高铁快车,助力我们企业快速发展。”
【高铁新城“造梦师” 为“站城融合”献份力】
淮安高新控股有限公司经营发展处工作人员王永存说:“我从2016年开始有幸参与高铁商务区的规划建设。见证了高铁商务区从无到有,这样一个蝶变的过程。”
王永存是一名规划设计师,全程参与了淮安高铁商务区的规划和建设,见证了淮安高铁东站枢纽拔地而起的全过程。因为工作原因,他几乎每个月都要出差到上海、南京等地洽谈业务。通车后,淮安的高铁网络真正实现南北贯通,可直达苏州、无锡、上海、南京等地,这让他充满期待。
王永存说:“以前出差,基本一半的时间都花费在路上。比如说去南京,开车来回要6个小时。高铁通了以后,如果坐高铁,可能一个小时就能到南京,来回也就2个小时。”
飞速行驶的高铁,不仅扩大了淮安对外交往的朋友圈,更让淮安高铁商务区的建设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看着高铁商务区日新月异,作为“造梦师”的王永存,干劲儿更足了。
【拥抱高铁“新生活”】
铁路通车,扬州高邮市界首镇龙翔村村民老于感慨万千。他所在的村子与新建的高邮北站仅一路之隔,2015年5月,高铁规划建设初期,他得知自己家被划进红线区,需要拆迁让地。
扬州高邮市界首镇龙翔村村民于同和说:“一家人很长时间住的楼房,也不愿意拆啊。”
草木情深,故土难离。为配合高铁建设,村民们选择了理解和支持。老于在龙翔村47户拆迁群众中,第一批腾空房屋搬迁。他告诉记者,作为有着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应该做好表率。
于同和说:“心里想想,高铁到我们家门口了。上车也方便了,就积极支持吧。”
2016年高铁安置小区建成后,老于全家就搬了进来,过上舒坦的新生活。如今,高铁通车,老于夫妻俩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于同和说:“也不要开车,也不要坐别的车子,家门口就上车了。”
于同和老伴葛凤珍说:“我心里就舒畅了。一路到上海、到南京,交通都好走了。”
【天堑变通途 让团聚变得更加简单】
吕敏、蒋惠平夫妇是地地道道的南京人,前几年女儿嫁到了连云港。为了照顾年幼的外孙女,两人不得不在连云港和南京之间两头跑,这让老两口有些吃不消。
蒋惠平说:“因为南京还有老人。要顾着南京的老人,还要顾着这边的小孩,要经常往返。坐大巴要四五个小时。高铁开通以后,时间缩短了一半,就方便很多,当天来回都可以。”
蒋惠平的女儿在医院工作,每年春节只有三天假期可以回南京探亲,而大半时间都用在了路上。
蒋惠平的女儿吕菲说:“现在路程缩短了,这样就有更多的时间陪陪家人,外婆、奶奶还有朋友聚聚。”
飞驰的高铁,让这一家在连云港生活的南京人特别兴奋。因为今年的春节,一家人可以坐着舒适的高铁,回到南京和家人团聚,好好在家过个年。
(李明洋 淮安台 连云港台 镇江台 扬州台 报道)
(本条新闻版权归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长三角又一条高铁开通!合杭高铁湖杭段开通,将会对乘客带来哪些便利?
合杭高铁湖杭段开通运营正式融入长三角高铁网,合杭高铁湖杭段是浙江首条由省及沿线市县区资金为主投资新建的高铁,是打造“轨道上的长三角”的重要节点工程,是杭州亚运会重要交通保障项目,社会关注度极高。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江苏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
1 共补交通之短,建设综合交通体系
一是协同构建快速交通体系。协同推进跨域高速公路联网运营,取消长三角省际高速公路主线收费站,强化高速公路联合执法,解决过江通道拥堵问题,畅通沿海战略大通道。加快推进北沿江高铁过江通道布点、布线论证,加快建设东西向高铁大通道;主动对接上海机场诉求,强化两地分工与合作,加快推进南通新机场建设;以上海为中心,推进上海轻轨路线北向跨江延伸,联网并线,协同加强上海都市圈城际轨道交通网建设。
二是协同构建航运物流体系。加快在港口集团层面签订合作框架协议,与上海港、安徽港群、宁波一舟山港建立港口联盟,助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共建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把“沪太通”港口联动模式进一步推广运用于南通港、南京港、连百港港等港口,合作推进通州湾集装箱深水港建设,协同推进东西向运河疏浚工程,重点建设连百港区域性国际枢纽港、南京长江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和太仓集装箱干线港,发挥南通在集装箱运输和江海联运功能中的巨大潜力,努力推进通州湾“长江经济带战略支点”建设。
2 推进创新协同发展,打造长三角产业创新共同体
一是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生产要素对接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转变,推动先进制造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在全省打造1~2个具有地方标志、领跑全国乃至全球的产业标杆。同时,加强传统产业与百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融合,积极发展共享经济、数字经济和现代供应链等新业态新模式。
二是积极参与长三角产业协作。主动强化与上海的产业协同,借力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最大策源地”—上海,发挥江苏产业体系完整优势,打造科技成果转化的“最佳试验场”;叠加上海金融业高度发达、江苏实体经济基础雄厚的优势,协同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之重器”和大企业。推进江苏与浙江信息技术企业的合作,推动大数据、百计算、“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加快推进江苏物联网建设。
三是共建长三角创新共同体。着力提升江苏的原始创新能力和高科技成果转换能力,加强对关键性技术的协同创新和突破攻关,联合成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长三角双创示范基地联盟”。加快落实好《助推G60科创走廊更高质量发展共建协议》,积极打造“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推进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南京江北新区、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等创新功能区建设,和沪浙皖国家科创中心共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功能示范区。
3 共补生态之短,助推绿色发展
一是加快跨域规划对接,协同打造生态经济带。推进沪苏浙皖协同打造长江生态经济带,沪苏协同打造崇明世界级生态岛,苏皖协同打造江淮生态经济区和淮河生态经济带,构筑长三角绿色发展新空间。统筹推进沿江钢铁、化工过剩产能向沿海迁移,减轻沿江生态环境压力,高标准建设沿海世界级石化基地、钢铁基地,最大限度降低环境污染风险。
二是完善联防共保机制,推进生态跨域治理。在环太湖、沿海、环淀山湖、苏南丘陵等跨界地区,积极推进产业政策、生态补偿政策、节水环保政策跨地协调,全面优化沪苏浙皖在长江、运河、淮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方面的顶层设计。健全跨域港务、海事、环保、城管、水务等部门协同联防共保机制,扎实推进“沿江化工污染和长江口沿海化工污染同步整治、长江经济带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同步控制、化工围江和其他污染围江同步治理、支流人江口和人江支流同步管控”。加强沿江、沿海、沿河港口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与监管。强化沿海滩涂湿地资源、岸线资源保护力度,逐步完善岸线有偿使用、退出机制,提高岸线集约利用度。
4 构建现代市场体系,共推市场一体化建设
建立统一的市场标准和长三角地区市场主体基础数据库,建构统一的服务平台,加快探索建立统一的区域市场规则体系,结合各地优势,成立各类专业化、跨区域的共享服务平台,在法律法规、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企业融资和合作、运输物流等方面为企业提供服务,健全一体化市场融合机制。开启现代科学治理模式,促进规则透明、竞争有序、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