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看到韩国国旗上的太极、八卦等等图案,都会想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不少人都会好奇地问,韩国国旗是不是跟中国有着密切联系?是否借鉴了太极、八卦图案呢?鲜为人知的是,韩国国旗的设计者,其实是位叫马建忠的中国人。
马建忠(1845年2月9日-1900年8月14日)是宋末元初学者,《文献通考》作者马端临的后代。他是江苏镇江人,中国近代著名外交家、改良派思想家、学贯中西的学者。
马建忠出生在镇江一个天主教家庭,他的四哥马相伯是中国近代知名的教育家、复旦大学创始人之一,被誉为“爱国老人”。马建忠从小就熟读经史,对传统文化有很深的造诣。1853年,他全家为了躲避太平军暴乱,和当时很多人一样,前往上海的外国租界避难。
在上海,马建忠与马相伯就读天主教耶稣会徐汇公学(College of St. Ignace)。这所学校创办于1850年,为天主教在上海开办最早的洋学堂,是中国最早按西洋办学模式设立的学校之一,在上海乃至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学校继承利玛窦等耶稣会士重视中西文化交流的传统,教学内容上中、西学并重,学生不仅可以打下坚实的国学基础,还能够学到当时西方的科技文化。马建忠在此学习法文和拉丁文等课程,同时研读四书五经,为科举做准备。他与马相伯一起同为该校首届毕业生。
1860年,中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惨败于英法联军,圆明园也遭到焚毁。这件事传到上海,深刻地刺痛了马建忠的心。面对国家的危难,马建忠毅然放弃科举,立志“决然舍其所学,而学所谓洋务者”。他到处收集各种西方科学文化的书籍,如饥似渴的刻苦研读。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成为当时为数不多的,学贯中西的优秀人才。时称:“善古文辞,尤精欧文,英、法现行文字以至希腊、拉丁古文,无不兼通”。
1870年,在二哥马建勋(李鸿章幕僚)的推荐下,马建忠进入李鸿章的幕府,成为幕僚,协助李从事洋务事业。由于马建忠精通西方多种语言,熟悉不少先进的科学文化,因此得到了李鸿章的特别赏识。
1876年,马建忠被李鸿章派往法国学习国际法,并兼任中国驻法公使郭嵩焘的翻译。次年(光绪三年),他通过了巴黎考试院的文科和理科考试,成为第一个取得法国高中会考毕业证书(fr:Baccalauréat)的中国人。1879年,他取得法国政治私立学校(fr:école libre des sciences politiques,目前为巴黎政治学院)法学学位(fr:licence de droit)。后又在36岁时得了博士学位。
马建忠学成回国后,成为李鸿章的外交顾问,参与了跟英、法、日等国的外交谈判,为维护中国权益,做出了不少贡献。同时他还参与洋务事业,投入到实业事务中,曾任轮船招商局会办、上海机器织布局总办。马建忠在洋务上颇有成绩,梁启超就曾称赞道:“每发一论,动为数十年以前谈洋务者所不能言。每建一议,皆为数十年以后治中国者所不能易。嗟夫!使向者而用其言,宁有今日,使今日而用其言,宁有将来。”(参:《适可斋记言记行·序》)
1882年5月,在宗主国清王朝协助下,朝鲜与美国签订《朝美修好通商条约》。签约前夕,美国代表薛斐尔(R. W. Shufeldt)认为按照国际外交礼仪,签字仪式时都要会鸣炮升旗,朝鲜也应如此,但朝鲜当时并没有像样的国旗,所以建议朝鲜设计国旗,于是朝方在美国军舰斯瓦塔拉号上临时赶制了一面国旗。
其实清末思想家,驻日公使黄遵宪早于1880年,在《朝鲜策略》中建议朝鲜“奏请陆海诸军,袭用中国龙旗(黄龙旗)为全国徽帜”。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被采纳。就在签约之前的5月21日,朝鲜方面赶制了一面无卦的太极旗,由李应浚呈给负责协助朝鲜缔约的清朝官员马建忠过目,得到认可后,在翌日的条约签字仪式上使用。
条约签字后,朝鲜全权副官金宏集在中国军舰威远号上与马建忠笔谈,马建忠在回忆中写道:“昨李应浚袖至旗式,似与日本相混,贵国旗式究竟何若,前黄参赞(黄遵宪)谓贵国宜用中国龙旗,以仆观之,似亦未安。”马建忠认为太极图容易跟日本的太阳旗相混,但也并不认同使用中国龙旗方案,于是提出了新的想法指出:“吾想贵国国旗,可用白底、青云、红龙,惟龙用四爪,暗示区划。何以区别?只在四爪、五爪耳。青云者,亦取云从龙之意,君臣以民为本,故质用白色。”金宏集回复:“旨意甚妙,当告知朝廷,从可以表属邦之仿用中国仪章耳。” 马建忠最早的建议仍是龙旗,但只是龙的形象跟清王朝的有所区别。值得注意的是,马建忠提出白底,这跟当代韩国国旗的底色是一致的。
几天后,马建忠准备离开汉城(今韩国首尔)前,再次就国旗问题提醒金宏集时,金宏集以“红龙青云制造须费工”为由婉拒了马建忠的提议,并主张采用“红质中青白合成圈子”作为国旗。面对朝鲜方面的拒绝,马建忠再次提出新方案,建议道:“前议此事后,曾思仍用白底,中用太极图,外周用八卦,则恰合八道之数。八卦纯用黑色为显,太极用半红半黑,旗外又缘以红色,何若?但此系鄙人所见,归当语我政府也。”金宏集回答:“领教,仆亦当告知敝朝廷也。” 马建忠的新方案,在太极的基础上,加入了八卦元素。虽然跟当代韩国国旗有所差异,但已经具备了雏形。
(图)大清国属高丽国旗
1882年7月,朝鲜发生壬午兵变,引起了中日两国的介入。朝鲜的闵妃要求中国出兵,清朝派直隶总督张树声和李鸿章派淮军将领吴长庆平乱。马建忠随军出征,并设下诱擒叛乱头目之计,参与了抓捕大院君李昰应的行动。
壬午兵变后,朝鲜使臣朴泳孝和金玉均出使日本,在前往日本的“明治丸”号轮船上,朴泳孝参酌英国驻朝领事阿须敦(W. G. Aston)和英籍船长杰姆士(James)的意见,去掉了八卦中的四卦,以太极两仪和乾、坤、坎、离四卦为图案,设计出了最早的太极旗。
1883年3月6日,朝鲜王朝正式决定以太极旗为国旗。后来经过略微修改,在当代大韩民国独立时,成为韩国国旗。正是当年朝鲜官员征求马建忠的意见,在他的建议下,经过多方修改,才形成了现在的韩国国旗。这也说明了马建忠深厚的国学基础,以及中国文化对于周边国家的深刻影响。
当代韩国国旗,体现了中国《周易》的思想,《周易·系辞上》称:“易有太极,始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而宋代道士陈抟将其演绎出太极图。在韩国国旗中,中央的太极象征宇宙,蓝色为阴,红色为阳。四个角落的卦在左上方的是乾,右下为坤,右上为坎,左下为离,分别代表天、地、水、火四种世界的物质。其含义是,阴阳二者的作用产生了天地,进而产生了人类社会和民族国家。预示着在阴阳的循环和调和中万事万物生长繁荣。
马建忠除了是外交官、洋务派外,还是一位学者。其最著名的作品为《马氏文通》一书。本书分正名、实字、虚字、句读四部分。从经、史、子、集中选出例句,参考拉丁语法,研究古代汉语的结构规律,为中国第一部较全面系统的语法著作。这本著作开创了中国的语法学科。把西方的语法学成功地引进中国,创立了第一个完整的汉语语法体系,奠定了中国现代语言学的根基。
作者:鼓浪隐士
版权声明:本文由「鱼羊秘史」原创制作,并享有版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