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晋以后,拉开了战国的序幕,强大的晋国也从此土崩瓦解,为秦国的崛起提供了极大的契机。韩国,就是这三晋之一。
如果说春秋时期的诸侯以称霸为主的话,那战国,就是不断地兼并。两百多年的时间里,各个小国相继被吞并,到最后只剩下七个国家。能够在残酷的兼并战争中走到最后,能够被称为战国七雄,韩国的实力自然无需赘言。
可是这样一个七雄之一的韩国,却在始皇帝发动统一的全面战争时,却丝毫没有抵抗力。对于韩亡的事迹,太史公也只用了寥寥数语。
韩国,只是象征性地抵抗了一下,就成了亡国奴了。秦国的确很强,可是韩国也拥有十万之众,其先进的武器装备更是不可小觑,无论是强弓劲弩还是剑戟戈矛,在全世界都是首屈一指。
天下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战国策 · 韩策一》
天下之彊弓劲弩皆从韩出。《史记 · 苏秦列传》
韩卒之剑戟皆出於冥山、棠谿、墨阳、合赙、邓师、宛冯、龙渊、太阿,皆陆断牛马,水截鹄雁,当敌则斩坚甲铁幕,革抉簠芮,无不毕具。《史记 · 苏秦列传》
可这样一个国家,却第一个被灭,还输得那么“丢人”。因为韩国的武器铠甲再好,也顶不住综合国力远强于自己的秦国。
先从他自身讲起,第一个就是改革不力。我们都知道秦国有一个商鞅变法,可就在秦国大刀阔斧变法图强的时候,韩国也开始了申不害变法。
申不害的变法一度使韩国富强,可最终也只是昙花一现。同样是法家代表人物,和着重于“法”的商鞅不同,申不害过分强调“术”的运用,换句话说,他教给韩昭侯更多的还是帝王权术。
经此变法,韩国虽然加强了中央集权,但爵位赏罚呢?募兵制度呢?还有应该配套实施的奖励耕织等等,似乎都火候不够。申不害可以在短期内帮助韩国富强,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韩国弱小的软肋。
第二个,就是韩国的人才稀少。
纵观韩国历史,从开国以来,一直到韩国灭亡这两百多年里,我们很少看到韩国出现了什么高端人才。“人才济济”这四个字,是韩国君主想都没敢想的。
战国时期是烽烟四起的时期,军事家的地位就显得格外重要。韩国两百年,似乎就没出过一个像样的军事家,连一个能征善战的将领我们都没能看到。秦国的白起王翦,赵国的廉颇李牧,齐国有孙武孙膑有田单,燕国有乐毅……韩国无大将。
反倒是政治家兼思想家,在战国中期有一个申不害,在战国末期有一个韩非。但无济于事,申不害固然出色,但其局限性仍没能让韩国崛起;韩非虽然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但生活在末期,再怎么变法也回天乏术。
更何况韩非的主张,他的哥哥韩王安一句也没有听进去(谁让他是韩国的公子)。
第三个,就是韩国的国土狭小,资源有限。
韩国的国土主要是山西的南部和河南的北部,从地图上看,就像一只狭长的虫子。国土面积的狭小,意味着耕地稀少,意味着人口不多,在那个动不动就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大军开打的年代,韩国显得力不从心。
打仗其实就是在烧钱,韩国极其有限的土地和人口资源,在大型战争中明显吃力。它很难支撑大规模军队的组建,也难以维持大规模军队的消耗。
与此同时,秦国也对韩国采取了逐步蚕食的战略,到战国末期,韩国的国土连建国时的一半都不到。
可是问题也来了,既然韩国国土资源有限,为何不对外扩张?
于是第四点来了,这也是韩国积弱最为重要最为关键的一点——韩国的地理位置极其不利。
韩国位于中原地区,看起来蛮厉害的样子,但其实这个位置一点也不好,它让韩国几乎没有崛起的可能。细数战国诸侯的地理位置,最凶险的就是韩国了。
名副其实的“四战之地”,东南西北四面八方全是劲敌!
更何况还都是战略要冲,历来是兵家的必争之地。所以韩国受到的“欺负”最多,韩国之所以第一个被灭,也因为秦国一出函谷关紧挨着就是韩国。
周围全是强敌,韩国要崛起哪个诸侯会坐视不管?
最后一点,是韩国在外交上的失败。
既然处于不利的位置,何不在外交上花点心思,搞一搞地缘政治?但问题是韩国想搞,其它诸侯也不甩他呀。
六国想要生存,最好的变法就是联合,但是他们却始终看不透这点。六国之间互相攻伐,所谓的“合纵”也只不过是口头上的一句空话。声势浩大的六国合纵,其实不过是一群尔虞我诈窝里反的乌合之众。
一个岸门之战,足以把各诸侯们的心思解剖得一览无余。
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我们常说六国的国君目光短浅,不懂得联合抗秦,只知道眼前的小利,站在我们今人的角度看,似乎确实如此。
我们都是事后诸葛亮,我们都知道要搞好外交要重视人才要与时俱进等等,可是两千多年前的祖宗们,他们第一次遇见这样的情况,他们没有可借鉴的事例。也正是他们流血的教训,才让我们后人更加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