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前世界上最早的航空母舰问世后,如何培训舰载机的飞行员就显得比造航母本身更难。由于航空母舰的长度不过200米上下,在海中又飘忽摇摆,飞机起飞特别是着舰时风险极大,可以说飞行员每次都会面临生死考验,稍一操作不当就会冲入大海。因此,最先建造航空母舰的美国、英国和日本便建立起一套地面训练模拟系统,而且逐步得以完善。
苏联在70年代开始建造自己的常规航空母舰,也相应地在航母建造基地乌克兰尼古拉耶夫港不远处建设飞行员培训中心,并命名为“尼特卡”,于1982年投入使用。这实际上就是一艘陆上模拟航母,有长290米的滑跃起飞甲板,还有应急的降落拦阻网和地下三层结构,还有两部技术不太成熟的弹射器。不过苏联在 1991年瓦解,“尼特卡”因其位置归乌克兰所有,而乌国自己没有航空母舰,只是俄罗斯借用它3年,培训第一艘航母“库兹涅佐夫”号的飞行员。此后俄罗斯也不建造新的航母,虽陆续培训一些飞行员却数量很少,俄方每年为租用“尼特卡”训练中心支付给乌方的平均费用也只有70万美元。由于这个基地经常处于闲置状态,除了印度在建造航空母舰时派飞行员来此培训外,中国海军准备建造航母后也看上了它。
对于中国方面来说,“尼特卡”训练中心是唯一能够接触到的舰载机飞行员训练基地。2002年乌克兰出售的“瓦良格”号被拖到大连,2006年开始修复。正是在这一年10月,中国首次派遣由海军副司令率领的大型代表团参观乌克兰南部的“尼特卡”训练中心。在访问期间,中乌双方还讨论了乌克兰帮助训练中国的海军航空兵部队和培训航母飞行员的可行性。此后,中国工程师、飞行员、海军技术专家便开始频繁访问“尼特卡”训练基地,参观滑跃起飞甲板、阻拦装置、弹射器装置和光学助降等模拟训练系统,并派部分试飞员到此地操作。乌克兰从本国战略出发,没有再建造航空母舰的愿望,平时维护这一训练基地又很费钱,很希望向中国提供训练服务以创汇。在双方都有合作意愿的情况下,合作就进行得比较顺利。
用水泥乃至钢板搭起一座仿真航空母舰并不费太多时间,花费也不会太大,估计有几亿元人民币即可。然而想完善一整套滑跃起飞甲板、阻拦装置、弹射器装置和光学助降等模拟训练系统,就有较大的花费和技术要求。
用水泥乃至钢板搭起一座仿真航空母舰并不费太多时间,花费也不会太大,估计有几亿元人民币即可。然而想完善一整套滑跃起飞甲板、阻拦装置、弹射器装置和光学助降等模拟训练系统,就有较大的花费和技术要求。
以此算来,两艘航母便要配备80架战斗机,按照国际上航空兵使用的惯例,一架单座战机就应配备二至四名飞行员,而歼-15的原型苏-27有一部分还是属于双座,由此看来就是建两艘航母也至少需要二三百名舰载机飞行员。
随着中国航母队伍的扩大和舰载机的更新换代,还需要不断培训一代代能接替的新飞行员,因而建立和不断完善国内的航母舰载机培训系统就显得日益重要。今后人们看到中国大地上出现 “陆上航母”、水泥航母一类建筑,也会感到完全正常而不必惊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