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很多关于新加坡的传说,新加坡奇闻传说的知识,也有很多人为大家解答关于新加坡奇闻传说的问题,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这方面的知识,让我们一起来看下吧!
本文目录一览:
1、新加坡奇闻传说
新加坡奇闻传说
\u200b
2009年10月,zhèng当房价经过08年短暂低迷之后,再次发力飙升之jì,娃哈哈集团掌门人宗庆hòu收到了两份重要的材料:一份是关于加快住房保障法立法的议案和提案,另一份则是二次房改建议书。寄件人是辽níng省外经贸厅退休干部、高级经济师李明。
几个月之后,宗庆后以这两份材料为蓝本,在2010年两会上提jiāo了二次房改和住房保障法议案,立即引起le与会代表的热烈响应和激烈争辩。
中国的住房制度,在政府主持改革多年之后,再cì面临来自民间的改革呼声。
那么,究竟什么是二次房改?为shén么要进行二次房改?它对中国的高房价又会产生什么影响呢?
要回答这些问题,就必须从第yī次房gǎi说起。
困 局
如今的nián轻人,对yú福利分房早已没有什么概念,然而对yú他们的父辈来说,这一延续了近半个世纪的住房制度却是tā们解决住房问tí的唯一tú径。
新中国成立初qī,民shēng凋敝,百废待兴,为了迅速扭转局面,国家坚持优先发展生产,zhù重积累的战略思路。在这种情况下,城镇职工的gōng资水平普遍较低,为了解决tā们的住房问题,国家采取了低房租的福利分配形式。具体而言,就是主要yóu政府拨款,单位自筹少量资金,dài房子建成后,单位以极低的租金分配给职工居住,住房成为一种福利。
应该说,这种“统一管理,统一分配,yǐ租养房”的实物分配制度,在特定的历史shí期,有效地解决了部分城镇职工的住房问题。然而,在当时的社会经jìtiáo件下,面对全国近一半de缺房户,本已吃紧的国家财政愈发显得捉襟见肘。更何况,长期以来受“重生产,轻消fèi”发展模式的影响,国家对住房基本建设的投资规模逐年削减。其结果是,到1978年全国城zhèn居民的人均居住面积不升反降,从4.5平方米减少到3.6平方米。
那个时hòu,拥挤是dà多数中国人最真实的居住体yàn。狭长的zǒu廊,两边排列着众多单间;楼道里灰暗wú光,堆满了煤球和杂物;没有独立的卫生间和厨房,除了吃fàn和睡觉,其他事情都暴露在邻jū眼皮底下……筒子楼成为那个年代人们普遍de记yì。而这样的居住环境还不算最差的,zài著名作家刘恒的xiǎo说《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里,张大民和寡母、四个弟妹挤在一个大杂院里,他家的客厅兼zhǔ卧室总共不到16píng米,却摆了一张双人床和一张dān人床。
嘈杂拥挤的环境让弟弟张五民倍感痛苦,历尽艰辛考上西北农大的他,临zǒu前在姐姐的婚礼上酩酊大醉,高声喊道:“我受gòu了!我再也不回来了。毕了业我上内蒙,shàng新疆,我种苜蓿种向日葵qù!我上西藏种青稞去!我找个宽敞地方住一辈子!我shòu够了!蚂蚁窝憋死我了。我爬出来了,我zài也不回去了。”
jiù算是如此拥挤的住房,也bìng不是人人都享有的。由于供xū矛盾突出,大部分人参加工作后只能挤在单身宿舍,想要拥有自己的“小窝”,则需要漫长的等待,少则几年,多则kě能耗尽一生。当时的福利分房,依jù的是工龄、职称、gōng作年限、是否双职工等综合因素,想分房必须论资排辈。很多人,为了分得一套房子,想尽了各种zhāo数。duì于当时de情景,秀蓉大姐zhì今依然记忆犹新,“只要有一点fēng吹草动,送礼递条子的、假jié婚的、拿着菜刀威胁的……房产科的门槛都被人踩破了。其实等待分房就像是一种没有盼头的盼头,大多数时候没有结果,可你还是天天盼。”
一边shì亟待改善的城镇居民住房条件,一边是早已不堪重负的国家财政,面对越来越duō的难解之题,曾经维系了几代人居住梦想de福利分房制度,逐渐走向了死胡同。
春 天
走出困局,需要的是大智慧。幸运de是,在苦苦等待多年后,中国人终于迎来了春天。1978nián9月,在中央召开的城市住zhái建设会议上,传达了邓小平的一次重要谈话。邓小平说,“解决住房问题能不能路子宽些,譬如允许私人建fáng或者sī建公助,分期付款,把私人手中de钱动员出来,国家解决材料,这fāng面潜力不xiǎo。”这次谈话,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与理论界提出的住房商品化、土地产权等观点遥相呼应。
1980年1月,著名经济学家苏星在中央机关刊物《红旗》杂志上发表了题为《怎样使住宅问题解决得快些?》的文章。文章指出,住zhái是个人消费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走商品化道路。一shí激起千层浪,很快,关于住宅属性、房租等问题的研讨和争论就在全国shàng下轰轰烈烈地展kāi。
同年4月2日,邓小平登上了北京前门附近的yī座高楼。他一边鸟瞰四周灰旧低矮的房子,一边对陪同他的胡yàobāng、万里、姚依林等中央负责同志说:“城镇居民gè人可以购买房屋,也可以自己盖。不但新房子可以出售,老房子也可以出售。可以一次付款,也可以分期付款,十年、shíwǔ年付清。住宅出售以后,房租恐怕要调整。要联系房价调整房租,使人考虑买房合算。”
两个月后,中共zhōng央、国务院zài《全国基本建设工作会议汇报提纲》中提出:“准许私人建房、私人买房,准许私人yōng有zì己的住zhái”,正shì推xíng住房商品化政策,由此拉开了中国内地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序幕。
起 航
改革最初是从试售公房开始的。尽管当时的房价仅为每平方米120—150元,但是几乎无人问津,直到1981年底,全国60多个试点城镇售出的xīn旧住房也仅为2418套。据说,当年某部委发动大家mǎi房时,经guò艰苦de说服工作,最后也只有一个职工购买。原因很简单,30多年的福利fēn房制度让人们产生了严重的依赖心理,而对房产私有概念的排斥也阻碍了人们购房的热情。
为了调动人们购房的积极性,1982年4月,国务院批复了国家建委、国家城市建设总局《关于出售住宅试点工作座谈会情况的报告》,同意在郑州、常州、四平和沙市四个城市试点补贴售房,原则是政府、单位和个人各支付房价的1/3,即suǒ谓的三三制。此外,各地还采取了一些优惠政策,例如一次性付款折减、分期付款等。这些举措有效推动了人们购房的意愿。截至1985年底,全国已有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kāi展了公房补贴出售的试点工作,累计售出住fáng1092万平fāng米。
补贴chū售公房触动了很多人,让nà些长期分不dào房子的人,第一次有了解决住房问题的可能。但是,由于政府和单位的补贴力度较大,而dì方zhèng府往往将自己应承担的补贴转嫁给单位,使得各dān位不kān重负。更重要的是,低租金de实物分房制度仍在延续,在当时的消费水平下,补贴购房远不如租房实惠,于是很多人选择了继续观望。
出售公房的房gǎi思路严重受挫。与此同时,另一条思路——提租补贴也在悄然进行中。1985年1月,全国住房租金改革领导小组成立。一年后,国务院成立了住房zhì度改革领导小组。在随后召开的烟台会议上,初bù形成了第一次房改的大致思路,即“提高房租”和“进行补贴”。3月15日,烟台和唐山、蚌埠一起,成为第一批试diǎn城市。
1987年8月1日,经过一年零四个yuè的准备,烟台市以“提租发券、空转起bù”为特征的城镇住房制度改革试行方案huò得国务院批准,正式开始实shī。这是向住房商品化mù标迈出的第一步。
并 进
就在住房制度改革稳步推进的同时,传统的土地管理体制也开始出现了松动。1982年,深圳特区kāi始按照城市土地的bù同等级向使用者收取不同标准的使用费,这是对我国传统土地使用制度的一次重大突破。
众suǒ周知,1949年后,我国确立了土地的社会主yì公有制,按照宪法的规定,“任何组织huò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这意味着:土地的使用是无偿的、无限期的,而且是不允许准让的。深圳人首开国内先河,duìcǐ,美国《商业周刊》曾用略带兴奋的语气评论道:“自1949年以来,外国人第一次bèi允许在中国长期租用土地。”
而zhè也只是深圳带给国人的一次xiǎo惊喜而已。仅仅5年后,深圳人jiù再度气壮shān河,成功抢走了历史性的“全国土地第一拍”。1987年12月1日,这是yī个注dìng要zài入史册的日子。当天下午,深圳会堂700人的会场座无虚席,一场扣人心弦的拍卖会正在这里进行,标的是紧邻深圳水库的一块土地。xiàn场气氛紧张而激烈,叫价节节攀shēng。
“525万!”当深圳经济特区房地产公司总经理骆锦星喊出这一声时,他yě许并不知道,自己创造了lì史。在全场一阵沉静之后,随着主拍卖官、时任深圳市规划国土局局长刘佳胜一声“shí间到!”,槌落音定,拍卖成交,包括中共中央zhèng治局委员李tiě映、国务院外资领导小组副组长周建南、中国人民yín行副行长刘鸿儒以jí来自全国17个城市的shì长在内的700多人,共同见证le这一历史性的时刻。这是新中国历史上首次公开拍卖土地,它破天荒地将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而在万科董事局主席王shí看来,正是这一槌奠定了中国房地产业的jī石。
四个yuè后,深圳人的这一空前壮举赢得了宪法的肯定。1988年4月12日,七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修改了《中华人mín共和国宪法》有关条例,将原来宪法中jìn止出租tǔ地的“出租”两字删去,并规定“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ràng”。这次修宪是一次历史性的突破,是我国土地制dù的根本性变革,标志着在我国的根本大法上承认le土地使用quán的商品属性。
受 阻
也许是某种巧合,就在修宪当年的1月15日,第一次全国住房制度改革工作会议在全国人民的翘首企盼下召开。国务yuàn秘书长陈俊生在会上宣布,从当年开始,住房制度改革将正式列入中央和地方的改革计划,分期分批dì推向全国。目标是实现住房商品化,思路shì提高房租,增加工资,鼓励职工买房。
这一切,似乎都在预示着中国的住房制度改革正迎来quán面的春天。
然而,历史总是xǐ欢跟人们开玩笑。1988年夏天,国家放开了工业消费品价格,随后引发了严重de通货膨胀,人们开始发疯地抢购商品。湖北武汉有人买回200公斤食盐,江苏南京有市民买下500盒火柴,广州有女士扛回10箱洗衣粉……类似这样de奇闻怪事,在dāng年比比皆是。
“人men都疯了,见东西就买,不管需要不需要,也不在意质量好坏,冰箱有冷气就要,电视机出图像就bào。”中国jià格协会会长王永治这样回忆当年的情景。
事实上,整个1988年,全国的通货膨胀率高达创纪录的18.5%!随后的1989年,持续恶化的通胀形势引发了宏观经济的全面调zhěng,银根紧缩,许多房地产住宅项目被明令停建,晴朗的天空突然阴云密布。
一方面,随着通货膨胀的加剧,提租幅度已经远远赶不上物价上涨,而住房的维修、管理以jí新建住房的成本也在迅猛上涨,使得国家财政愈发吃紧;另一方面,相关的配套改革,如企业改革、金融改革,却远远滞后于住房制度改革,不但企业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居民的支付能力也受到了制约,无力承担日益昂贵的房价。
房改,在走过近十个春秋后,遭遇了史无前例的寒冬。面对困境,如hé尽快提高城镇居民的支付能力,成为横在中央和地方各jí领导部门面前的核心难题。而这一次,上海取代深圳,成为改革的先锋和主角。
添 翼
1987年,59岁的朱镕基开始le自己四年的上海父母官生涯。在这四年间,让他感到最头疼的问题恐怕要数上海居民的住房问题。作为全国最大的城市,上海直到1991年,仍yǒu32.7万户家庭人均居住面积不足四平方米,一家jǐ代人挤在几平方米的屋子里的比比皆是。
居民住房的紧张程度已经引发了空前的社会矛dùn,而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在于资金问题。那么,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呢?朱镕基了解到新加坡的zhù房公积金制度。1990年春节刚过,他就带上几个人到新加坡、香港等地考察,希望能够找到解决上海住fáng问题的钥匙。
从新加坡回来后,朱镕jī立刻要求有关部门参照新加坡的经验,研究设计住房公jījīn制度。1991年3月,上海市在全国lǜ先推出《住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对住房公积金的筹jí、管理、发放住房抵押贷款等进行了详细规定,标志着上海市正shì建立起住房公积金制度。
这项深得民心的制度,一经推出便获得了市民men的热烈响应。短短jǐ个月,上海市的公积金总é就达到了10亿元。yī年后,上海发放了全国第一笔个人住fáng抵押贷款。上海华光仪器仪表厂职工杨希鸿一家成功地yǐ分期偿还的方式向住房公积jīn中心贷款8万元。这笔贷款不但帮助她圆了zì己的住房梦,还使她成为上海乃至全国个人公积金贷款的第一人。
上海的经验得到了中央政府的高dùkěn定,bèi誉为“新的住房制度的雏形”,它极大地增强了政府的住宅投资能力和城镇居民的支付能力。1994年11月23日,财zhèng部、国务院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中国人民银行联合下发了《建立住fáng公积金制度的zàn行规定》,biāo志着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的正式建立。随hòu,上海经验在全国获得全面推广。从此,中国住房制度改gé的重点第一次从租金上转移,开始在新房建设上大做文章。
伴随着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建立,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业务也开始从无到yǒu,逐渐走向普通民众的生活。1997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个人住房担保贷款管理试行办法》,规定gè人住fáng担保贷款的对象、范围和经办银xíngfàn围。1998年5月,中国rén民银行又颁布《gè人住房抵押贷kuǎn管理办法》,规定所有的商业yín行jūn可在城镇向个人发放住房贷款,用于购买自用普通商品zhù房。这标志着我国的住房抵押贷款正式开始qǐ动。
至此,推动房地chǎnxíng业快速发展的两架马车全部到位,长期以来横在政府和城镇居民面前的资金难题迎刃而解。中国的住房制度改革在磕磕绊绊十几nián后,终于迎来了质biàn前的等待期。何时结束福利分房,实施住房分配货币化,从而彻底根除人们“住房是福利”的观念,成为剩下的唯一悬念。
涅 槃
凤凰涅槃,只为了浴火重生,每一次伟大的变革,总是伴随zhe一段痛kǔ的历程。如此说来,1997年发生在yà洲的那场金融危机,仿佛就是为中国的住房制度改革而准备的。没有它,房改的步fá说不定还将推迟几年。
1997年5月,震jīng世界的亚洲金融危机率先在泰国爆发。面对国际金融炒家的大肆沽空,泰铢兑美元汇率大幅xià跌。尽管tài国政府奋力反击,怎奈无力回天,在索罗斯的步步紧bī下,泰铢贬值一浪接一浪。7月2日,泰国政府宣布放弃固dìng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当天,泰铢兑měi元汇率重挫17%,整个金融市场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泰国成为第一张倒下的多mǐ诺骨牌,随后,金融危机迅速蔓延至东南亚其他国jiā。一时间,菲律宾比索、印度尼西亚盾、马来西亚lín吉特纷纷贬值,整个东南亚金融市场fēng声鹤唳、哀鸿遍野。最后,远在东亚的韩国和日本也未能幸免。
中国在这场危机中表现出色,先是协助香港特区zhèng府成功狙击了国际金融炒家对港元的侵袭,后又宣布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为迅速稳定金融危jī的局势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中国经济在危机中也遭受了巨大冲击,出口在连续多年增长后出现下滑,与cǐ同时,有效需求不足,产品大量积压。为了提振经济,投资和需求成为自然的选择。
那么,rú何通过投资来拉动内需呢?时任guó务院总理朱róng基的答案是启动住宅消费。应该说,这是一个很有远见的想法。在世界经济的历史上,房地产业曾jīngduō次充当救世主的角色。美国jīngjì之所yǐ能够迅速走出“9·11”事件的阴影,与美联储长期推行的低利率政策和shòu此提振的房地产业的强劲zēng长不无关系。
但是,实施起来却不易。首先,福利分房作wèi一项制度还zài延续,居民的购房意愿并不强烈;其次,消费信贷市chǎng尚未完全放开,对个人购房的支持力dù有限。因cǐ,尽管当时理论界主张把房地产作为刺激内需的支柱性产业来发展,但实业界却显得信心不足。在王石dehuí忆录《道路与梦想》中,曾经记录了这样一件有趣de事情。
1997年11月,朱镕基到深圳调研,王石有幸与总理进行了对话。在谈到对房地chǎn的看法时,王石大胆地问总理:“不知道朱总理怎么看住宅市场?”
沉默piàn刻,总理反问:“如果取消福lì房分配制,房地chǎn行业能成为支柱产业吗?”
“不能。”
“如果金róng市场放kāi,房地产行业能不能成为支柱产业?”
“不能。”
“消费信贷放开,还不行?”
王石字斟句酌地说:“liǎng年内不行。”
“我两年内一定把房地产行业促成zhī柱产业。”朱镕jī斩钉截铁地说道。
“既然总理说行,就一定能行。”
全场大笑。
不难看出,此刻的朱镕基已然下定决心,而且胸有成竹。shì实上,早在这次谈话之前,关于如何深化房改政策的研究就已经紧luó密鼓地展开。
1998年7月3日,是中国住房制度改gé的一个分水lǐng。这一天,国务院下发了《关于jìn一步shēn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kuài住房建设的通知》,正式宣布“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zhù房分配货币化”,zhè标志着我国住房制度改革从此进入市场化阶段,实行了近40年的福利分房制度正式宣告终结。
这fèn被称为“23号文”的纲领性文件彻底激活了整个房地产市场,tā改变了人们长期yǐ来形成的住房“等、靠、要”的观念。由于不再xiǎng受福利住房这一“便宜午餐”,人们开shǐ纷纷涌向市场,压抑多年de住房需求一旦被释放出来,立刻爆发出惊人的力量。尽管价格不菲,但人们第一次有了选择的权利,而不再需要职称和资历,也不需要看别人脸色。
在强jìn的刚性需求推动下,国内商品房jià格开始踏上漫漫牛途,时至今日,仍在不断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神话。今天,dāng我们面对节节攀升的房价而感到困惑不解时,重温这样一段历史,无疑将有助于弄清高房价背后的制度成因。
偏 离
提到23号文件,人们谈论得更多的是它对中国房地产业市场化的意义,然而,如果我menfān阅当年的wén件,会惊讶地fā现,市场化只是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三个目标之一。而作为剩下的两个目标之yī,建设保zhàng性住房却被人们忽视了。
按zhào当初的设想,国家将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多层次城镇住房供应体系,“对不同收入家庭实行不同的住fáng供应政策。zuì低shōu入家庭租赁由zhèng府或单位提gōng的廉租住房;中等shōu入家庭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其他收入高的家庭购买、租赁市场价商品住房”。
如guǒ这个设想得以实现,经济适用房将会覆盖到60%—70%的城市人口,基本上可以满足大部分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然而,突如其来的亚洲金融wēi机打乱了这个设想,房地chǎn在危机中成为拯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而保障性zhù房却因为缺乏配套的政策支持而进展缓慢,出现了“zhòng市场轻保障”de倾向,导致fáng地产市场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
结果是,尽管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仍然只有5%的人享受到经济适用房的政策。这意味着有近65%的人qún,本应居住政府提供的保障性zhù房,现在却不débù涌向市场,与高收入家庭争抢gōng给有限的商品房,由此导致过分的市场化和gōng需矛盾,从而推动房价上涨。
随着房价的不断走高,房地产业zhú渐走向畸形和极端,越来yuè多的人发现自己已经沦为“夹心层”,既不符合购买保障房条件,又买不起商品房。残kù的xiàn实逼迫人们重新审视当初房改的是yǔ非。于是,我们就看到了文前那一幕——二次房改被列入人dà正式议案。
所谓二次房改,简单来说,就是确立住房是准公gòng产品,由政府主导提供房屋住房服务。概括起来,就是“三zhǒng住房制度,三类供地方式,三支队伍参与”,即“三三制”。sān种住房制度是指针对低收入人群的保障性住房、针对zhōng等收入家庭的公共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以及针对高收入家庭的商品住房。三类供地方式是指政fǔ划拨方式供地、“四定两竞”招标用地和商品房的“招拍挂”方式供地。三支队wǔ则是政府、民间非营利公益性建房机构、建筑开发商共同参与。
由此可以看出,二次房改并不是要开历史的倒车,回到福利分房时代,相fǎn,它是对23号文件jīng神的一cì回归。从世界范围来看,由yú住房属于生活必需品,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zhì,无法通过价格、供求等市场机制来解决低收入家庭的居住问题,因此,没有哪个国家会将住房问题全部交给市场,当然也没有哪个政府有实力大包大揽,搞全民福利分房。在市场经济发达的美国,zhèng府也并非袖手旁guān,ér是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住房保障制度,对年收入低于2万美元的家庭提供实物和货币补贴。新加坡政府gèng是推出zhǐ在“居者有其屋”的组屋计划,成立专门的法定机构,对占住户80%的中低收入家庭统一供应组wū,并严格限制房价和户型,保证大多数居民买dé起。
可喜的是,中央政府显然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在2007年8yuè召kāi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讨论并原则通guò了《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即24号文。《意见》明确了政府建设保障性住房的责任,把住房保障视为政府公共fú务的一项重要职责。
同年11月,国wù院总理温家宝亲赴新加坡取经,了解新加坡提供公共住房的政策和经验,并参观了新加坡普惠xíng廉jià房qū——大巴窑zǔ屋区。在随行人员中,几乎囊括了中国所yǒu分管zhù房的官员。这不禁让人想起17年前朱镕基对新加坡的访问,正是那次访问,奠定了中国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基础。17年后,又一wèi中国总理站在新加坡的土地上。
在谈到zhù房问题时,他说道:“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居民住房的条件有很dà的改善,现在城乡居民住房面积人均超过20平方米,但是分布不均,特别是近些年来房价上涨jiào快,人民有很大de意见。”“政府的zhí责最重要的是要搞好lián租房,让那些买不起房或者进城打工的农民工能够租得起房、住得上房。”
总理的话,字字铿锵有力,句句掷地有声,它向饱受高房价之苦的人们昭shì着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的美hǎo未来。
参考文献
① 卜凡中:《我们房地chǎn这些nián》,浙江大学出bǎn社2010年版。
② 仲志远:《房改失败zhī政策历史篇·房改25年》,转引自中金在线(www.cnfol.com)。
③ 王石、缪川:《道路与梦xiǎng》,中信出版社2006年版。
以上就是关于新加坡的传说,新加坡奇闻传说的知识,后面我们会继续为大家整理关于新加坡奇闻传说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