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唱衰中国一直都是西方媒体乐此不疲地炒作的一个话题,他们往往抓住一些西方政治人物的只言片语或西方国家政治的权力更迭,渲染放大,制作噱头,唱衰中国。
2015年刚刚开始,一些对中国新丝路战略影响力忧心忡忡的西方媒体便急于拿2016年的美国与台湾大选说事了。
他们也许早已看不惯奥巴马对中国强势崛起的软弱应对了,因而就把遏制中国全球影响力的希望寄托于西方对华强硬派人物的登台上。对华强硬言辞几乎是美国总统大选的一个标志性音符。
从克林顿、小布什、到奥巴马,他们有谁没有对华放过狠话,但回归到两国交往的实质层面,也还是经贸互利优先、合作双赢主导。
对华放话及其渲染中国威胁,更多都是美国对华交往的一个工具或策略而已。如果以此推演中美发展大国实质关系,往往更多落空。
-->
邓小平
中国有着自己的大国韧性,其发展、崛起的势头,都不是西方的制裁、围堵、放话所能困住的。
1989年西方也曾对中国联合制裁过,再后来的南联盟使馆被炸以及南海中美军机相撞等负面事件,也曾使两国关系低潮过,现在回眸看来,尽管有这些负面的插曲让中国难受过,但终究还是没能阻挡住中国的发展与崛起的势头。所以,中国的发展、崛起,有着自身的逻辑和韧劲,这些都不是西方所能唱衰的。
1992年,邓小平在深圳、上海等地的南巡谈话中告诫过中国的领导人,中国要出事就出在自己内部。
-->
邓小平的这句话很可能是镜鉴于苏共的出事。苏共的亡党根子在自己内部,如果苏共自己不出事,苏联是不会解体的。
戈尔巴乔夫的公开性政策在苏共意识形态上所制造的思想混乱、信仰迷失,是一个极其致命的诱因,是西方对苏联冷战的一个关键性的节点和胜负手。
这一点,对西方和平演变中国同样有借鉴意义,即通过意识形态、政治宣传、负面舆论的渗透、抹黑、洗脑,制造中国内部的思想混乱、信仰迷失与自乱阵脚。
尼克松
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斗争虽然看不见硝烟,看不见血腥,但却是最致命的一个主战场。
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党,一旦垮塌了自己的思想信仰,离自己的败亡也就不远了。尼克松的《不战而胜》讲述了的就是西方通过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战争,而不战屈人之兵地解体红色苏联的故事。
-->
希拉里将入主白宫
在戈尔巴乔夫的公开性时期,苏共放松了自己的意识形态警惕性,听任了一些亲西方的媒体肆意美化西方制度,肆意丑化苏共历史,结果招致社会上的思想混乱与信仰迷失,并通过意识形态上的洗脑而更多沦为西方制度的膜拜者以及思想信仰的俘虏。思想信仰崩溃了,社会制度、经济基础的被演变,也就成了必然的宿命了。
而如今,西方对中国的和平演变又想重演自己解体苏联的故事,即通过唱衰中国、歪曲历史、丑化中共、混乱思想、动摇信仰等一整套意识形态上的战争手段,动摇、瓦解人们对中国崛起、中国复兴、中国强大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
其中,被其炮制出来的一个最新的政治谣言就是希拉里入主白宫,将使2016年成为中国的噩梦,与其相伴生出来的一个逻辑性依据就是中国战略机遇期的为日不多或很快丧失。
-->
1月27日,美国时事杂志发表一篇“2016缘何将成中国噩梦”(以下简称中国噩梦)的文章,似乎又在黔驴技穷地继续上演着唱衰中国的老把戏。
该文称,在最近的几年中,中国抓住机遇力推“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在全球舞台上有效地提升了自身的影响力。
但是有充足的理由相信,一年之后,中国将不再拥有像最近几年一样良好的全球发展环境,对于中国而言,当前的机遇期转瞬即逝,不再充分利用起来就没有这样的机会了。
-->
中国和平崛起的战略机遇期又怎会突然短命起来了呢?
希拉里对华要比奥巴马强势得多了
《中国噩梦》一文断言道,2016年举行的美国总统大选将成为对中国的最大考验。该文的逻辑是中国的战略机遇期命系于奥巴马的对华友好与软弱。
他们认为,提出了“重返亚洲”和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奥巴马对于中美关系一直抱着相对友好的态度。在奥巴马的总统任期中,人们见证了一个“强势独断的、极度自信的、试图对邻国发号施令的”中国的崛起。奥巴马的对华弱势成就了中国的强势崛起及其在周边领土争端上的影响力。
-->
希拉里对华是好事还是坏事?
2016年的美国大选,很有可能入主白宫的希拉里的似乎又给那些对华遏制派增添了一些新的念想。他们从中国媒体的担忧发现,希拉里对华要比奥巴马强势得多了。
从希拉里1995年在联合国第四届妇女大会上发表演讲到她担任美国国务卿的一段时期,中国媒体对于她的报道一直带有一半赞许一半忧虑的色彩。随着大选临近,希拉里强硬而野心勃勃的个性已昭然若揭。
2016也是台湾的大选年。“九合一”选举后,胜利离民进党似乎越来越近。蔡英文的民进党上台以后,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上也将给中国大陆带来很大压力。
正是这些权力交接很可能给中国带来更加紧张的外部环境,以致让美国的杂志研判出2016年或将成为中国的“噩梦”。
-->
希拉里将可能赢得大选
美国杂志对中国的唱衰及其对中国战略机遇期的担忧,又有多少可信性呢?
1月28日,德国柏林中国经济问题专家夫罗里扬对记者说,中国正在经历两道门槛的考验:2015年的经济转型和2016年的地缘政治风险。表面上看起来,这有可能成为中国的一个噩梦。
但事实是,中国早已今非昔比,中国是一个创造机遇的国家,中国的朋友圈不是在变小,而是在变大。它已有足够的自信和办法应对这些挑战。
实际上,中国的战略机遇期正因为以下几个重大国际事件的接连发生而被延长。一是“9·11”恐怖袭击、二是2008年金融危机、三是美俄紧张对峙恶斗的乌克兰危机。
-->
乌克兰事件
前两个事件让中国逐渐变得更加自信起来,从原先对美国盲目崇拜的迷雾中走出来,开始走自己的路。
乌克兰事件发生后,在一定程度上牵制了美国的很多力量,让它无法再全力以赴对付中国。
-->
希拉里
而且,美俄双方在乌克兰事件上又都需要中国的帮助,因此即使希拉里当选,也还是不敢轻易拔中国的虎须,以致遭受中俄两国鱼死网破式的夹击。
再者,习近平通过强力推动“一带一路”计划,不断开拓中国发展战略空间,主动营造新丝路地带国家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环境,也在延续着中国的战略机遇期。
如此看来,西方媒体指望希拉里上台强硬对华,以唱衰中国、动摇中国,又可能是一个纸糊的美丽谎言。
-->
相关阅读:世界震惊:美国曝光2015年中国将发生的8件大事
美国媒体报道,在2014年,中国超越了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按照购买力平价衡量);阿里巴巴上市,或已成为世界上最大、最重要的电子商务和科技公司;“中国的超级消费者”凭借他们巨大的购买力改变了中国乃至世界的面貌;习近平主席在世界舞台上建立了一个强而有力的中国形象。
对于中国而言,2015有望成为更加令人兴奋的一年,中国会有更加活跃的表现,进而为世界带来改变。世界各地的企业和政府已经基本上接受了这个事实:中国作为全球大国再度崛起,而且这种状态会永久保持下去。明智的企业和政府正在相应调整政策、产品以及对未来的预测。
虽然仍然很难预测来年中国的经济、文化和政治的具体走向,但是利用在2014年了解到的情况、中国政府已经发出的信号,以及过去一年以来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表现,我们可以把握一些广泛的趋势和重大事件,这对于世界各地的商业、金融和政治领袖在2015年与中国打交道时将会起到重要作用。以下便是本人认为的一些关键趋势,需要我们为其做好相应准备:
第一: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蓝图——一三五计划的制定和逐步发布或许是2015年最重要的事情。
如果你想要知道你的公司、品牌、产品、投资将会在什么环境中运营,那么你就必须让专家来解读这项计划,并且相应地给予策略指导。
中国政府的发展方向将决定你的发展方向。
第二:中国人走向世界——明年,中国公民在全球房地产、教育、医疗和小型企业方面的投资将会进一步增长。
富裕的中国人将继续推动增长,改变国外市场的格局。
-->
与此同时,他们将多元化配置自己的投资组合、保持健康、给予子女双国教育和培养。
“中国人在全球的人口分布”将变得比以往更加明显和重要。
第三:中国企业走向世界——中国的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将会加大在全球市场上的投资。
预计我们将会在食品饮料、医疗、电子商务、消费类产品和自然资源等领域看到大量合并和收购行动。
2015年,中国还会加大在全球范围内打造中国品牌的力度。
第四:旅游——中国的旅游业正在蓬勃发展,这种趋势不仅正在改变旅游、观光和商务旅行等行业的面貌,而且在某些情况下也正在造就或毁灭企业和景点。
相关数字的增长速度已经快于预期(2014年出境游人数达1亿),而中国和美国之间签订的十年期签证协定还将进一步加快中国旅游业的增长步伐。
第五:消费和服务——中国政府和中国老百姓将会继续从上下两个方向分别发力,进而推动改革,从而让金融、保险、房地产和医疗服务行业能够发展壮大,中国的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将会继续增长。
十二五规划说得很清楚,中国的未来取决于服务类和消费类GDP的增长。相应制定计划吧。
-->
第六:阿里巴巴——这家电子商务巨头将会继续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电子商务和科技公司,并且将开始迈上成为世界重要的电子商务和科技公司之一(甚至是首位)的轨道。
预计阿里巴巴会在海外的科技企业、中国的供应链基础设施以及平台方面做出重大投资,帮助各式各样的外国公司接触到中国消费者。
在中国。电子商务以及促进电子商务的移动技术将会在各方面继续发展。
第七:娱乐、移动技术和社交媒体——中国的这三个行业现在都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
它们与商业发生关联的方式都是以往在世界其他地方未曾见过的。
如果你正在试图销售产品、进行投资并且在中国建立公司,那么进军或扩张到这些领域几乎会是万无一失的决策。
第八:政治——预计明年中国会在世界舞台上非常积极地采取地缘政治策略。
习近平主席以及新一届领导层已经按照惯例在他们执政的头两年里进行幕后工作(对政治、经济、外交关系采取通常的保守方法),研究制定内部和外部的各项政策和计划,决定权力分配以及新的政策将在何时何地部署等。
新的一年,我们将会看到这些行动的成果,而这些将会对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商业关系造成重大影响。
-->
中美俄竞争神秘土地:挪威一席话震撼亿万国人
最近的报道称,北京计划出版一份北极航行指南,或者中国投资者打算为俄罗斯在亚马尔半岛的天然气开发提供资金。这一切给人以一种中国大举进入北极的印象。
美国詹姆斯顿基金会称,中国密谋北极?淡定如今,淡化中国对北极的兴趣可谓“不符合风向”。随着2013年中国成为北极理事会观察员,一些分析家相信,中国正在策划对北极地区的刻意控制。
有观点认为,中国在北极方面,中国构不成一些人所称的威胁。许多中国评论家对于中国未来在北极的角色发表的观点并无争议,几个北极国家也强调,它们乐见中国加入。把中国与其他非北极国家作比较就可发现,中国与印度或新加坡对北极的兴趣并无二致。
俄罗斯军队在北极训练
至于中国不久前成为北极理事会观察员,这虽是项外交政策成功,但肯定不算了不起的成功。可以说,中国在取得这个好处的过程中让步多于得益。
浮冰中的雪龙号
西方眼里中国的北极态度受到高度选择性报道的影响,特别是在北极管理和资源方面。比如,4年多前尹卓少将说的一番话,大意是没有国家对北极拥有主权,中国的大国地位使其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至今仍被引用。
其实,毫无争议——甚至常规——的说法也很多。比如在2013年,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主任杨惠根表示,“我们认为,(北极)资源不是我们的,中国与北极国家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将是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经济合作扩大自然产生的。”每个国家都有鹰派,在中国的北极辩论如任何其他辩论一样有不同意见。
这种更平衡的辩论却不见于西方报道。
-->
北京对北极的兴趣有三:利用科学了解北极气候变化如何影响中国的粮食生产和天气;确定北方航道能否替代现有航道;以及确保中国获得碳氢化合物和鱼类等资源。虽然中国的政策尚处于“构想的初级阶段”,但中国的兴趣与其他非北极国家如日本、韩国惊人的相似。
笔者和一名同事不久前采访了几乎所有北极国家的外交官。几位外交官强调,他们不仅对中国放心,而且认为北京的申请得到批准对他们很重要。比如,在挪威等国看来,吸收中国成为观察员至关重要。俄罗斯和加拿大虽然不太热衷接受新观察员,但也没有反对中国。
五星红旗飘扬在北极
假以时日,中国对北极的利益可能与北极一个或更多国家的利益产生矛盾,但以未来威胁解读北京现在的姿态为时尚早。
中国北极考察队成功到达北极点
北极国家一般都渴望吸引中国企业,这意味着中国寻找资源和其他商机是双向交流的一部分。
最后,中国在北极理事会的新地位不是“打入”北极地区的“楔子”。相反,这可能带来长期好处:中国越是更好地了解北极的政治、气候、环境和人,就越可能透过北极国家的视角看待该地区。
-->
北极到底藏了什么
美国《国家利益》杂志网站文章,20年后,中国的目光将不会聚焦在南海或中亚草原。北京会望向一个更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以满足对自然资源的渴求。广阔的北极圈蕴藏全球约13%未探明石油储量和30%未探明天然气。许多科学家认为,2030年9月,北极冰盖将融化,那时该地区将成为自然资源“富矿”。不过那时,一场新的大博弈早已把北极囊括进来。
虽然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其经济增长所需的许多原材料都靠进口。今后,中国若要保持现在的发展速度,将不得不到越来越远的地方寻找自然资源。
经过北极圈的北方航线为中国提供了多元化贸易路线的前所未有的机会。而且经由北方航线的中欧贸易将更快、更便宜。从鹿特丹到上海的距离被缩短3000英里。怪不得中国一直尽力改善与北极圈国家的关系。
中国不是北极圈国家,也不是北极理事会成员。不过这反而对中国有利。作为中立的观察员国,中国避免了俄罗斯曾与其他成员国发生的矛盾。中国坚持参与科学和环境研究,以累积信誉。
北极圈蕴藏全球约13%未探明石油储量和30%未探明天然气
事实上,中国每年将投入6000万美元用于新成立的中国-北欧北极研究中心的研究。中国对北极营救行动的参与也有助于改善形象。
但是,尽管中国在北极进行科研,其在北极的动机仍显而易见:自然资源和贸易。因此,加强与北极理事会成员国的双边关系对北京来说最重要。中国偏爱这种关系,因为它能分别对较小国家施加经济影响力。与冰岛签订的自由贸易协议以及为冰岛银行提供的5亿美元货币交换支持项目,只是这一战略的起点。
中国石油集团已与俄罗斯石油公司就北极石油开发达成一项协议
北极大博弈日益明显,而最近的世界大事也有利于中国。俄罗斯企业因受到西方同行孤立,将不得不在北极寻求北京的资金和协助。实际上,中国石油集团已与俄罗斯能源巨头俄罗斯石油公司就北极石油开发达成一项协议。
北极圈大博弈刚刚拉开序幕。眼下,它会继续受到发生在远离北极冰盖的事件的影响。不过这种情况很快就会改变。西方应认清中国的野心,北极不会永远寒冷。
-->
俄投巨资部署重兵掌管北极 最强核潜艇压阵
随着北极地区能源、经济和地缘战略重要性的日渐凸显,世界主要国家对北极的争夺日益加剧。作为北极大国,俄罗斯近年来采取多种措施,不断强化对北极的军事管控力度。
第一,预置作战力量,优化战场设施。根据俄罗斯2009年3月公布的《2020年前俄联邦北极地区国家政策及远景规划》,俄将建立一支以陆军常规部队为基础,吸纳海军核潜艇和空军远程战略轰炸机等力量的北极独立部队集群。目前俄北极部队组建工作进展顺利。俄军已在摩尔曼斯克和阿尔汉格尔斯克部署2个北极作战旅,配备“勇士”和“彼得罗维奇”雪地摩托艇等雪地特战装备,未来将具备在北极独立执行多种任务的能力。
与此同时,俄还大力加强北方舰队建设,为北极战略顺利实施提供坚强后盾。在俄陆续建造的8艘“北方之神”级新型战略核潜艇中,有5艘将配备给北方舰队。此外,从2012年夏季开始,俄军陆续启用了位于新地岛、纳里扬马尔地区以及法兰士约瑟夫地群岛的军用机场。俄还计划投入330亿美元在北极海岸建造数个能够全年使用的海港,用于部署海军和边防局的水面舰艇。
第二,加大演训力度,适应未来作战需求。俄空军远程航空兵多次在北极地区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演练远程奔袭、空中加油、对地攻击、空中护航、战略巡航等课目,以此全面提升在北极地区的综合作战能力,强化对环北极圈国家的战略威慑能力。此外,俄军还定期与外军举行联合军演。目前,俄海军与挪威海军在巴伦支海和挪威海域举行了5次“沿海居民”演习,主要演练通信协调、对海攻击、反潜作战、搜索救援等课目。俄军此举旨在提升俄、挪海空力量在北极地区的联合作战能力,增强两国军事互信。
第三,构建监控体系,强化监控能力。根据俄北极战略规划,俄政府拨款374亿卢布建造“北极多用途航天系统”。该系统包括三个子系统:水文气象子系统、远程雷达探测子系统和通信子系统,以及系统接收、处理和发送地面综合体,每个子系统均由2颗卫星组成。借助多用途航天系统,俄可对北极地区进行全天候不间断的水文气象监测、冰情和生态监测,并监督其他国家在北极的经济和军事活动,从而为保障俄北极地区安全利益提供全方位情报支撑。此外,俄还将在北极地区边境沿线建立20个新型边防哨所,并配备一定数量的边防军人,利用新型雷达和卫星技术装备,对北极边境状况进行实时监控。
-->
北极争夺战狼烟四起:日本印度等多国攻城略地
俄总统普京下令在北极沿岸修建一系列海军基地,称旨在确保俄罗斯在该地区的利益。24日,俄罗斯政府网站发布消息,俄总理梅德韦杰夫签署《俄罗斯2020年前北极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国家纲要》。
该纲要涵盖俄各部门拟在北极地区实施的具体措施,被视为俄罗斯实施北极区域战略规划的指南。分析认为,普京在其第三个总统任期开始后不断加大对北极的战略规划,一系列动作标志着俄罗斯在开发北极方面正迈出关键步伐。
早在2007年,俄罗斯就曾将钛合金国旗插入4000多米深的北冰洋底;美国则先后于1983年、1994年和2009年出台3份《北极政策指令》,2013年5月出台的《北极地区国家战略》标志着美国北极战略的形成;欧盟、日本、韩国、印度等国家和地区组织均积极开展北极科考。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正在北极布局开发项目的国家超过20个。
“第六大陆”资源丰富
北极地区拥有号称地球上“第六块大陆”的陆地,蕴藏着丰富资源,根据美国地质勘探局的估计,北极地区包含了全球30%没有被发现的天然气储量和15%的石油储量,是目前地球上最具潜力的油气资源开发地区。北极地区的煤炭储量高达1万亿吨,占全球煤炭储量1/4,产自北极的煤炭具有低硫等特性,是世界上少有的高品质煤炭。
除化石燃料外,北极渔业资源也相当丰富,这里是地球上尚未进行大规模商业捕捞的海域。此外,北极地区被厚厚的冰层覆盖,在世界淡水资源日益匮乏的今天,这里丰富的淡水资源无疑蕴含着巨大的商业和经济价值。
-->
俄国称北极国家暗建联盟 阻中日韩印等国参与
北极地区因其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使得这个寒冷之地在全球瞩目中变得异常火爆。但其沿岸的五国——俄罗斯、美国、加拿大、丹麦和挪威一致认为,北极全部自然资源都位于这些国家的经济专属区,“没有什么可分的”。
“俄罗斯之声”广播电台3月20日文章称,北极国家间接表明了它们的俱乐部不打算吸纳新成员。
北极理事会俄方代表瓦西里耶夫和他的挪威同行拉尔森在不久前召开的奥斯陆“北极峰会”上的发言表明,北极国家和所有其他国家的利益在该地区发生碰撞、它们正在争夺北极资源以及北冰洋气氛日趋紧张——所有这些都是应当被打破的“神化”。
资料图:中国首个北极科考站落成
许多专家认为这些言论不过是外交游戏。因为当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数据显示北极石油储量占全球未开采石油的13%后,争夺北极资源的国家数量大幅增加。文章指出,中国、韩国和日本都越来越强烈要求成为北极理事会永久观察员,印度也加入到了要求承认北极为公海的国家行列中。
“俄罗斯之声”写道,在非北极国家的北极“争夺战”愈演愈烈的背景下,它们越来越经常对北极大国暗中建立“北极联盟”表示不满。在某种程度上这样的联盟已经存在,俄海洋法专家瓦西里 古楚利亚克指出,“每一个环北极国家实际上在一定扇形地段都拥有自己的权力。这个扇形的顶端就是北极,扇形的底部就是这些国家相应的海岸。同时还应考虑到,在这个扇形地段内国家海洋法仍然适用。如果位于这五个环北极国家司法管辖范围外的第三国家对北极感兴趣,实施某些项目时不能不顾及这五个国家的利益。”
文章最后指出,近来北极五国采取了一系列旨在加强自己在本地区存在的优先权的措施。2008年它们通过了《伊卢利萨特宣言》,为的就是防止其他国家为自由进入该地区而修改国际法。看来,这一立场近期不会改变,不排除其他国家参与北极开发的其它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