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很多关于古代奇闻异录的书,中国古代异闻录的知识,也有很多人为大家解答关于古代奇闻异录的书的问题,看百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这方面的知识,让我们一起来看下吧!
1、古代奇闻异录的书
2、古代记录奇闻怪事的书有什么
古代奇闻异录的书
“清末民国初年对赶尸之谜的“新解” 几具穿着清朝官服、额头上贴着黄色的符箓的尸体排成一列纵队。在他们旁边,穿着八卦服的赶尸匠喊着“天苍苍,野茫茫,回家了,列成行”,每当赶尸匠摇一下铜铃,尸体就会跳一下,最后消失在漆黑一片的夜色之中。”--摘抄《中国古代异闻录》第一章,第一节。
这是我近期看的一本书,对于我而言,我喜欢看书,但并不喜欢看名著,我看书并不是什么高大上的目的,也并不是想从中获得什么,但是能获得一些对我有用的那就更好了,所以我看书更喜欢看小说,喜欢看书时的那种平静,沉浸其中。
言归正传,今天要说的这本书是呼延云老师写的《中国古代异闻录》,从书名看就很吸引我,对于《盗墓笔记》《鬼吹灯》等这类悬疑小说,是我平常喜欢看的类型。但是,对但是,从书名看这像是一本悬疑类小说,其实是一本古代异闻科普书。
先先介绍一下作者,呼延云是著名推理小说作家,以其对传统推理小说的全面突破和锐意变革,被誉为“华语推理的革命者”。代表作《黄帝的咒语》曾霸占各大电商悬疑推理图书榜首。其作品熔本格派与社会派于一炉,创造出一个个恐怖离奇、悬念迭出的不可能犯罪案件,侦破过程往往展现法医学、刑侦科学和犯罪心理学的前沿成就,同时坚守推理小说的本质:以严密的逻辑性推导出不可预测的震撼结局,每部作品都具有极强的可读性。近作取材于传统神秘文化,呈现出别具一格的中国风,被评论界誉为“开拓出推理小说的全新时代”。
呼延云的推理小说,擅长描写残酷现实导致人性的扭曲与畸变,以及由此引发的巨大悲剧,同时展现在命运重压之下,个体的觉醒与抗争。他的笔锋冷峻甚至残忍,结尾往往又给人以希望,从而使每一段惊心动魄的阅读之旅,最终总能收获感人至深的温暖。
呼延云《真相推理师》系列
《真相推理师》系列可读性也很高,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看一下。
“小曲探清水河中的女主大莲到底为何投河自尽?
乾隆年间的怪鸟杀人事件到底有多怪?
杨贵妃身旁真的有一只妖猫存在吗?
清代小煤窑的黑锁链真的黑到能遮蔽一切吗?”
一本书讲透谜案中的中国史!一部颠覆历史的真相告白!
糅合史学、考古学以及法学等多元学科视角,运用诸多刑侦手法,大胆推测、小心求证,力图为读者还原历史真相。
————————————————
虽然真相只有一个,故事却有多种说法!
本书作者呼延云于历史档案馆查考历史档案并结合1000多部明清名人笔记,将许多载于史册的历史谜案重新演绎,抽丝剥茧,利用现代刑侦手段,重新将历史事实摆在人们面前。
全书共分4章,即传奇:帝国的B 面;要案:那些不知名的“狄仁杰”们;揭秘:诡谲背后的真相;大内:皇宫里的丑闻、趣闻与异闻,分别叙述市井、乡村、官场与大内的那些众所周知事件背后不为人知的一切。
本书是作者在报纸上连载多年的“叙诡笔记”的结集,题材多选自古代(尤其是明清两代)的各种笔记小说。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奇案有着很大兴趣的推理迷,最喜欢的还是本书作者以现代科学视角尝试去破解古代谜案的部分,颇有点历史推理小说的感觉。作者参考了大量的文献、古籍,书中也穿插这很多古文,作者稍作解释,但作为高中毕业后就未再接触古文的我来说,读起来仍感觉有点吃力,这也不影响阅读体验。感兴趣的小伙伴推荐阅读。
古代记录奇闻怪事的书有什么
奇闻怪事是国内奇异类最大的分享平台。网页一直保持着简单、清爽、便利的风格,并从专业、规模、功能、视觉四大方面要求出发,以稳定、快速、丰富这些优点使得奇闻怪事在同类站中起到了引导和楷模作用,并通过良好的口碑在广大奇异爱好者中传阅。那么说到“奇闻怪事”,那就不得不谈谈古代记录奇闻怪事的书了。
古代记录奇闻怪事的书有什么
中国古代记录奇闻怪谈的小说多了去了,我在这里列举一二,仅供参考。(按年代排名)
《山海经》、《淮南子》、屈原的《楚辞》、列寇的《列子》、庄周的《庄子》、《绎史》、《诗经》……(先秦时代。这个时期的文学是指中国从远古时代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前。外国人称这个时期为神话时代。中国神话是很丰富的,但因为是口耳相传,许多已经失传。今天所见到的,多是以上文献里的零星资料。)
干宝的《搜神记》、东方朔(托名)的《神异经》和《十州记》、班固(托名)的《汉武故事》和《汉武帝内传》、曹丕(旧题)的《列异传》、张华的《博物志》、葛洪的《神仙传》、陶潜(托名)的《搜神后记》、晋王嘉的《拾遗记》、宋东阳无疑的《齐谐记》、宋刘义的《幽冥录》、齐王琰的《冥祥记》、梁吴均的《续齐谐记》、北齐颜之推的《冤魂录》……(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的小说可分志怪和志人小说,其中志怪小说数量很多,但大多已散佚,现存三十余种。它们记述神仙方术、鬼怪巫妖、殊方异物、佛教灵异等非现实的故事,也记载了一些野史轶闻和民间传说,充满着新奇诡异的浪漫主义色彩。其中不乏《干将莫邪》、《宋定伯》、《李寄》等流传甚广的故事)
王度的《古镜记》、佚名的《补江总白猿传》、张鷟的《游仙窟》、沈既济的《枕中记》和《任氏传》、陈玄佑的《离魂记》、李朝威的《柳毅传》、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杜光庭的《虬髯客传》、白行简的《三梦记》、薛调的《无双传》……(以上为隋唐时期作品。这个时期特别是唐代,由南北朝志怪、志人小说发展出了传奇小说。大部分都是写奇闻怪事的,所以后世将这个时期的小说统称为“传奇”。)
宋慈《洗冤录》、李昉的《太平广记》……(此为宋朝话本小说。)
吴承恩的《西游记》、许仲琳的《封神演义》、罗懋登的《三宝太监西洋记》、邓志谟的《许仙铁树记》、《吕仙飞剑记》和《萨真人咒枣记》、余象斗的《南游记》和《北游记》、吴元泰的《东游记》、杨志和的《西游记》(区别于吴承恩的《西游记》,并与以上三部游记合称《四游记》)、朱名世的《牛郎织女传》、沈孟柈的《钱塘渔隐济颠禅师语录》(即《济公传》),董说的《西游补》……(以上为明代中叶的神魔小说。继《西游记》之后,明代出现了大量的神魔小说。)还有冯梦龙的“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曲)、凌蒙初的“二拍”(即《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以上还是明代小说,不过是短篇小说集,其中不乏神怪名作,如《灌园叟晚逢仙女》。)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李汝珍的《镜花缘》……(以上为清朝的小说。)
古代书籍的形态有哪几种
古代的书籍的形态主要有:简策、金刻、石刻、兽皮、缣帛、纸书(雕版与活字印刷)
首先介绍简册、金刻、石刻、缣帛
按出现的先后,先有简策,再有金刻、石刻,接着有了缣帛,最后有了纸张。这几种形态都有了书籍的特征和功能。
①简册:也称“简策”,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书籍。简就是一个竹片,类似书籍一页,一般能写一行汉字,“策”是用线或牛皮将多片竹片编连起来成为一册,在甲骨文里,“册”的象形字,就是把许多竹片连接起来,,象今天的一本书。连接竹片的材料主要是麻绳和牛皮绳。用牛皮绳连接的就叫“纬编”,所以有个成语叫“纬编三绝”。根据先秦典籍的记载,这种简册大约在商周时代已经出现,因为《尚书》里有“惟殷先人,有册有典”的文字记载,只是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任何考古发现予以证实。简策难以保存,所以,商代的简策未能传下来。简的尺寸在各个朝代都有不同。简的书写方法,初为漆书,即用漆在竹简上书写。以后改用石墨,后来秦国蒙恬发明了毛笔。秦以后有用毛笔书写简策的。简策书籍最大的缺点是量大笨重,据史记记载,秦始皇每天阅读公文150斤,这是因为简策所写的公文,一片竹片只能写几个字,大量竹片捆成一册,量大体重,据史料记载,秦汉时期有一些大臣写公文要有两个大汉抬着入宫,可见简策作为文章作为载体很不方便。比如,汉武帝时,文人东方塑向皇帝上了一个奏本,竟用了三千竹片简,派了两个人才抬进了宫。
②金刻、石刻:金刻是指铸或刻在铜器上的铭文,从周代到汉代钟鼎等,许多青铜器上都有铭文。周代金文内容多为有关宣扬周王功绩、纪念祖先业绩、记载重要事件的,也就是说一般性的事情是不值得铸或刻在青铜器上的,周代的铭文最长的有500字,史料价值很高,战国以后的金刻内容多为督造者,铸工和年月等,很少有长扁巨制。
石刻是指刻在石头上的碑文,以碑文当作书籍是流传甚广的形式,我国现存的最早的石刻文字是《石鼓文》,世称“石刻之祖”。因为文字是刻在十个鼓形的石头上,故称“石鼓文”。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有十块石鼓文。在十块石鼓形石头上,用大篆分刻着十首为一组的四言诗,记述秦国君的游猎情况。其时代是春秋时代秦国刻的。这十块石鼓文是唐初在陕西宝鸡出土的。历来都很推重其书法。现在其中一石已磨灭,其余九块也有残缺。这是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以后历代都有石刻。石刻最大的书籍功能在于“石经”的刻制。汉代王莽命甄丰摹古文《周易》《尚书》《左传》刻于石,开石经之先河。以后历代都有石经,都把经典著作刻于世上。石经的价值主要有:一是汉、魏、唐石经,因当时无雕版,所据古文赖以传后,所以有很高的价值,为后世校订经典之依据。二是唐代发明传拓的方法,拓墨之后,便可将纸联成卷轴,成为当时通行的书籍。(字帖)历代石刻的精华珍品在西安碑林。《碑林》是中国最大的石刻博物馆。
③缣帛(jiānbó): 中国古代以丝织品为记录知识载体的。一般称为帛书,也有人称为缯书;因其色白,故又称之为“素书”。在发明纸以前,常在缣帛上写字,称帛书。帛书产生于春秋战国之交。缣帛与竹片是同时并存的。竹简可以刮削修改,常作为书的初稿,而缣帛写字不易修改,所以往往作为书的定本。另外,皇帝的重要文书往往用缣帛,而臣民的一般文书往往用竹木。东汉以后,帛书广泛使用,以后历代往往用缣帛书写重要的文书,缣帛的优点是便于裁剪、轻便,缺点是太贵,造价高。
④纸书:根据考古的发现,早在西汉初年就发明了植物纤维纸。东汉的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之后,人们开始用纸写字,但简册和帛书同时存在,而且还是主要的书籍形式。到三国时代,随着造纸术的改进还纸张的大量出现,纸写本才取代简册和帛书,成为书籍的主要形式。史书记载,陈寿《三国志》成书以后,时人多爱抄录,左思《三都赋》写就京,师豪贵竟相传抄,一时“洛阳纸贵”。我国现存最早的纸写本书籍是晋人写的《三国志》残卷。
纸张、书籍的装订也曾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唐以前是卷轴,唐以后出现了折叠,后来才有了散页装订(竖排版),唐至清代,折叠制与散页装订制(线装)是主要装订形式,比如,你能见到的明清奏折(折叠)和线装本古书(积成册),明清的公文称奏折,是因为他们是折叠成卷的。
雕版与活字印刷
雕版又叫刻板,在木板或金属板上刻上文字或图形,使之成为印刷用的底版。再在底版上着墨印刷。这种技术起于中唐,最初是从印刷历书和佛经开始的,甘肃敦煌发现的唐代印的《金刚经》,是我国发现的雕版印刷实物。唐至五代,雕版印刷极为盛行,形成了官刻、坊刻、民刻并行的盛况。
活字印刷术:发明者是北宋的毕升,他在仁宗庆历年间发明用胶泥刻成单个反体字,用火烧以后,便成了陶字。另在有铁框的铁板上,均匀的涂上油松脂、蜡、纸灰混合制成的黏合剂,然后把活字按需要排列在铁板上,加热使黏合剂熔化,再用另一块平铁板把字压平。冷却后泥活字就固定在铁板上,施墨即可印刷。用火略烤,有可取下活字,以备后用。后来他又创造了木活字。活字印刷书在明代渐成规模,当时流行铜活字,也有铅活字,中国印刷书的发明和改进开创了书籍的历史纪元,以后传到世界各地。
以上就是关于古代奇闻异录的书,中国古代异闻录的知识,后面我们会继续为大家整理关于古代奇闻异录的书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