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大家都对这句话耳熟能详,是出自老子的《道德经》。时至今日,人们依然阅读《道德经》,上千年已经过去了,道德经没有丝毫的过时。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是古代圣人之一,学识卓越,即便是当时的孔子也曾问礼于他,李聃曰:“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孔子叹曰:“老子其猶龙乎?”
然而,关于这位道家祖师爷的历史记载。纵观道教整个的发展历程,却并没有多少明确的记述。甚至,连他老人家的行踪基本上也都是处于一个“未知”的状态。尤其是关于老子当年骑着青牛西出函谷关后到底去了哪的问题,更是成为了一个千年的谜团。
历史记载,老子晚年乘青牛云游天下,传讲道家学说以经国济世、开化西域。西行途中老子在函谷关(今河南灵宝)被关令尹喜挽留著书,写下了中国思想史上的千古名篇、洋洋五千言的《道德经》。
但是,其在函谷关创作完道德经之后,就骑青牛出关,一路西去,从此不知去向。
不过,针对老子出关行踪的“未解之谜”,有学者却在四川成都的青羊宫找到了一些蛛丝马迹。因为,在青羊宫里至今还保存着一块始刻于唐朝的石碑——《西川青羊宫碑铭》(据考证,该石碑距今已经有整整1000多年的历史)。
而且,这块石碑的“碑铭”上对于当年尹喜和老子的最后的那次交谈,确实是有着非常明确的记载。
根据这个“碑铭”的说法,当年尹喜和老子的会谈并没有完整,老子在讲到一半的时候,提出了有要事处理,就先走了。而分手的时候,尹喜还想要完成下一半的讨论,问老子“何时还能再见面?”,老子当时回答“子行道千日后,于成都青羊肆寻吾”。
多年后尹喜已成一代“大师”,老子也如约赶到了成都青羊,在这里师徒二人继续对大智慧讨论,传为了一代佳话,后人为了纪念这个事件,于是修建了一座道观“青羊观”。同时也正是因为相传道教2位祖师爷在这里论道,“青羊观”很快就成为了巴蜀最核心的道观,道家的圣地。
一直到唐朝时期,唐僖宗李儇落难之时,曾在“青羊观”暂居过一段时间。就这样青羊观与皇家结缘后,很快便得以重修扩建,并且还将“观”更名为“宫”。而“青羊宫”自此以后,也迎来了自己发展最为鼎盛的一段时期。
综上可知,若《西川青羊宫碑铭》这个说法属实,那“老子到底去那里了”这个千年之谜就被解开了,他最少来过四川,且在这里开了讲坛,传播他的思想。
老子的智慧虽然写在春秋战国时期,历史久远,却是对现在21世纪的人们依然可以起到指导意义,贯穿古今。
短短五千多字的《道德经》但里面全是老子的大思想大智慧历经数千年而依然受用,启人心智,仔细品读,让人醍醐灌顶。
它不但是一本哲学书籍,还是一篇韵文,字字句句之间全是高度的浓缩,语言堪比艺术品,很是优美。
纪晓岚曾对《道德经》赞不绝口:“综罗百代,广博精微。”
就连鲁迅先生也曾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因为道德经全书字字珠玑,因此非常深奥,读不懂的人,觉得晦涩,读起来更是一脸懵。因此,我推荐大家可以尝试读一下全注全译图解的版本的《道德经》,原文、注解、解析等一应俱全,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道德经》的精髓。
这套《道德经》一共有四册,仅需要68元,不仅仅是可以自己看,也能让孩子感受到国学文化的熏陶,赠送朋友也是十分有面子,是不是很划算呢?
喜欢的朋友请点击下面的图片购买。
老子出函谷关以后到哪去了??
出函谷观后在成都青羊宫小住,随后和他的青牛一起成仙(失踪)。历史上老子骑着大青牛出了函谷关,最后去了哪里?
春秋时期,老子是我国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在古代是一个奇人,写完《道德经》后就成了失踪人口。那么,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老子怎么就失踪了,他又去了哪里呢?
关于老子的去向一直都是个谜,主要有三种猜测:
一是老子一路向西,找到了昆仑仙山,他得道成仙,成了后来的道教的太上老君;这个在《西游记》老君则是一个法术高超,法宝很多很多,捆仙绳之类的宝贝多了去了!然而教徒不严的神仙,这些都是对太上老君在道教的实际形象和神格位阶的描述,认为说太上老君应该是老子。
二是老子一路西行,这个去得更远,他直接到了天竺,还见了释迦牟尼,他们一起谈人生谈理想,二人对于宇宙的本源进行探讨,通过追溯的方法,从现在一直追溯到上古时期,宇宙最初的状态。这种方法就是先把现象归类,化繁为简,抛开复杂庞杂的万物现象,把万物现象归于几类,这样就把万物简单化了;
三是胡适曾推测老子生于周灵王初年(公元前570年),他出函谷关后,大约卒于公元前471年,享年一百零一岁。老子的主张是无为,可能就是这个好的方式方法,让他老人家可以长命百岁,福享天年!
总之,老子本就是我国古代的一个神人,他骑着大青牛飘然而西去,增添了不少神秘感,也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遐想,不是更妙吗?我们中国人的很多思想和思维方式都是受到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