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虽然成书于明朝,作者是吴承恩也可以确定,但《西游记》的传说却流传已久,早在唐朝末年,《西游记》的相关话本就已经有了,后经宋元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到了明朝,经过吴承恩的整理,加工才有了如今的《西游记》。《西游记》的蓝本是唐朝高僧玄奘去天竺学习大乘佛法的故事。故事是真的,对后世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所谓大乘佛法,在中国有称大乘宗,慈恩宗或者瑜茄宗。主要是观音菩萨和弥勒佛等的相关佛法。也是在中国民间观音菩萨的影响力高于如来佛祖的一个原因。
那么为什么现在解读《西游记》的人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恐怖呢?其实这只是个误区而已。远了不说,就《红楼梦》而言,自它成书之日,就有所谓的红学家在解读了,而自曹雪芹,以及与他相关的人相继去世,很多谜团便成了未解之谜,解读的人越来越多,后来,大体可以分为索引派和求证派,两派到了民国时期都有大咖助阵,后来在蔡元培等索引派的大咖之后,索引派开始没落。求证派直到今天都是红学的主流。所谓求证派,就是认为《红楼梦》是有原型的,里面的一切人,事,物等都是有迹可循的。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容易走极端,其研究的结果怪诞离奇,论证上牵强附会也就不足为奇了。
《西游记》则恰恰相反,本就是个神话故事,求证派自然没有了生存空间,所以,在《西游记》之外一切与鬼神道佛相关的故事就都成了引用的对象,再加上受到本土道教兴衰胜败的影响,特别是各朝帝王对炼丹及长生不老的迷恋和《封神榜》的出现。极大的丰富了西游记的引用空间。就形成了解读《西游记》的时候,往往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局面。而《西游记》的解读也就越来越不靠谱,越来越恐怖了。
其实,这种情况,古今皆有。最典型的就是宋朝的“理学”。理学脱胎于“思孟学派”,是儒学八派之一的子思和孟子一派的思想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的观点,而思孟学派呢,简单的说,就是孔子把《周易》里弃之不用不用的《术数》部分,又给拿回来了。为此还被荀子嘲笑。有宋一朝,一直争议不断。跟他们争论就等于跟整个中国古文化争论,各种引用,谈古论今,引经据典,出口千言,离题万里。因为他们占“理”,所以往往能立于不败之地。
关于《西游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至于别人的解读,大可不必太过在意,能接受的就接受,不能接受的就姑妄听之。
很多涉及到神鬼怪佛的小说,都离不开那些神鬼妖佛的名字,只是,那些小说都籍籍无名而已。我们大可以把《西游记》当做一本普通的神话小说来看,实在没必要过分解读。钻牛角尖,不是阅读名著的正确方式。当然,茶余饭后读一读那些人的解读研究心得。也是不错的消遣方式。
这个问题只能说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不同的人当然有不同的看法,每个人都是带着自己的情绪去看待的,吴承恩本人一生穷困潦倒,但是喜爱鬼神故事,我想当时作者并不会想那么多,说黑暗恐怖的人可能是把不同的章回联系起来,完全是按着自己意思走,已经偏离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