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清朝的闭关锁国也不是完全禁绝对外交流和贸易,否则马戛尔尼又怎么能有机会看到盛世大清的阴暗面呢?实际上,闭关锁国的核心是限制对外贸易,主要表现在限制通商口岸的数量、提高进口货物税额、限制出口货物品种等方面。从本质上看,这只是一种贸易保护主义罢了。17世纪中叶英荷争霸时,英国不也通过了《航海条例》来保护本国贸易吗?为啥轮到中国,就成了落后?
所以,我个人觉得,使用“闭关政策”这样的中性词汇来替代“闭关锁国”这种殖民地话语要更客观一点。
更何况,纵观鸦片战争前的清朝诸帝,康熙其实是最具开放意识的一位,而康熙年间也恰好是清朝“闭关政策”最为缓和的时段。清军入关后,由于国内局势尚不稳定,故实行较为严厉的海禁政策,对于来华贸易的外国商船,规定只准在澳门交易,不准进入广州。顺治十二年(1655年),为防止沿海居民与台湾郑氏勾结,便下令“无许片帆出海”,严厉控制官民出海贸易。后来又下达了更加严厉的“迁海令”,强迫沿海居民内迁30—50里。
此后台湾郑氏对清廷的威胁有所缓和,清廷的对外政策也稍有好转。但在三藩之乱时期,台湾郑氏再次威胁福建沿海一带,清廷遂在康熙十七年(1678年)再次恢复了海禁和迁海令。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在清廷统一台湾的基础上,康熙命令沿海各省中止之前的海禁政策,允许人民出洋贸易,并开放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四地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清廷决定对南洋地区实行海禁,严禁与南洋发展贸易往来,并不是单纯的闭关。而且对南洋贸易的限制也没持续多长时间,大概是在雍正五年(1727年)又再次放开,但做出了一定的限制,即出海贸易的中国人须在三年内回国。
这样的政策一直延续到了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在这一年清廷才最终下令只限广州一口通商的严厉政策,并由广州十三行垄断对外贸易,其他人等一概不得参与。由此可见,清朝严厉的“闭关政策”基本上跟康熙没什么关系。除了前期因与台湾郑氏对峙,不得不实行海禁外,终康熙一朝,清廷延续了较为宽松开明的四口通商政策,并且不限制人民从事对外贸易,只是在最后限制了对南洋的贸易。而我们通常意义上的“闭关锁国”指的是乾隆二十二年之后的一口通商政策。
当然,我个人并不喜欢“闭关政策”,也不认为它是进步的。但如果我们不去考察这一政策在历史上的实施背景和具体情形,仅仅是想当然地骂,并把中国在近代落后的根源全都扣在康熙和清朝的头上,那就显得过于偏激了。发现满遗有一套完整的护主理论,只要说到满清的好,就是我大清领土奠定新中国国土,什么领土嫁妆…只要说到闭关锁国什么清承明制,只要说到落后挨打就是中国儒家思想导致的落后,只是满清倒霉遇到二千年未有之变局……
清朝的部落政治是继承明朝?议政王大臣会议也是继承明朝?剃发易服、大兴文字狱、割地赔款也是继承明朝?
我最佩服这些满遗东拉西扯,移花接木的本领。坏的都是历朝历代的锅,比如儒家思想,明朝末年全国上下包括内阁首辅徐光启都在学习西方技术,引进西洋火炮,顺便还轰死了努尔哈赤。反而领土都是满清的功劳、什么奠定了现在的中国领土版图、难道新疆、蒙古,东北,西藏在汉唐宋明没有被统治过,中国历史只有你满清一个存在是吧?总是拿明末的土地跟清朝最大版图比、你们不感觉羞耻吗?清末的伪满洲国难道就比明末大?不是吧、而且性质更恶劣,认日本人为祖宗,分裂祖国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