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原始祖先远古人类,很早就出现“盘古开天辟地”式的创造性劳动,晓得取自然之物谋生存,1974年考古专家在陕南安康市汉滨区花园乡牛山龙骨岭,发掘出世界极为罕见的距今约300万年的古人类驯养的猪、羊和一具较完整的牛骨架化石,并出土有仓鼠、猞猁和一具1.96米长的东方剑齿象化石(经北京、南京古生物研究所鉴定后移交西安半坡博物馆保存)。
中国考古发现的古人类生存年代先后顺序如下:南方长江流域(西南)巫山人距今约200万年,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郧阳人距今约100万年;北方黄河流域(中原)蓝田人距今约80万年,北京人距今约50万年。他们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直立人,是由西南逐渐缓慢扩展活动区域到北方的。
但他们并没有全部离开西南根据地,留恋故里者仍在本土生存繁衍日益进化,西南智人资阳人距今3.5万年,而华北智人山顶洞人距今3万年,呈现南北并存同步进化。考古发现了曾经生存在秦巴汉水距今3万年到2万年之间的“南郑早期现代人”,他们发现煤气自燃、雷电起火、打击磨擦白火石溅火华,便利用而能保存使用火;能制作使用小石片石器、骨器,用于狩猎、缝兽皮衣的温饱生活;住自然山洞拥挤了,便在大树上搭架巢、在地上立杆栏草棚。
由此可见,诞生演化于天地之间的早期直立人到早期现代人,就是开天辟地的盘古氏、用火烧生为熟的燧人氏、能建简易草木结构棚舍的有巢氏等传说的源头。
“巴巫蛮道”尊盘古为“盘古真人”。《汉水巴人民歌》:“自从盘古开天地,讲起亘古有根系。怪力乱神孔不语,无书世代口传记。”其实,在中国原始社会晚期-进入文明初期,盘古的形象就呈现在云南崖画上,到夏代依然再现于崖画,到商代便有甲骨文记载。虽然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书上无载,但民间世代口传不间断,到三国吴文人徐整率先用文字记录下来,随后记录口传者甚多。五千年来,中华民族崇拜盘古为根魂世传不息。
在云南的麻栗坡县,考古专家于2004年发现了一幅壁画:大王岩画(因两个头上戴着面具的大王而得名)。云南大学民族考古与文物评估中心客座教授黄懿陆,在《大王岩画是文献记载盘古神话的考古载体》一文中给出这样研究结论:大王岩画出现了盘古神话所需要的诸种要素,顶天立地启开混沌,奇偶数字分阴阳男女,可证大王岩画就是盘古开天地的考古证据!据黄懿陆考证,大王岩画产生于公元前6000年左右,距今8000余年。典载盘古夫妻阴阳之始,大王崖画形象化表明中国阴阳学说起源于新石器时代-伏羲氏先世盘古氏。
无独有偶,在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勐省、勐来乡境内,考古专家又发现了一幅更为形象的盘古壁画:“云南沧源岩画”(见上图)。这是原始先民用赤铁矿粉与动物血调合成颜料绘制而成,内容极为震撼。一人头上发出太阳之光芒,左手握一石斧,右手拿一木把,两腿直立傲视一切。显然,这与盘古用斧头劈开混沌、开天辟地的传说一致。据专家考证,这幅岩画为3000多年前原始人的作品。换言之,早在3000多年前,中国人就有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
大王岩画和云南沧源岩画,看似极为简陋原始,甚至没什么美感,但背后却说明了盘古起源。
在《甲骨文中的殷前古史》一文中,作者李元星倾注毕生精力通过对殷卜辞的研究,找到了盘古、王母、虙农黄即三皇祀典的卜辞约190条。其中,盘古6条、用虎祭祀的王母1条、虙(伏羲)、农(神农)约20条、“虙列山”(伏羲氏、神农烈山氏)三字单、双、繁、简四式合文约40条、黄帝不下百条。因此,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中国人就构建了盘古、王母、三皇的古史体系。
殷商王朝卜祭三皇“虙农黄”及“盘古”,是其列入祀典崇敬的皇古历史祖先,而用虎祭祀的“王母”何许人也?或许就是战国黄歇在《黄氏族谱》开端之言:“盘古龙雷氏开天辟地分阴阳,娶白虎氏大妣赤阴”吧?《礼记.曲礼》:“祭王父曰皇祖考,王母曰皇祖妣。”
黄歇之说也得到考古印证:1987年5月考古工作者在河南濮阳西水坡,发掘了一处距今六千年的仰韶文化墓葬,墓主人身高1.84米,尸骨两侧用白色蜂壳摆塑而成一龙一虎图形。表明墓主人是以白龙、白虎为图腾的两个氏族部落联盟的首领,也证明了“白虎氏”出自远古。战国屈原在《楚辞.惜诵》中也将龙虎联句:“苍龙蚴虬以左骖兮,白虎骋而为右騑。”
无独有偶,长江中游湖北黄冈市黄梅县焦墩1993年出土六千年前“卵石摆塑龙”。这条用大小不等、颜色各异的河卵石拼摆而成的龙,其状鹿头、鱼尾、蛇身、兽爪,曲项张嘴,状若腾飞,形态逼真,栩栩如生。长4.46 米,高2.26米。龙头正西,龙尾正东。面对如此楚楚动人的作品,考古工作者们无不惊叹古人高超的形象思维能力和精确的方位判断能力。
“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中外共识创造崇尚龙图腾是中华本源文明。北方黄河流域、南方长江流域,都出土再现了古龙,证明“盘古龙雷氏”出自远古,而且统一了中华民族龙图腾文化的共同崇拜。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国却修了一条万里长城,把古老的“红山玉龙”信仰者隔离,说明秦统辖没有“盘古国”地盘大。
《山海经.海内经》载有“大比赤阴,是始为国”,既然“是始为国”,那么盘古夫妇就是中华民族的开国王父、王母了。甲骨文还载有“西母”即西王母,这个虎巴女子国绵延历史从皇古到西汉长达三千年之久,可能就是“白虎氏大妣赤阴”王母“是始为国”的后世之国。
尽管盘古国的继世有“盘古三龙”(烛龙、烛阴、雷鼓)、“盘古三皇”(天皇、地皇、人皇),随着进化“后来者居上”,而“虙农黄”却是后世最崇拜的“人文三皇”(给后世留下了宝贵学识《伏羲八卦》《神农本草》《黄帝内经》)。
正如《汉水巴人民歌》所言:“自从盘古开混沌,三皇五帝到如今,中华文明悠久远,传宗接代一脉承。”
盘古国的历史依靠先民用神乎其神的口头神话,世代相传到后世用文字记录下来——《广博物志》:“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开目为昼,闭目为夜。”《述异记》:“昔盘古氏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秦汉间俗说盘古氏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先儒说盘古氏泣为江河,气为风,声为雷,目瞳为电。古说盘古氏喜为晴,怒为阴。”
《三五历记》:“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故天去地九万里。后乃有三皇。”
《五运历年记》:“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肌肉为田土,发鬓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虻。”
《述异记》:“南海中盘古国,今人皆以盘古为姓。今南海有盘古氏墓,亘三百余里,俗云,后人追葬盘古之魂也。桂林有盘古氏庙,今人祝祀。”《路史.前纪一》注云:“今赣之会昌有盘古山,本盘固名。其湘乡有盘古保,而雩都有盘古祠,盘固之谓也。成都有盘古庙祀。荆,湖南北,今以十月十六日为盘古氏生日。”这是炎黄子孙世代值得奠祭的发祥之日!《元丰九域志》:“广陵有盘古冢、庙。”《录异记》:“广都县有盘古三郎庙。”《水经注.沅水》:“辰水又东经沅陵县西,有武溪,源出武山,与酉阳分水。水源石上有盘瓠迹犹存矣。今武陵郡夷,即盘古之种落也。”《汉唐地理书抄》辑《黄闵武陵记》:“武山高可万仞,山半有盘瓠石室,可容数万人。中有石床,盘瓠行迹。”
《峒溪纤志》:“苗人,盘瓠之种也。以十月朔为大节,岁首祭盘瓠,揉鱼肉于水槽,扣槽群号为礼。”《岭表纪蛮》:“盘古为一般瑶族所虔祀,称之为盘王。瑶人以为人生死寿夭贵贱,皆盘王主之。天旱祷盘王,抬王游田间视禾稼。”常任侠《沙坪坝出土之石棺画像研究》:“无问汉、苗,俱自承为盘古之后。”
《淮南子.精神篇》:“古未有天地之时,唯象无形,窈窈冥冥,有二神混生,经天营地,于是乃别为阴阳,离为八极。"高诱注:“二神,阴阳之神也。”《述异记》:“吴、楚间说,盘古夫妻,阴阳之始也。”可知盘古夫妻是“阴阳学说”的创始人。盘古夫妻开创的阴阳学说,成为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因为它符合事物发展的逻辑,不断被后世经典用来概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种种现象。
《诗经.大雅.公刘》:“既景乃冈,相其阴阳。”《易经》认为:阴阳是天地、万物的总根源,自然界和人类甚至动物都是阴阳两性的产物,万物都是在阴阳两股势力的对立中变化而成,变化的形式是通过交感,如男女二性交感产生子女,动物雌雄交感产生后代,而且适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有交感的动静变化便是吉利而有前途的。
《黄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管子.四时篇》:“阴阳者,天地之理也;四时者,阴阳之大经也。”《淮南子.本经训》:“阴阳者,承天地之祖,为孕育之尊。”《管氏地理指蒙》:“混沌开辟,江山延袤。融结阴阳,磅薄宇宙。冈骨既成,源脉已透。以种形势,以通气候。”
可见,阴阳学说,从天地万物的消长中概括出阴阳消息,以阴阳为范畴解释天地万物的根本属性,这是一种对世界一般事物最原始的哲学见解,反映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同时它又是一种自然哲学观,对后世哲学和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国语.周语》记载幽王二年地震事说:“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盘古夫妻无愧为人类首对伟大的哲学家和科学家。
受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阴与阳,相反之物也,故或出或入,或左或右”的影响,德国物理学家汉森堡,揭示了微观粒子具有与经典粒子根本不同的属性,它与电子坐标、动量按几率分布有密切关系,存在几率分布表明,这些量是不确定的。汉森堡的论文“测不准定律”,就是对不确定程度的定量描述,成为量子力学上一条很基本而又很重要的定律。而有原始盘古夫妻阴阳哲学和科学深远积淀的中国当代科学家,领先世界研发出量子卫星及量子通讯!
由盘古族到华夏族和四夷,再到汉族及少数民族,而今统称为中华民族。《汉水巴人民歌》唱道:“三皇五帝盘古族,华夏民族夏商周,春秋战国中华族,汉王刘邦兴汉族。”
上面一幅来自网络的地图,将陕南、川东北、渝北、湖北框进“华夏”境内,那么地域属“南蛮”的巴蜀楚亦属华夏族了。这不仅因为华夏族的始祖是“西南巴国”的华胥、伏羲(《礼纬》:“夏建寅,宗伏羲。”),而且“夏”源于“夏水”(江夏),后来自称华夏族的汉族其名称源于汉水、汉中王、汉朝。
“华夏”和“四夷”都是中华民族的来源,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 后来的汉族也自称华夏,但已融合了更多的古代民族,不完全等同于夏商周三代时期的华夏族。
华夏的“夏”指中原之人。《说文》:“夏,中国之人也。”这个“中国”指《何尊》铭文转述,周武王克殷后祭告上天说:“余其宅兹中国。”《尚书·梓材》引周成王的话:“皇天既付中国越厥疆土于先王。”《诗经.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所说的“中国”都是指中原。
华夏的“华”有不同解释,以始母华胥为源头含乎情理,以地域“因华山而得名”较为近实, 《国语》:“前华后河,左洛右济。”
“夏”既作为中原之人的族称,《尚书.尧典》:“蛮夷猾夏。”又泛指全国,《竹书.穆天子传》:“和治诸夏。”《左传》:“西周分封八百诸侯,是为诸夏。”
春秋始以“华”作为中原之人的族称,称“夏”与称“华”并行,或“华夏”连称。《左传.定公十年》记载:“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
“中华”联称在汉代之后,西汉时出现天象“中华”一词,《天文星经.中宫》:“第二星日次相,其北,中华东门也。”
东晋出现了国族合称,桓温《请还都洛阳疏》:“自强胡凌暴,中华荡覆,狼狈失据。”
唐代李百药《北齐书.高乾传》:“于时,鲜卑共轻中华朝士,唯惮服于昂。”
《唐律疏议》记载:“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义,故谓之中华。”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十四》:“上曰: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元末宋濂《奉天北伐讨元檄文》:“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明代黄薄《闲中今古录摘抄》:“且如胡元,只任胡族为正官,中华人官佐二。”
明代藩属国李氏朝鲜春秋馆《成宗实录》:“吾东方自箕子以来,教化大行,男有烈士之风,女有贞正之俗,史称‘小中华’。”
明代外国人利玛窦《中国札记》:“今天我们通常称呼这个国家为‘中国’或‘中华’。”
黄镇山:夏朝考古重大发现
仅有规范史书记载不足五百年 历史 的西方史家,对于中国系列史书连贯记载有五千年 历史 ,难以心悦诚服,好在三皇五帝时代的良渚文化、殷商时代的殷墟文化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也算达成共识;西方能否承认中国三皇五帝之后、殷商以前有夏朝,需要中方拿出考古证据。西方依赖考古发现 历史 ,全靠发掘凭借遗物猜想推断填写 历史 空白,残缺难全;而中国考古是印证系统 历史 记载,证实完善。中国考古接连发现多处公元前2100年到前1600年的夏代文化遗址,证实史载确有夏朝。不妨套用西方考古标准文明中心四要素“城市、金属器、宗教、文字”来介绍。广西浦北县张黄镇山埇丁旨塘村到合浦县客运车站多少公里
驾车路线:全程约53.8公里
起点:张黄镇
1.内驾车方案
1) 从起点向西南方向出发,行驶240米,左转
2) 行驶700米,右转
3) 行驶150米,左转进入东风路
4) 沿东风路行驶410米,直行进入呼北线
5) 沿呼北线行驶12.4公里,进入江口大桥
2.沿江口大桥行驶670米,直行进入呼北线
3.北海市内驾车方案
1) 沿呼北线行驶34.9公里,朝城区方向,稍向右转进入廉州大道
2) 沿廉州大道行驶4.1公里,右转
3) 行驶50米,到达终点
终点:合浦汽车客运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