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郎迎娶新娘。
祝福、磕头……婚礼前夜,新郎足足给长辈磕了上百个头,时间长达数小时。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嗤嗤声中,一串串火苗把苗寨的夜晚点缀得更加宁静、悠远,火塘旁,一个年轻的苗家姑娘飞针走线,正在赶制嫁妆,次日一早,她就要成为新娘了,手中的这条裙子,她已经做了整整一年……12月11日至13日,在罗甸县纳平乡所在的麻山腹地,一场古老的传统苗族婚礼正在进行。
传统婚礼
再现苗乡
熊家要举办传统的苗族婚礼了!熊光华的“咪彩”(苗语“女儿”的意思)熊小梅出嫁的消息在麻山深处传开了。
罗甸县纳平乡冗翁坪村,是麻山腹地一个“白苗”(苗族的一个支系)村寨。
婚礼前后三天,11日在女方家举办,12日在男方家举办,13日为回门酒。从9日起,熊家就忙开了。9日上午,村里人聚到了熊家,帮忙磨豆腐、杀猪。
10日,熊家迎来了特别忙碌的一天。严格来说,婚礼从这天就开始了。熊家在门口放上一张八仙桌,摆上茶、烟、酒,敬请帮忙弟兄进家。仪式都是在苗族古歌中完成的。在帮忙的兄弟中,厨师身份最高,被排在第一位,其次是婚礼总管。
熊小梅的父亲和叔叔,接连向两个主厨敬酒,边敬边唱苗族古歌。古歌大意为:“今天出嫁我的女儿,特别麻烦你们,我把吃的交到你们手上,请你们做好,招待亲戚朋友,谢谢你们了。”两位主厨受到邀请后,又由主厨邀请副厨,也是唱着苗族古歌敬酒。之后,主人用同样的仪式邀请总管和其他帮忙人。
11日,女方家的婚礼仪式正式开始了。除了罗甸本县的苗族同胞,紫云、望谟、长顺等县的族人相继赶来参加熊家的婚礼。
9点,男方家的迎亲队伍进入熊家居住的村庄。一男一女走在前面开路,女的穿着苗族盛装,打着黑伞。
在摆酒席招待亲朋好友的同时,围绕迎亲和送亲双方举办的礼仪开始了。女方一边,男方一边,先是在屋外,然后迎进屋内。在这场古老的仪式中,苗族古歌贯穿始终。
歌师在整个礼仪过程中是最受欢迎的。
古歌礼仪一直持续,到12日凌晨4点,才开始整理新娘的嫁妆。其间,新郎为了感恩,一直向女方家的亲友磕头,连续磕了一百多个。凌晨5点左右,开始从熊家发亲往男方家。按照当地的婚俗,哭嫁后,妈妈为女儿穿上鞋,新娘在一群姐妹的陪伴下,穿着盛装,排着队打着伞,吹吹打打上路了。新娘带着的糯米饭和酒,在半路拜祭大自然,唱歌称颂高山河流和花鸟树木,祈求大自然给苗族人带来风调雨顺。
12日凌晨7时许,送亲队伍终于到达了纳平乡的一个苗寨。进入新郎马玉峰家后,迎亲礼仪又开始了。和在女方家一样,礼仪都是通过唱苗族古歌完成。来到男方家后,新娘和新郎各处一室,直到第二天两人才能见面,准备一起到娘家“回门”。
“打工潮”冲击下的文化自觉
在熊家举办的这场传统婚礼中,从紫云、望谟、长顺等地赶来的苗族同胞,久久不愿离去。从紫云松山镇赶来的杨顺林,还用摄像机把整个婚礼记录了下来,他说,从这场婚礼的整个过程,可以看到许多苗族文化。
新娘熊小梅的父亲熊光华告诉记者,在当地,苗族传统婚礼已经中断很多年了,很多礼仪和古歌都记不清楚了。
上世纪90年代,外出打工潮也波及到了麻山腹地,熊光华到了广东打工。熊光华说,打工的那段日子,过得有些孤独,由于他们平时很少说汉语,所以很少和人交流,除了干活时,他就想着村里的事,想着小时候村里人家举办婚礼时的热闹,想着在家乡的大山深处大声地唱着山歌。熊光华说,那时,他希望有一天子女能够举办传统婚礼。
今年22岁的熊小梅,19岁到东莞打工。两年下来,熊小梅以前学的苗歌忘记了很多。熊小梅说,父亲为她举办传统婚礼的决定让她特别高兴。
由于很多年没有举办大型婚礼,在熊光华所在的冗翁坪村,人们对传统苗族婚礼已经忘记得差不多了,服饰、礼仪、古歌等等都要重新收集。
贵州苗学会执行会长杨培德分析说,熊家举办的这场婚礼能够吸引那么多人关注,除了当地苗族传统婚礼中断多年的原因外,还跟近些年麻山地区苗族文化受“打工潮”冲击有关。他说,在社会发展和变迁中,苗族地区一些文化的流失是不可避免的。这些年来,苗族地区的很多农民大量外出打工,由于生活习惯和文化知识的欠缺,和城市的生活格格不入。在外打工几年后,回到家乡,他们又慢慢地疏远了本民族的一些文化,同样游历在村庄的生活之外。“于是,他们开始追问‘我是谁’。”杨培德说,传统婚礼的举办,这不是一个偶然现象,而是当地的苗族在一些传统文化流失后的反应,是传承传统文化的自觉行为。
复古的婚礼
花费更多
冗翁坪苗寨位于罗甸、紫云、望谟三县的交界。全村土地面积16.8平方公里,近700人口,村民的经济收入,基本靠打工而来。村民受教育程度偏低,历史上,最高学历者仅为三个在读高中生。
这里的人们要想恢复中断了几十年的传统苗族婚礼,实际上要付出惊人的代价。
熊光华说,各种费用算下来,这场婚礼花了3万多元,这可是他们几年打工存下来的。而如果按照简化的婚礼进行,最多5000元就够了。
熊光华说,现在的生活中,自己民族的特色越来越少。在冗翁坪苗寨,会唱苗族古歌的人如今只剩下熊光华和哥哥两人,会吹芦笙的年轻人基本没有。在当地,男性的苗族服饰已经失传,女性的服饰虽然还有,但是年轻人都不怎么喜欢穿,除非过节或者有重大活动。
杨培德说,作为苗族人,就必须要有苗族人自己的文化特点,在精神上流浪太久时,就必须要寻找文化的回归,表面看在物质上付出了很多,但是得到了精神上的快乐,只有文化上有了依靠,才会得到精神上的支柱。(记者苏江元程洁李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