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5月10 日讯(海峡导报驻泉州记者 宋军营 文/图)前天,记者去参加安溪县一茶叶推广活动,听说感德镇龙通村有一座清初土楼,历经360多年风雨洗礼,仍然保存完好,更为奇特的是:虽然无人居住清扫,但土楼内却从不长蜘蛛网,于是改道赶往安溪感德镇探访。
牢 屹立三百多年不倒
龙通村离感德镇区有13公里,是一个四面环山的偏僻小山村,通往该村只有一条3米宽的水泥路。在感德镇宣委小颜的带领下,记者沿着山路盘旋而上,脚下便是呈梯状的茶山,深不见底,有一种胆战心惊的感觉。
从远处看,土楼更像个古堡,呈正方体,高约20米。外墙是白色,因年代久远,下半部分的白灰已经脱落,露出斑斑驳驳的泥墙,屋顶盖着青瓦。走近一看,墙基由石头砌成,厚约2.3米,上面土墙厚近2米。正大门框用铁条和石条构成,有1.8米厚,坚固异常,挂有一黑色金字匾额,题写“崇墉永峙”四字,落款为“甲申年”,距今已有360多年的历史了。
据许氏族谱记载,土楼是清初顺治三年 (1646年)开始建造,建造者为当地富绅许明哲,传说土楼建到一半时就去世了,其妻续建。
奇 土楼从不长蜘蛛网
土楼长、宽各有29米,占地面积有近900平方米,建筑面积有2000多平方米。我们推开了土楼的大门,看见里面是一个 “四合院”,抬头仰望,古老的三层楼阁式古民居环绕四周,古色古香。大门边靠墙有一条陡峭的1米多宽的石阶,下堂左右两边都有木板梯可以上下。记者一行沿着楼梯登上二楼、三楼,但见一条1.7米宽的走廊绕着土楼四周,有如走进边关阵地。给人的印象是设计合理、无懈可击。
在土楼四周的屋檐下,正面各有6个望窗口,两侧各有7个,望口其实是个正方形小窗户,宽约80厘米,可用于望和射击,周围还有数不清的用竹筒做成的射击孔。透过望口,可欣赏村中美景。
土楼内的房间大小不一,大的有20多平方米,小的只有10多平方米,据说,这样的房间一共有72间,古时足以容纳全村人避难。
“最为奇特的是,整座土楼内15年无人居住,前段时间村委会派人去清扫,惊异地发现居然很干净,没有看到一张蜘蛛网。市、县文管部门看到也啧啧称奇。昨日我们连一根蛛线也没发现,当地村民、几位专家也感到不可思议。
险 土楼多次逃过劫难
龙通村老人还告诉记者,民国初年,龙通村与邻村曾引发过一次冲突,邻村人请来一个连的军队帮忙实施报复,龙通村人见势不妙,全部躲进土楼,军队将土楼团团包围,但就是攻不下土楼,于是调来大炮朝土楼开炮,不料开了三炮,却只有一发炮弹击中了土楼,竟然也没有爆炸,军官就下令撤离,后来村民曾被土匪围困在土楼里,土匪放火也攻不进来,7天后撤退了。
上世纪50年代末,全国大炼钢铁的时候,有人提议要将土楼拆毁,砖石作为炼炉用,但遭到大部分村民反对,古楼又躲过了一劫。
曾到感德镇进行文物普查的安溪县文管会负责人对记者说,龙通土楼虽历经300多年历史,但基本保存完好,对感德发展生态旅游有着积极意义,因此他们建议政府进行就地保护。
据悉,安溪县财政已拨出了部分专款,准备对龙通土楼进行修缮。